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女人”左俊锦
本报实习记者 赵艳芝 梁毅 在清源镇张阎村,只要一提及左俊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当提起她,大家都会亲切地说,学校里把好学生评为“三好学生”,俺们村人们就把左俊锦评为“三好女人”。 刚过而立之年的左俊锦,是一位已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日前,记者走访了这位从乡村里勇敢走出去自主创业且已打拼出一片小天地的非凡女人。 好闺女 左俊锦在四岁的时候,其父亲因中风而导致全身瘫痪,使得原本贫瘠的家庭雪上加霜。回想起那段经历,俊锦的眼眶不由发红了。当时,母亲既要照顾父亲,还要养活俊锦以及长她四岁的姐姐与刚刚出生不久的妹妹秀锦,生活压力如巨石一般压在这一家人身上。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母亲把姐姐送给了太原一位亲戚家,从此姓了王。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身为老二的左俊锦变成了家里的老大,懂事的她陪着母亲既要照顾父亲,还要照顾妹妹,小大人一般地成为母亲的精神支柱。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个可怜的家庭,在俊锦十四岁、妹妹秀锦十岁的时候,病魔无情地夺取了她们父亲的生命。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母亲靠着向信用社每次贷款20元、当时候吴村乡的救济以及种十来亩田的方式供她两姐妹上学。再后来母亲又与现在被她们亲切地称之为叔叔的人结了婚。可是,叔叔的到来也并没有使这个家庭富足起来。连破旧的房屋全家人都无法修补,于是,两姐妹被迫在初中辍学。然而,豁达、乐观的俊锦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说道:“不上学了,还可以活着;可房子塌了,人就死了,连奋斗的机会都没了……”。以后的日子还是一样的艰难,但俊锦从未放弃,她知道出生贫苦人家更应该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创造财富。接下来的日子,俊锦在一家公司上了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小小的业务员做到了副经理的位置。后来,有家公司要在清徐筹建分公司,左俊锦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筹建负责人,并将公司从一开始只有四个内勤,发展到现在拥有100多员工,且有能力召开上千人汇报会的较大公司。 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俊锦胆大、独立的个性。俊锦自小口才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就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一直到初中毕业。懂事的俊锦从小将母亲及叔叔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特别的体贴人。叔叔与母亲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于是乎,俊锦一家姐弟四人就有三个姓。在这样复杂的家庭情况下,俊锦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俊锦说:“我们姐弟四个谁受苦受累,也不能让我母亲和叔叔生活得不舒心。”现在经济有了稍微的好转,俊锦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第一时间送到妈妈及叔叔的手里。唯一的一个弟弟已到谈婚论嫁年纪,俊锦说:“弟弟结婚的钱,我们姐妹三个全包了。娶什么样的媳妇?弟弟喜欢是一个关键,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孝顺父母”。 好媳妇 现今32岁的左俊锦20岁便已经结婚了。当时候丈夫家还有一个与她同岁的小姑子在上学。作为嫂嫂的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毅然决然在自己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供小姑子读书上学。直到小姑子出嫁的那天也不忘对妹夫说:“红红嫁给你的时候胖胖的,如果结婚后瘦了半两,我找你算账。”看似有点严厉的言语中却充满了自己对小姑子的爱。 三个月前,俊锦的公公心脏出了点毛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手术费需要六万元。俊锦刚刚在县城买了房子,手头拮据的她毫不犹豫地筹措资金,为公公安上了救命的辅助工具。俊锦又说:“这样我公公可以再多活几十年……” 好经理 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她成功的理由,在员工的眼中,俊锦是成功的,而她的成功也一样有特定的理由。 作为一家公司的经理,除了负责日常事务之外,主要的工作就是为新进人员讲课。而讲课内容大部分是她从业十多年的经验。“看目标伤口不痛,看伤口目标模糊”;做事要“大声讲话、大步走路,大声赞美”。这些让人振奋人心的话语都是俊锦经常向新进人员说道的。俊锦在员工眼里看来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物,相反,俊锦成了他们的出气筒、减压阀。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员工们总是会时不时的与俊锦交流,俊锦也非常乐意帮助自己的员工排忧解难,甚至是在看到自己的员工领到比自己多的工资时都会开心地笑。 现在的俊锦并没有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停止了她继续前进的脚步。相反,她不断为自己充电,大专自修完,现在又报上了本科,主修经济管理。平常的时间更是爱看各种各样的书,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狼道》,她特别喜欢狼的团队精神。泼辣的她也喜欢安静,喜欢徜徉在书的世界里去发掘人生……她畅想着自己的未来,畅想着与自己的员工一起奋斗,一起成功! 这样的一个女人,让人不得不对她充满敬意!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