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
+

特色古镇——清源

作者:清徐报社    来源:清徐新闻网    阅读:2251

特色古镇——清源
牛桂红  高中昌  郭维忠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我县晋商文化,让广大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我县晋商所处的时代环境、精神面貌、历史溯源等方面的内容,从本期开始,本报周末版将开辟“晋商风云”专版,连续刊登关于我县晋商文化的系列文章,同时,我们也欢迎有志于我县晋商文化研究的人士不吝赐稿。在此,我们也向这些文章的作者表示感谢!

特色古镇——清源


    清源城即现清徐县城,其前身是古梗阳城。自隋开皇十六年更名“清源”后,在唐宋金元700余年的时间里,清源城也和中华大地一起,风雨沧桑,几经兴替。
  清源城逐步进入繁华,是在明清两代。由于清源在明清时期即是大西北赴京必经之地——西官道,往来官员及商贾运送货物的车辆络绎不绝。至今,县城南的南营留村仍有“官道街”、“后官道街”、“道口”等街名、地名存在。加之有明以来,外地人口大量迁入,更自然地带来了市井的繁荣。在这个时期,名播中外的华夏第一醋——山西老陈醋之酿造工艺日趋成熟,开始了它的千古留香。加之明清两代大兴寺庙之风,在原有50多处寺庙的基础上,又兴建了城隍庙、赵简子寺、泰山庙、真武庙、龙王庙等寺庙20多处,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县乡寺庙群。坛庙寺观,星布棋列,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密织的庙会集市网,更使清源城商贾云集,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商贸经营火爆,城乡经济沟通日盛。西关厢20多家车马店,每天迎送着邻县交城、岚县、临县、离石、静乐、方山等数以百计的山民,他们常年驴骡单帮结队而来,驼着小米、胡麻油、攸面、山药旦等农产品,或出售,或以物易物,换回棉布、食盐、醋、煤油、火柴等日用百货。南营留村的官道街、后官道街、小南门内外(当时称城南三)有车马大店十余家,主要接待大西北、晋中、晋东南、晋南的赴京官员、运输车辆,这些车辆运来的大多是本地的小麦、杂粮、油、柿饼、麻皮等,运走的是日用百货。如小南门外的“四和店”存在数百年,店中一次即可接待数十辆车马,曾红极一时。这些旅店为方便住宿客商及车马,在店内配备有“牛灶火”,供自己做饭吃的住客使用;为牲畜专设骡马厩并有专人为客人喂养牲畜;配备跑街伙友为客户介绍买卖主。仅西关厢每年交易货物即有数百万斤之多。
   过往客商的增多,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小小的清源城开设大小饭店、饼面铺十几家。较有名的大饭店有“五美园”( 东家兼掌柜牛二成,本镇南营留村人,至今其后人仍在县城开饭店。)、“四海园”(最后一任掌柜是晋祠人,姓贾)等;较有特色的饭店有“占旭子饭店”、“福春儿饭店”等。如占旭子饭店的肉面、肉馍馍、杂割、枣儿拌疙瘩、掉粉皮、三尖尖饼子、红印儿饼子、干豆面壳壳,“福春儿饭店”的粉汤汤(音zhang )。(过去清源的三件宝:青菜、粉汤汤、浆葡萄)、辣角角、咸菜、干面饼、切饼、米花儿(即发糕)、摊花儿等特色小吃,兴盛楼的糕点,曾吃过的人至今说起来念念不忘。
  西门菜市坡,其贸易大集由来已久,有清以来日盛,是三晋大地有名的以蔬菜、水果交易为主的特色商贸市场,自古以来便有“金张兰,银晋祠,不如清源的绿菜市(一说烂菜市)”之说(介休张兰盛产黄米是为金,晋祠盛产白米是为银,清源盛产蔬菜是为绿。此为一说。蔬菜、水果较粮食作物保质期短,容易腐烂变质。西门菜市坡交易的蔬菜,每天都会有部分卖不出去即被扔掉,发生腐烂,所以也有“金张兰、银晋祠,不如清源的烂菜市”之说)。
