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尧城的庙宇多,奎楼,奎楼后观音堂,南门里观音堂、尧庙、财神庙、圣师庙、三官庙,南、北关城门外关帝庙和西门里、西南水坑北关帝庙,三座龙王庙,河神庙,圣母殿,狐仙庙等庙宇,这些的庙宇不包括东门城楼的伽蓝殿,南城楼南半面的三义庙、北半面的关帝庙,西城楼的三官庙,北城楼南半面的城隍庙、北半面的獒庙。其特点是众庙朝君庙(尧庙),涉水的庙多(龙王庙三座、河神庙一座)。东门里龙王庙之大,在村镇是少有的,庙里的龙王每月轮流坐庄,第13条龙王有点背,只有闰月才可坐庄。而西门外的龙王庙,专为天下第一井龙井而建。占地最大的是圣师庙,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顺治《清源县志》中载:“圣师寺,在尧城镇,金天会三年建。”圣师庙为九圣玄师庙之简称,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荟萃,山门里有哼哈二将,随后是四大天王……最后一进院,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这九圣玄师,这在村镇庙宇中是绝无仅有的,据清雍正四年的《圣师寺重建碑记》载,寺基坐落在“帝尧故墟”之上。
这些庙宇,因居民,因商贾,因官客而生,以满足居此拟或流寓于此的人们的需要。人们可在戏亭中小憩品茗;可在观音堂拜谒观音;可在帝尧庙里拜尧王。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的关羽关老爷,横跨儒释道,关帝庙由四时奉祭祈求保佑,发展到关羽之神无事不管的程度,居民百姓,商贾官客,顶礼膜拜,无不虔诚之致。人们崇拜关羽,以致祭拜关帝的场所便有五处之多(含南城楼北半面的关帝庙、东门城楼的伽蓝殿)。驼队马帮,贵重物品有镖队护行,一般物品的运营用狗看护,因而北城楼的北半面的獒庙,就专为狗的主人设置。不同类别的庙宇,当然都有各自的庙会,加上单日的赶集,常常是人声鼎沸,市场兴旺。每一次赶庙会,游人香客云集,唱戏、秧歌等表演好生热闹。每一次赶集,土特产品、风味小吃,琳琅满目。庙会与赶集同随,赶集与庙会相叠,分不清今天是庙会还是赶集,引得周围没有庙会村的羡慕和嫉妒,尧城人慷而慨之,转让庙会,具体转出去了几个,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只记得将七月七转移到了清德铺。到了现在,仍然有二月十二庙会,三月三庙会,四月初八和九月二十五庙会。
具体地讲,二月十二庙会,是井龙王庙会,因了帝尧这天来到这个后来叫做尧城的地方,在此开凿了“天下第一井”的龙井。有的人误以为是西城楼的三官庙的庙会,有的人误以为是娘娘庙会,因为这天人们到娘娘庙献花还愿,求子祈福。实际上,是人们为了铭记帝尧的恩德,而将传统的二月十二井龙王庙会泛化大化的一种表现。
三月三庙会,是公认的北门会,人们此日祀尧王正式在此建都。
四月初八,东门里龙王庙会,又称东门会,但也有人认为是娘娘庙会。
九月二十五,南门外河神庙会,又称南门会。
关于七月初七转移到了清德铺的那个庙会,是一个古节,也称东门会。是因了这一天,帝尧斋戒沐浴赴向东十里外的祭祖台,祭祖祀天。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那个四月二十八的庙会——1881年《清源乡志》还赫然在目的庙会,不知何时,失落在随后的风雨中。
二
