•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尧文化

尧帝建都在清徐

时间:2008-5-4 12:46:48   作者:清徐报社   来源:清徐新闻网   阅读:2835   评论:0
内容摘要:

尧帝建都在清徐
阎渊林

   

尧帝建都在清徐

   清徐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说到清徐的文明史,人们往往会想到醋文化、葡萄文化、贯中文化和晋商文化,但是清徐文明史还有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清徐是尧王的建都之地。
    尧,姓伊祁,名放勋。曾先后被封为陶候和唐侯,因而又称陶唐氏。传说中,尧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推广水井,促进农耕,实行禅让,开启了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文明,一统华夏大地,建立了千秋功业,他的功绩一直被人们所称颂。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三皇五帝”之一。在中国封建时代,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帝王是唐宗宋祖。而在当年的唐宗宋祖心目中,他们效仿的榜样就是上古时期的帝尧。正因为帝尧的存在,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才显得那么辉煌。
    近日,和朋友相约,参观了位于孟封镇尧城村村北的尧庙,令我十分欣喜。看庙老人是一位姓石的老人,年近七旬,非常热情,带我们看了尧庙,并详细给我们介绍了尧城、尧庙,以及一些传说。相传,尧城是距今4000年前帝尧时的陶唐城堡。后世人为祭祀尧的功德,在当时尧帝居住的茅屋基地上修建了帝尧庙。该庙坐北朝南,传说是在帝尧宫室的原址上修建的。现存帝尧殿、九莲洞、古乐台等。帝尧殿又称无梁殿,殿顶没有梁架,全部用斗拱迭加而建,其构思之精巧,匠心之独运,在元明时期的建筑中独领风骚。殿内有帝尧、羲叔、羲仲、和叔、和仲的塑像。
    听看庙老人以及一些年长的村民讲,尧城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大约边长为一华里的方形城墙,三大街,六巷道,七十二小巷,五座乐台,四个城门,十三座祠庙,可惜在“文革”中破“四旧”时大多被损毁了,现仅有北城门还保留一点残迹,庙前门右侧有一株古槐。另外,尧城村每年还有四个传统庙会,这在我们县的村庄里也是不多的。
    听了老人的介绍,看了尧庙的精美建筑,找寻残存的尧城遗迹,遥想当年人们来祭典尧王的热闹场面,我的心中存满了疑问,为什么在清徐的尧城村建了城堡,修了尧庙呢?多日来,我查阅了一些史料,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明万历、清康熙、清光绪《徐沟县志》中,有同样如下的记述:“徐沟在唐属冀州,为帝尧旧都。”
    清顺治《清源县志》载:“唐属冀,为帝尧旧都”。清顺治《清源县志》、清光绪《清源乡志》有如下记载“陶唐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陶唐氏自涿鹿徙居于此,或云陶唐造历之所。今名尧城。”“尧城镇在县东南三十里,以单日为市”。另有关于尧城的一些古诗,分别是“旧是陶唐治历城,今无遗迹只留名。因经世远壕池满,为历年深雉堞平。但听蛩螀悲夜月,惟闻禾黍起秋声。乡人尚感遗风厚,犹建荒祠献酒羹。”“朝市何年忽变迁,秋风禾黍正田田。空壕草没迷朝雨,古堞云移起暮烟。人世暗消耕凿里,帝王只在酒浆前。行宫已改荒祠坏,凭吊何须听杜鹃。”“梗阳东去地城圜,古帝高踪此地传。野老迄今崇庙祀,涂歌无处不尧天。”
    1999年新编《清徐县志》载:“尧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孟封镇尧城村。始建年代无记载,现存遗址为明代建筑。城池周长1880米,东西宽400米,南北长540米,设四门,已毁。现残存北门宽10米,高7米。”“帝尧庙,相传始建于周初。元至正年重建,后屡次增补、修葺。”“公元21世纪左右,帝尧曾在本县尧城建都。那里这一带曾普遍生长着一种叫蓂荚草的酸性植物,这种植物除用作造历、记历之外,其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用作制醋。”
    明《太原府志》卷之二十四载:“陶唐城:在清源县东四十里。陶唐氏自涿鹿徙居与此,俗又谓姚城。”
    《明一统志》称:帝尧自涿鹿徙都于此,俗名尧城。《山西通志》载:“后因水患迁都平阳》。”“帝尧在尧城镇,旧传陶唐造历之所,故立庙。”
    1953年,考古学家在清徐县都沟村发掘出与尧舜禹时代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存。该遗存分布在长1公里,宽100米的坡地上,是古籍中记载的尧城村为尧帝早期建都清徐尧城的重要佐证。另外,在清徐民间还留传着不少关于尧、舜的传说。
    根据有关史料以及部分专家的研究资料,以及清徐尧城遗址,说明清徐尧城是帝尧登基称帝、第一个建都的地方。
    尧城作为陶唐古都,它是清徐五千年文明史的最有力见证,清徐尧城、临汾尧庙同样都应是人们祭祀尧帝的重要场所。但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变迁,如今的尧城已成为一个普通的村庄,其作为帝尧古都的辉煌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忘了。临汾尧庙、清徐尧城同属大运高速旅游带,修复古尧城,和临汾尧庙融为一条旅游线,用好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打好这张文化名片,对于清徐文化兴县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Copyright © 2005-2021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