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清徐民间社火

时间:2007-03-04 11:16:31   作者:本通   来源:清徐融媒网  
内容摘要:丰富多彩的清徐民间社火杨宗新清徐民间社火种类繁多,其节目皆具备各自的独立表现内容与表演形式。在近年来的元宵节社火活动中,这些各具特色、各有特点的民间民俗传统节目,象一颗颗闪光的翠珠而被组合、串连在佳节喜庆表演队伍的长龙之中,接受着来自不同地方宾客们的欣赏赞美与连声喝彩。一、彩旗队......

丰富多彩的清徐民间社火
杨宗新

      清徐民间社火种类繁多,其节目皆具备各自的独立表现内容与表演形式。在近年来的元宵节社火活动中,这些各具特色、各有特点的民间民俗传统节目,象一颗颗闪光的翠珠而被组合、串连在佳节喜庆表演队伍的长龙之中,接受着来自不同地方宾客们的欣赏赞美与连声喝彩。

 一、彩旗队
      彩旗为清徐“社火”大型游行队伍组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分为素彩、花彩及标彩三种,标彩可标明参与村庄名目,花彩可写就诸多吉祥喜庆口号,素彩可分红、黄、绿、兰、紫等五种色调。彩旗编队可大可小,分别为8人、16人、32人等。
 二、高跷队
      高跷在清徐社火中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欢。明清时代,高跷一般是同“赛神”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即踩高跷之人全身扮装,脸戴面具,双脚绑着一尺多高的木棍,在游行队伍中伴随着锣声鼓点扭来扭去。民间喜庆色彩极为浓厚。
 三、迎春锣鼓
      清徐迎春锣鼓,特具传统。只有从事多年的民间艺人,才能敲出喜庆气氛与艺术水平。清徐迎春锣鼓一般都有其“曲牌”与“套子”。如“牛斗虎”、“将军令”、“大得胜”、“庆功宴”等等。迎春锣鼓中也含有钹、铙、唢呐等乐器。
 四、龙舞
      在清徐,龙舞也叫“搅龙灯”。明清时代,龙舞一般由5人组成,其龙骨由竹条扎制,外面用彩绢缠裹,龙身龙头需由民间艺人糊裱、绘制,方可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民国以后,民间社火中的舞龙越做越长,舞龙之人越来越多、气势亦越来越为壮观。
 五、狮舞
      狮舞在清徐民间也叫“狮子滚绣球”,俗称太师、少师越滚越富。狮舞极具表演技巧,一个狮子需要两个具备武术根底的青年密切配合,才能表演的象模象样,受人喝彩。狮舞的表演外套非常华丽,在大锣大鼓的伴奏下,彩狮翻腾跳跃,摇头摆尾,喜庆性极强。
 六、单人背棍
      徐沟背棍早在明嘉靖年间即已萌芽,由祭神活动演变而来。单人背棍的模式为下面一个大人,背着上面一个孩子,大人和孩子在演出时皆需彩装。在乐队伴奏下,大人在下边扭,孩子在上面拜,极具民族戏剧艺术风情。
 七、双人背棍与三人背棍
     双人背棍、三人背棍都属徐沟背棍中的两个种类。所谓双人背棍,是一个大人肩上扛着两个小孩, 所谓三人背棍,是一个大人肩上扛着三个小孩。多人背棍特具民间故事性,多以《许仙送伞》、《打渔杀家》、《西厢记》、《凤仪亭》等故事情节出现。
 八、桌棍
      桌棍多为四人抬街头表演模式。之所谓桌棍,是用两根抬扛,将一张桌子绑在中间,并在桌上固定一组戏装人物故事,抬着在社火“行列”中游行表演。清朝末年,清徐“武社火”形式桌棍上的表演人物并不固定,一边抬着行进,桌子上的人物一边不断翻跟头,以搏得围观群众叫“好”连天。
 九、铁棍
     徐沟铁棍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戏剧和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用杂技的艺术手段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以舞蹈的步伐在街市人流中翩翩起舞,表演着各种各样精彩的节目故事,让人看上去活像一出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为此,民间俗称:“徐沟的铁棍爱煞人”。
 十、大头娃娃
      大头娃娃,民间俗称“金童玉女”,属中国历史上道教文化内容。在民间社火游行队伍中,大头娃娃头戴(大头)面具,扮演金童者,手执“宝剑”与“打将鞭”,扮演玉女者,手举“拂尘”与“鸡毛掸”,人数多少不等,一并挥舞着手中道具走在队伍前头,以示开路。
 十一、大头人