  西门坡菜市之所以远近闻名,除因清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之外,清源地区种植蔬菜历史悠久、上市日期早于他方,也是其原因之一。清源城附近边山属洪积扇地区,土质疏松,背风向阳,小气候得天独厚,其蔬菜种植一向以品种多、上市早而名扬晋中。不仅光绪《清源乡志·物产》中即有“王瓜,暖畦工勤,极早。”的记载,且明《永乐大典·太原府志》中已有清源城“地气和煦,瓜壶果luo之属视他处较早”,清顺治十八年(1661)《乾隆·太原府志》关于清源蔬菜也有“地暖工勤,较邻邑所产独早。”的记载,加之清源城西边山一带西马峪(含杏凹、黄土坡、羊圈卯、枣坪)、东马峪、西梁泉、东梁泉、都沟村、白马一(白石沟山内诸村统名,计有:李家庄、迎南风、碾底、涧沟、后窑等24村)(见光绪《清源乡志》卷之九)平泉村、北营村、固驿等边山地区盛产桃、杏、李、柰、枣、葡萄、核桃、果子、花椒等20多种干鲜果,这些蔬菜、葡果大多需及时出售,这就为菜市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平交易,便商民”,每逢双日,沿山平川的山农、菜农各自车推肩挑着蔬果米粟、土产瓜壶等到菜市销售,仅葡萄一项从当年秋季开始到来年三月,成交量至少在数百万斤以上。而城内在城一、在城二、城南一、城南二、城南三、南营、西关及周边六合、大北、北营等村的菜农,从越冬的大白菜、芥菜、萝卜、冬瓜,春季的青菜(即波菜)、水萝卜、香椿、韭菜,到夏、秋季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西葫芦、茴子白、茄子、葱、蒜、西瓜、菜瓜、南瓜、红薯等等新鲜蔬菜瓜果应有尽有,每个集日的蔬菜成交量不下三四十万斤。西门菜市坡可称得上生意兴隆,日进斗金。
  清源之鲜蔬香果除在西门坡菜市场销售外,更多的北供太原、阳曲,南应徐沟、太谷。昔时,附近各县富裕之户,皆以能吃到清源产的蔬菜为乐事,太谷县孔、曹,祁县渠、乔等富豪之家,每年早春晚秋,天天派人骑马来清源西门菜市坡采购蔬菜。太谷秧歌《游铁道》中有:“四月里,四月八,清源的黄瓜豆角角(音jue)”的唱句,晋中民谣也有“游这寺,游那祠,不如串串清源的鲜菜市”的赞语。
  为了规范菜市坡的交易,时有官府专为西门菜市“公立集规”并刻碑昭示,《菜果市碑记》、《议定小西门果木菜市使钱记》自今犹存于西马峪狐突庙献殿。(碑文附后)
  西门坡菜市场的繁荣,带动着流动饮食业的发展。每逢集日,菜市街上经济实惠的家常便饭、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至今,老年人一说起菜市坡上“锁奴儿的割糕、许考成的豆腐脑儿老豆腐、保根子的醪糟、福子二福子的肉丸子”等都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城内,棉布坊、杂货铺、醋坊、饭庄、粮行等各具特色的商业店铺遍布各主要街道。小西门街、南关大街、菜市街、顺城街、牌楼街、察院街等街巷,店铺林立,鳞次栉比。仅牌楼街、察院街就开设有粮店20多家,至今,仍有人将察院街称作“粮店街”。商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对人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店铺字号的雅称则既表达了店铺的经营宗旨,又展现了店主人的文化素养,彩帛棉布行如“德厚生”、“德和生”、“义和兴”、“丰裕庆”、“永和昌”、“五记”等,副食、杂货铺有“日兴昌”、“同德义”、“益盛和”、“和记”、“顺记”等,炉食铺有“兴盛楼”、“永茂隆”、“德兴茂”等,饭店有“五美园”、“四海园”等,粮店有“广聚泰”等,药店有“广德兴”、“春生广”、“崇德堂”、“协升泰”等,旅店有“三和店”、“四和店”、“朋和店”、“圪洞店”等,典当业仅百年老店就有“乾德当”、“天美当”、“有厚东”、“裕盛当”、“东升当”等十余家。
  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钱庄也应运而生,到清中期,即有“晋源通”、“福聚源”(大掌柜花凤祥,高白东于人,兼清源商会会长)等钱庄十多家。此外,还有打制家具的“柜匠店”,打造马车的“车铺”,做小推车的“圪均店”,做寿器的“棺材铺”等等。这些钱庄票号、粮油布匹、五金日杂、医药典当各行各业自具雅号不下百家,甚至绵延自今。清代人朱彭寿,为店铺的雅号作七律一首,名曰《字号诗》:“顺裕兴降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盖中通全信义,久恒大义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昌”。此诗语调和谐,内含雅秀。人们愿意从中取二三字,便成字号。
  醋乃清源特产,本地酿醋工艺独特,历史悠久而名声远扬。城内规模较大的醋作坊就有三四十几家,“美和居”、“福源长”、“聚庆诚”、“晋和钰”、“晋和成”、“乾恒泰”、“裕泉盛”、“永泉盛”、“协和泉”、“晋和成”、“义兴隆”、“义兴德”、“涌泉裕”、“宝丰源”、“福兴泉”、“集义涌”、“玉顺和”、“义和玉”、“玉信成”、“宝丰源”、“四义长”、“日升源”、“吉记”、“泉记”等明清以来久兴不衰。

