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血为教育 丹心谱新篇
——记徐沟中学校长董振邦
本报记者 李小霞
徐沟中学,一所很多人提起来就竖大拇指的农村高中。董振邦,一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实干,锐意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一所“三无学校”发展为集现代化、标准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西省唯一的地处农村的优质高中学校的校长。十几年来,他带领着徐中人,用青春和汗水,智慧和毅力,追求和奉献的精神支柱和人生境界,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把狭小的空间打造成广阔的天地,以普通的师资锻造一流的质量。董振邦,用他的忠诚和敬业支撑着一片蔚蓝的天空,把徐沟中学这艘昔日一度深陷淤泥的驳船,变成了今天清徐教育的一艘“快艇”。
谋发展之策 勇于开拓天地宽
徐沟中学成立于1946年,其前身是创立于1862年的徐沟县金河书院。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与许多农村高中一样,徐沟中学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学校的教室是1958年修建的备战房,仅有21间平房。教学设施陈旧简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徐沟中学陷入发展的绝境……
1993年,年仅34岁的董振邦临危受命,挑起徐沟中学的大梁。上任伊始,他通过对宏观教育形势的观察分析,结合徐沟镇靠近太原的优势,于1995年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加强管理,打造品牌,广纳生源,实行开放式办学”的办学思路。为了更新旧貌,振兴徐中,他带领徐中人,多方筹资1500万元,改扩建校舍1.5万多平方米,对旧房屋进行更新改造,使徐沟中学在软硬件上达到先进学校的水平。几年间,徐沟中学高考达线人数连年递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学校不断发展的要求,2002年,他力主自筹资金,新建学校。这种方式风险巨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董振邦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和多年的管理经验,不仅为学校解决了筹资难问题,还帮助学校用最实用的校园规划和最省钱的施工,完成了新校区的建设。
新校园坐落于徐沟镇西大街,占地300余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建有体育馆、图书馆、游泳馆、多功能艺术馆、天文天象馆,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标准绿茵足球场。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师人人配备教学电脑。如今,走进徐沟中学,一种博大、和谐、向上、奋进的教育氛围扑面而来。驻足凝视,高大的教学楼、现代化的运动场、多媒体信息平台、图书馆尽收眼底。
扬教改之帆 质量与特色齐飞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诸多办学因素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教师。徐沟中学紧抓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根本保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校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奉献精神。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参加省、市、县的各类培训。目前,高一综合实践课、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的教师都统一参加了省级培训,其他学科教师参加了太原市组织的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高一教师全部实现了“先培训、后上岗”。学校还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校讲学,使一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切实解决观念问题,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科研方面,学校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制订了教育科研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学校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健全教科研管理机制为保障,进一步完善了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推广”管理机制,不断推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以点带面,形成全校教师人人搞科研,个个有课题的浓郁学术氛围,不断培养科研型和学者型的教学人才。
倾满腔热忱 率先垂范堪为师
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多年来,董振邦在学校的管理中一直以德育为首,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修改、制定规章制度、开展各项教育专题活动、实行全员值班制度等方式,真正做到了学生时时、处处、事事有人管,使学校形成了极好的校风校纪,被社会所认可,学校被评为“山西省公众满意办学单位”、“太原市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文明单位”、他个人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他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成绩取得了显著提高,2008年学校高考二本达线率为59%,2009年为63%,连续两年名列太原市第四名,2010年学校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二本达线率70%,名列太原市第三名。学校连年被评为太原市教育教学优异学校,他本人也获得第四届“山西青年科技奖”、“山西省青年教育专家”称号。
“沥血为教育,丹心谱新篇”,身为一校之长,董振邦始终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把徐沟中学办成精神文明优先、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教学质量优良的优质学校,谱写着徐沟中学新的辉煌,为清徐的教育事业绘就浓墨重彩的篇章!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