《史记·本纪注》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古代的人,建庙盖寺及其修缮、重修等,喜欢树碑立碣,勒石以记;钟楼鼓楼,晨钟暮鼓,作为庙宇的标配,铸钟就会有铭文,如此这般,托以金石,以传后世。岁月流水的淘洗,尧城钟楼的钟随逝波而去,只留下了不多的碑碣(大都不复存在)。这些碑碣,有的讲得绘声绘色,有的结结巴巴,有的断断续续,有的“欲说还休”。讲得绘声绘色的,是那块清乾隆四十五年的“重修井龙王戏亭碑记”的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去脉来龙,讲得头头是道,史事史迹,述说得精彩纷呈;讲得结结巴巴的,是清雍正四年的《圣师寺重建碑记》,上载“帝尧故墟”“圣师寺基焉”等字样;讲得断断续续的,是躺卧在圣母庙山门外左墙跟的,那是一块没上截、无下截的残碑,上面虽有“……捐赀募化,鸠……城,古陶唐城也,昔□尧王造历之所,阅……作入息洵哉,击壤之风采泯也,又大都……”等文字,却讲不清自己的身份;欲说还休的,是那块靠着圣母庙左墙立着的那块石碣,文字彻底泯灭,成为一块“无字碑”,欲与武则天的无字碑相比肩,在暮秋的阳光下,依稀仿佛“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三
尧城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地位。尧城的南北大街,是曾经的官道。历史上,尧城不仅是帝尧的初都,还一直处于官道驿站之要冲。《清源乡志》载:“高欢建牙阳曲川,梗阳驿子应之。是梗阳旧有驿也……驿当在米阳、尧城、白圭间”,元朝居大都(今北京)、太原至长安(今西安)的古驿道上,因而眼里看见的是林立的商铺,迎送官员的寒暄,贩夫走卒的身影,耳中听到的是不绝于道的哕哕的驼铃声、嗒嗒的马蹄声。1900年庚子事变,慈禧、光绪帝仓皇出逃,到了山西才重新有了皇家的威势,穿过城内南北大街时清水洒道了吗?黄土铺街了吗?顾得上拜谒尧庙吗?徐沟轿夫班列青壮,抬技娴熟,使得銮轿安稳舒逸,外加一路上的号令歌声不断,真的能使慈禧忘却逼逃的忧伤,微闭着双眼,暂时陶醉于“空中舞蹈”的悠游中了吗?在长辈与晚辈的闲聊中,在人们泛泛而谈的谈资中,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虚无缥缈起来。
回望历史,上溯到清朝、到明朝,甚至更久的时间,尧城南北街道都未曾发生大的变化,作为国家干道、入陕官道,直到清朝末、民国初才不声不响地落寞了下去,沦落成了一条普通的街巷。
今天,站在村内南北街道上,城楼、城垣土崩了,商铺瓦解了,老房子拆除了,街道变窄了……举目四顾,已经难以辨识它往昔的容颜,风云变幻,有时竟会让人感到茫然。古道悠悠,再也看不清那远去的历史。
四
乐台点亮夜空戏曲温暖人心。
庙会,赶集,马帮,驼队,游人,僧侣。
商路即戏路。王掌柜请一出,李财主点一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唱戏就像走马灯,六个乐台应运而生:尧庙乐台、圣师庙乐台、南门里关帝庙乐台,北门西龙王庙乐台、东门里龙王庙过街乐台、西门外龙王庙戏亭。乐台已不止是酬神祭赛,更主要是娱人育化。
戛金敲玉,声声扣人心扉,出将入相各各英雄本色,引商刻羽,每每动人心弦。
就喜爱这唱腔,就喜欢这唱调,就欣赏这唱谱。人们以自己的历史观、社会观、戏曲观、审美观品头论足,爱热闹的还不忘说戏,表演欲强的也粉墨登场弄票儿。才子佳人,生旦净丑,在脸谱水袖的世界里,放松身心,欣赏粉墨之妙,感受戏曲之美。
萝卜韭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圣师庙乐台的大,高朋满座,好友齐聚,讲得就是这排场;有人喜欢龙王庙过街戏台的爽,或喝彩捧角儿,或好戏对台,要得就是这场面;有人喜爱戏亭的雅,野旷天低树,明月寄清情,龙井作音响,浑厚又敞亮……
那看戏的人儿,有台前抗台的后生;有打着节拍,摇头晃脑的戏迷;有在不远不近,不拥不挤的地方,眯着眼听戏的主儿,哪曾想过,他们自己何尝不是现实世界的剧中人。台上,戏演人生,这戏已经过多次的彩排;台下,人生如戏,却从来不会给予任何人彩排的机会。
Copyright © 2005-2021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