特色古镇——清源


  一个地区的坛庙寺观是本地区集市文化形成的渊源之一。如前所述,清源城坛庙寺观云集,庙会自然不会少。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三月初八、四月初八、四月十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六月二十四、九月十六、到十月初八,清源庙会不断,且每会各有特色、各有说法。比如正月初六城南南营留村的会,叫开市会。这次集会正处于人们一年之中最休闲的时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走亲串友的机会,且会上买卖的主要商品也别惧一格:有为正月增加喜庆、欢乐色彩的各式各样的鞭炮、起火、砂罐罐;有孩子们喜爱的滴滴晶、滴灯儿、泥人人、搬不倒儿、琉璃圪蹦儿;有种地农家每年需要添置、更新的箩头、笸篮、簸萁,锄儿、耙儿、铁锹;有农家当年准备饲养的猪娃娃、羊羔羔等等。这一天来赶会的大人小孩,人人各取所需,个个眉开眼笑,且鉴于正月喜庆之时,买卖方之间、买方之间、卖方之间关系之和谐、融恰,是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再听听那买卖方之间你接我、我接你的吆喝声:“打灯、起货、滴滴晶”的吆喝声还没有落下,“搬不倒儿、泥人人”的卖主马上接茬;卖琉璃圪蹦儿的刚喊“琉璃货、琉璃货”,马上有人说“前晌买上晚夕破”,在今天这个日子,卖琉璃货的人听后不仅不会因为这句玩笑话生气,而且也和大家一起开心大笑。四月初八是佛教庆祝释迦牟尼生日的会,四月十八是粮店街的会,五月端五是西关龙王庙的会,六月六的会叫“花会”主要以卖花为主,六月二十四是城隍庙的会,十月初八是泰山庙的会。四月十八和十月初八是清源一年中两个最盛大的庙会,会期都在三天以上。在这两个会期,不仅旧会址粮店街、北关街人流涌动,且由于这两个日期处于人们换季的时期,经营的商品也以衣料、布匹、鞋袜等生活日用品为主。每当此时,北自太原、榆次,南至祁县、太谷的买卖铺家、特色小吃摆满了以大南门为轴心的整个南关大街、南门街、顺城街、延昌街、小西门街、阁儿内外,人流量之多、销售量之大是其他会上无法相比的。
  清源城的繁荣,随着日伪统治的开始,又逐渐地衰落下来。十余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毕竟是极其短暂的,但是作为国土的沉沦,兵燹的烧劫,其破坏程度,却也可谓触目惊心的了。幸好云封总有云开日。公元1948年,在共产党的旗帜下,清源镇真正地回到了人民手中。从此清源城生机勃勃,开始了翻天覆的变化,1952年新政区的划分使清源徐沟二县合一。暂归榆次署所辖,原清源城遂改名为清徐。1958年清徐复归太原市所辖。政治的稳定,人民的安居,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合作化、公社化是清徐走向辉煌的第一步。