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时间:2006-02-10 18:42:52   作者:本通   来源:清徐融媒网  
内容摘要: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我县群众文化回放清徐的民间文艺,源于秦汉百戏,发展于隋唐,盛行于宋元,到明清时期,由于晋商的兴盛、经济的繁荣,使民间文艺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村、镇、商店在主要街道、广场、十字路口、店铺门前,都要装置彩灯、花红、彩门楼、塔塔火、......

数民俗文化  还看清徐
——我县群众文化回放

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图1

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图2

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图3

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图4

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图5

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图6

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图7

数民俗文化还看清徐 图8

      清徐的民间文艺,源于秦汉百戏,发展于隋唐,盛行于宋元,到明清时期,由于晋商的兴盛、经济的繁荣,使民间文艺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村、镇、商店在主要街道、广场、十字路口、店铺门前,都要装置彩灯、花红、彩门楼、塔塔火、旺火等渲染节目气氛。同时还有更丰富的舞台、街头的文艺表演和就地设置的游艺活动。
      街头表演的有:背铁棍、抬阁、挖棍(也称撅棍、扒棍)、抬扛箱、抬圪揽官、抬箩儿、旱船、竹马、刘三推车、张公背张婆、二鬼摔跤、钻钱眼、高跷、舞龙、舞狮、扭秧歌、打腰鼓、敲锣鼓(社家鼓)、迎鼓(迎神鼓)、唢呐吹奏(八音会)、霸王鞭、武术。
      舞台演出有:晋剧、秧歌、木偶、皮影、文明戏、歌舞等戏。
      就点设置的游艺活动有:九曲、打游千(打秋千)、地不埝、二鬼推磨及少年玩耍的打猪儿、打瓦儿、打揍儿、风葫芦等游戏。
      夜间社火有猜灯谜、游九曲、看焰火(焰火包括架火、瓮子火、沙罐火、树树火、盒儿火)、塔塔火、生肖火、旺火、火流星等多种形式。这些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的民间社火,泥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民俗民风淳朴,是清徐淳厚的民族文化的体现。
      一、背棍、铁棍
      徐沟背、铁棍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戏剧和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用杂技的艺术手段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以舞蹈的步伐在人流夹道的街头翩翩起舞,表演着各种各样精彩的节目,让人看去活象一出无言的戏剧;而那颠颠闪闪,徐徐行进的轻若春风,柔如浮云的优美舞姿,酷似仙女下凡,婀娜多姿,又像彩蝶翩跹、戏弄花仙的空中舞蹈,令观者痴迷不已。
      二、民间焰火
      1、架火:高白(旧称蒿泊)的架火也叫桌火,有的地方叫黑山火。高白是由东高白、中高白、西高白三个村庄组成,从东到西绵延五华里。过去曾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瓜果蔬菜常年贸易,是几百年的古老集镇。高白村的人民聪明灵巧、人杰地灵,在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日子里,每逢过年民间艺人便制火药做火种搭架火、闹红火。经过多年的活动,民间焰火更加丰富多彩、瑰丽夺目。
      2、树树火
      树树火、市楼火、牌楼火、亭儿火,是同一类型、造型各异的民间焰火。
      树树火的装制是借用现成的活树做火架,在树的枝干、叶间捆绑上所需的各种火种。这几种焰火燃放起来别具风味。
       市楼火、牌楼火、亭儿火都是用椽木装置成所需造型,再装饰上松柏枝叶,还有的在这些造型上设制上《双龙盘柱》、《二龙戏珠》、《丹凤朝阳》来装饰。在装饰的里面隐藏地装上各样火种。这些类型的火可在龙的嘴里、龙的眼里、凤翅间装起火、打灯火种。燃放起来特别火爆、热闹,有如火龙腾空、丹凤飞翔之势态。
3、砂罐子火
      砂罐子火也叫锅锅火和瓮子火。这种火可大可小,大的装火药多,燃放的时间长,小的装火药少燃放时间短。大的可装几十斤火药的瓮子火。
      三、炭火(地火)
      炭火(也称地火)是清徐各村镇的住户、商铺,用煤、炭、废木材叠成各种造型的火,传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炭火的样式有“塔塔火”、“十二生肖火”、“旺火”(有炭火、煤泥火、柴火)等种类。每到正月十二各住户和商铺就开始叠制自己喜爱的炭火。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间点燃,连续三日,让游览的人群观赏嬉戏。炭火有大有小,大的装的炭多,能烧通宵。
      1、塔塔火:塔塔火盛行于徐沟地面,相传已有悠久的历史。间是供奉财神和避每年正月十二,各临街的商铺、机关、个体住户,在自己的门前都要叠塔塔火,以示节日庆典和祝福今年的生意象旺火一样红红火火。有的传说是供奉财神。因煤糕是铜钱样式,所以有敬神之意。