      大头人是清徐明清时代赛神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因表演者头带面具较大,故称。表演者身着戏装,表现对象一般为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十二门人”、“八洞神仙”等等。在游行队伍行进时,他们各自手执道具跳跃舞蹈,在十字街头,还会摘去面具为观众唱几段“太原秧歌”或者“祁太秧歌”。
 十二、放炮
      放炮亦称放鞭炮,它是清徐社火活动中必须配备的内容之一。历史上清徐不少村社就传承着“配炮药”与“卷炮”技艺,因而,在“闹社火”时,便可造出大量鞭炮,以供使用。在游行前放炮,俗称“点炮开步”;在行进中放炮,俗称“轰鬼迎神”;在游行完将所带鞭炮全放响,俗称“全年通顺”。
 十三、社家锣鼓
      清徐社家锣鼓种类繁杂,花样颇多且特有根底,每逢元宵佳节,各种乐队都会上街头一展才艺。清徐社家锣鼓的名号有“迎神锣鼓”、“迎春锣鼓”、“迎鼓”、“锣鼓队”、“小鼓儿滚锣钗”、“西洋鼓”、“洋鼓洋号”、“狗相咬”、“扭秧歌”、“八音会”、“粗吹打”、“细吹打”等等。
 十四、八音会
      八音会俗称“细吹打”,主要由鼓板、唢呐、笙、胡胡、锣、钹、铙、小锣组成。但梆子、管子、哨子、三弦、二胡等乐器则往往夹在其中。特别在元宵节大闹“红火”时,八音会往往会组织十几人或者几十人的团队随队行进。那真是: “钹咬铙,声如涛,笙与箫,满市曹,唢呐嘟嘟
        十五、粗吹打
      粗吹打主要由鼓、锣、钹、铙、粗唢呐组成。粗吹打在社火游行行进中主要以敲锣打鼓为主,其节奏感特强,便于游行人员步踏鼓点、有序行进。而唢呐则是有时套几曲,有时不套,如牛斗虎、扭秧歌、狗相咬,便属于这种曲牌。
 十六、迎鼓
      迎鼓活动主要分布在清徐县东于、高白一带。高白村元宵夜闹社火,全村共分十八社,放火时施行“鸡毛转帖”。实际是将放火信息传遍全村全社的意思。这就需迎鼓队敲着锣鼓马不停蹄地在全村转游着传送信息,聚集人群并增加节日气氛。
 十七、二鬼搬跤
      二鬼搬跤在社火表演中以丑角行当出现。二鬼实际上由一个人表演。其丑角一般是爬着表演的,他双手倒穿着两只鞋子,这样,双手同双脚便形成对峙态势。而表演者一旦爬下,绑在背上的一对假人便可直立起来,亦形成对峙,撕扯扭打,民间趣味十足。
 十八、刘三推车
      刘三推车是清徐社火传统节目之一,其中具备浓厚的戏剧情节。俗称“刘三推推车,推着老婆看秧歌。”此节目以一男一女为一组,推车的是“老汉”,坐车的是“老婆”;车是“独轮车”。其实车是用竹竿和布料所扎的彩车,车轮画在布料上。车架子挂在“女人”的肩上,推车上盘着的双腿是假的。
 十九、跑旱船
      清徐素称北方水乡,故此便有船文化。旱船多为一男一女两人组成,男的多为老船夫,女的多为小娘子。船由竹竿、绸缎扎制而成,上面绣有莲花、水鸭、鸳鸯、水纹等五颜六色的图案,十分美丽。船用彩带挂在小娘子的肩上,随着人的走动摇来晃去,民间艺术性很强。
 二十、竹马
      竹马亦称“队子马”。原为塞北草原文化,元代以后流传到山西晋中一带,并在此安家落户。竹马用竹竿扎架,外面用绸缎制作奔马形象。社火表演时,将竹马挂在人的脖子上,而人则站在马的中间,舞蹈起来人带着马跑。骑手多为女人,她们一手挥舞马鞭,一手扇着扎扇,有时鱼贯而行,有时横排飞奔,有时悠闲自得,有时急驰狂舞,表演性极强。
 二十一、回娘家
      回娘家这一社火节目产生于民国初期。其素材内容为一对青年夫妇抱着婴儿、骑着毛驴,行进在回娘家的路上。主题表现的是当时民间对和谐美满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情节诙谐,笑料百出,民间情调颇为浓厚。多少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欢。
 二十二、扇舞
     扇舞以节目中的妇女手执两把绢面大扎扇翩翩起舞而得名。扇舞素常以多人组队,参与者一般为青年妇女。她们身穿彩衣,腰扎飘带,出演时都须“包头”打扮。在社火游行队伍行进时,她们脚踏鼓点,舞步轻盈,手舞扎扇,婀娜多姿,极具表现力。
 二十三、霸王鞭
      霸王鞭盛行于解放初期,属于民间舞蹈。起初参与者多为小姑娘与少女,后来才不断有中、老年妇女加入。霸王鞭以舞蹈者手执一条或两条双端扎有五彩绢絮的木棒(是谓霸王鞭)而得名。霸王鞭舞姿有其较为严格的套路,非常强调步伐、舞姿与鼓点的和谐与统一。
 二十四、花鼓队
      花鼓队又称腰鼓队,以其舞蹈队员腰间所系长鼓得名。腰鼓多以中青年妇女为队员。队员在社火游行时皆需包头画妆,戏装打扮。行进中步调须一致、鼓声须统一、舞姿须整齐,是民间红火中独具风格、声色皆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之一。

 


标签:清徐  社火  民间  锣鼓  游行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