首先清源旧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城中商业网点鳞次栉比,繁华日盛。1972始,作为县制所在的清源镇城镇建设逐步向东湖以东扩展,建设重点由旧城转向新城。在以湖东大街为主干道的新城形成的时候,也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遍满华夏之时。20多年的时间,旧城新城梗阳古城早已融为一体。
  相信清徐的人民将扬长避短,再展鸿图,二十一世纪的清徐将更加辉煌。
  附一:《菜果市碑记》
  我清源小西門外有菜市一所,每逢雙日,沿山一帶人慣挑水菜、水果等物自備稱杆集此公賣,不煩牙人說合,故亦無藉口抽用者。蓋園叟傭鬻,其土產生涯最微,因而騷擾不生,數世以來人甚便之。
  不料道光八年,突有範姓妄憑別行牙帖,就中射利,群情不堪受,遂至成訟。幸蒙邑侯張太天及巡廉董老爺平情訊明,裁伊私稱不准抽用,並將前設之稱貯入庫中,仍許民人照舊例交易,而集中弊端甫滋即革,歌頌之聲由是作焉。複頒山村告示數章,顯標斷案,兼示此後倘有不法之徒攪害集規,飭令即行扭稟,以憑究治,愷切詳明,詎不同鐵券不可移易哉。而巡廉董公猶諄諄垂訓,謂儆匪徒昭來許,尤宜本所示而鐫碑以志之,猗歟休哉!洵憂深慮遠之至計也。吾儕小人罔不歡欣鼓舞,上承明訓,揭其顛末,遂延匠氏而祥刻焉,異日或有不測,直將按茲石刻以作合夥公辦,之一證雲。
  特授徐溝縣源司巡政廳加五級記錄十次
  董長清飭立
  大清道光八年歲次戊子榴月下浣之吉
  附二:議定小西門果木菜市使錢記
  夫古有錢法之昭垂,今講金融之流貫。所以平交易便商民是必定劃一之程,而後可行之無弊也。吾清源市面通行錢法,曰九四錢,每百制九十四文,所轄境內,遐爾一律,無不稱便。乃小西門果菜市近年以來所行使者,竟有不足九十以至八一二不等,名曰爛錢。村民售物,往往與負販之輩因此爭執,始而口角率至兩不相下,釀成事端,其于地方安寧秩序大有關礙,甚有山僻鄉民負其品物遠赴交城不來清源,無非以錢法太爛,故去而之他,是尤關係地方權利不可不急為挽救者也,於是西八村公同議定,自今以後,一律行使九四,不得稍有歧異致不均平,八村輪流執季,派人在集嚴密稽查,倘有遷就收受者一經查出,公同議罰,不厭其苛,凡以其革積弊靖爭端,交易平而商民便也,有裨地方  淺鮮哉!
  清光緒乙酉科解元黑龍江高等審判推事韓輔國撰文  邑人張貴仁書丹並篆額
  大中華民國六年春月
  西馬峪  東梁泉  西梁泉  都溝村
      東馬峪  白馬一  平泉村  北營村
  附三:清源乾德当印章二枚
      *清源方言“晚夕”即指下午。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05-202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200008晋ICP备2020013838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