  塔塔火的形状似塔,塔高2米左右。塔塔火是由宫灯形状做底座,圆形石板做底盘,塔形炭火为塔身,泥塑或者折架糊纸彩绘制的十二生肖图形组成。底座宫灯是用好木头雕琢成框架,四面镶嵌玻璃,彩绘上《嫦娥奔月》、《八仙过海》、《杨家将》、《二十四孝》等精美的民间故事图案。
  2、十二生肖火:十二生肖火在清源流行盛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十二生肖火(也称炭火)故名思意,它的造型是十二生肖的造型。此火的特点是点燃后火烧旺时,从动物的嘴里、眼里、鼻孔里、耳朵里,或四肢上,全能喷出火苗。
      3、旺火:旺火(包括炭火、煤泥火、柴火),做起来比较容易,只是用料不同。传说人们发旺火是祈祷各路神仙保护全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财源滚滚、万事如意,同时有避邪之意。发旺火三年不可中断,否则神灵会降祸。
  4、火流星:火流星是社火的一种单人斗趣的杂耍。它集木炭火之妙用,武术之功夫,杂技之巧妙,并富有民间文艺形式和内涵的一种民间社火。
   四、九曲
  “九曲”是清徐地面,世代相传的民间游艺活动,活动范围大、游览人群多。传说在元宵节期间,不论男女老少,全要去游“九曲”,称这是游“战“   病”,凡游过“ 战病”的人,在一年内可消灾免难,百事顺。有病的人和小媳妇不生孩子,或想生男孩,在游“战病”时就默默许愿,并且还要偷一个灯盏盏(灯盏瓷制放食油可点灯)。如许的愿兑现,来年就得还愿。
  五、抬扛箱、抬“圪揽官”
  抬扛箱、抬“圪揽官”是民间社火杂耍的一种形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只是“扛箱”抬的是庆丰收的粮屯,“圪揽官”是抬的一个小丑扮象的似官非官之人。
      六、迎鼓
  “迎鼓”活动于东于、高白(每逢元宵节、他们就依街坊分片组织起十八节(也称十八社)。架火各社自搭,迎鼓队由十八节轮流操办,每年一节(社)为社首。搭架火是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日子放火。东于、高白的迎鼓队伍庞大,前面是四个撑着灯笼的执事队,灯笼后面是四个扛着前面挂锣,后面杆子上插着红旗的鸣锣开道队。接下是由多面鼓组成的敲鼓队,大鼓鼓面在每1.5米以上由四人抬着,每面鼓上雕饰着亭台楼阁式的各种彩子,楼阁内有灯。楼阁的四周彩画着民间故事和书写着讽刺诗词。鼓的四面也画着狮子滚绣球等图案。鼓的两边绑着两根抬鼓的木杆,抬鼓的人边抬边敲边行进。鼓后是唢呐吹奏和旱船、推车、竹马等社火队。迎鼓队里还有吹海螺的、打哨的。迎鼓队行进时,敲锣鼓的时而前行,时而后退地嬉戏,锣鼓声,人们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气势十分壮观。迎鼓队迎到架火前,经过一番敲打热闹,开始放火。意味着人们在迎接各路财神,保佑今年“吉祥如意”、“财源茂盛”、“保一方平安”的祈祷心愿。
  七、挖棍
  挖棍(也称扒棍)。挖棍是由一根前面粗3寸左右、后面粗4寸、二丈多长的松木杆,用红布裹起来,前面装上制作工艺精致的仙鹤造型,一童年子打扮、手持尘拂(俗称衣刷子)的孩子,骑在装好的仙鹤背上,挖棍杆下端四尺多的地方,装上一丈长左右能活动的横梁抬杆(近年来已改用旧时马车拉的皮车轮子来代替)。表演时,多人踩棍杆的尾部压下放上,便将棍杆前沿骑仙鹤的童子徐徐挖上半空,不时又徐徐落下。这样上下波动,好似童子想上天揽月,但又揽不着被落下来。如此不停地上下波动,其寓意是童子不上月宫誓不罢休的精神。挖棍在上下起落时前沿棍杆上拴一长长的麻绳,来控制挖棍上下左右的摆动。
  八、八音会
  八音会(也称唢呐吹奏),是源于佛家、道家做法事,进行超度之类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据载在周、秦已有了雏形。历史悠久,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民间吹奏乐。八音会它不是由固定的班子组成,而是由分散在各村有吹奏技艺的艺人们临时组合起来的临时班子。八音会不是由八种乐器而得名,是器乐合奏的一种共称。据载八音是指制乐器材料而得名。乐器制作材料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材料而称八音。也有人们误称“八音会”是由“笙、箫、笛、管、手鼓、云锣、小钗、锣”八种乐器组成。这八种乐器传到民间后,民间艺人们就以这八种乐器进行演奏,故误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九、彩门楼
  彩门楼最早是由柏叶门楼演变而来,有柏叶门楼和彩门楼两种。相传历史较早,是人们过年的一种民俗,至今一直流传延续。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采置柏叶,插在门拴上以避邪,还有用一根竹杆绑上柏叶,用红纸缠上,再贴上用红纸写着“迎喜接福”的联语,示意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将至。这些民俗暗示柏叶的“百业”兴旺、常青万代。
  总言之,清徐的民间文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地方特色浓郁,群众参与性广,具有黄河流域民间文艺的特点。他雅俗共赏,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支民间艺术之花。
                      

                                                                            本版内容剪辑于《清徐揽胜》


标签:塔塔  八音  清徐  炭火  民间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