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流水润心田 秀丽山川踏歌声
——走近大峪 聆听水的声音 ◆ 本报记者 陈宏健 秦华“快接水呀,能喝上自来水了!”地处县城西北的清源镇大峪村沸腾了,男女老少奔走相告,相互传递着吃上自来水的喜乐之情。村民张大婶拿起自家的水瓢,拧开水笼头接了半瓢水,边喝边说:“太好了,我活了50多岁,头一次喝上这么甘甜的水!”,县水务局及时派出水利专家和施工队伍为山区百姓进行没日没夜的工程规划和施工建设,现在家家户户都可以用上自来水了,真是太好了。
星移斗转风雨路 日前,记者来到清源镇大峪村,就该村自来水入户工程进行了采访。 眼前景象如梦似幻,顿觉入清宁之地。一排排窑洞、庭院如花园、房屋层层叠叠,街中大道宽阔整洁。阳光照射下的村子如诗如画,在群山环抱之中,宁静而雅致。 临近村头的一口老井,石栏上被吊桶绳长年累月摩擦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厚厚的青苔附着在苍老斑驳的井壁上,真实的记录了数百年来老井为大峪村村民作出的巨大奉献。天旱的日子,这口井边经常环绕着百余只水桶,井栏周围人头攒动,村民们摩肩接踵排队打水。由于水位下降,打满一桶水的时间是平时的好几倍,打上来的水还浑浊不堪,犹如泥汤一般,但即便是如此恶水也不能满足供应,洗脸洗脚后的水都得再利用,洗澡更成了“奢侈”的妄想。接受我们采访的张大婶说到这儿不觉心酸许久,叹道:“吃水难!吃水难!难于上青天!” 前几年,村里大旱,漫山遍野荒草横生、田地皲裂,眼见庄稼颗粒无收,靠天吃饭的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挑战,人畜饮水等问题也都迫在眉睫地摆在村民们的面前。此情此景,自然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连平日专门用作救火的消防车也赶赴村里驰援救急。至今,村民们还念念不忘消防官兵们送水上山的恩情。 寒来暑往,用水成了困扰大峪村的最大难题,村民的时间与精力在此消耗殆尽。 心系民生功当代 村民的饮水困难,大家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彻底解决村民用水困难,改变当地生活环境,县水务局、清源镇政府和村委班子成员共谋划、想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多次深入该村进行实地勘测、设计。 由于依山而建,大峪村住户房屋落差近90米,地形山石相间、沟壑纵横,工程强度大、施工环境极为恶劣,水务局、清源镇等经过全面细致的摸查,因地制宜地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程方案。 工程期间完成了管材物资、提灌站、高位水池的建设,完成了高压镀锌管的埋设,安装高、低压电力线路和变压器和一体式净化设备等。此后,施工人员加紧铺设自来水管道,进行重点调度、督查,检验水源,确保村民早日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他们在大山上挖开了主渠道并把水管埋下,在山顶修建起了由电动机和水泵组成的自来水主系统;由沟底新建蓄水池,通过管道送入上头蓄水池,而后分配到各家各户。 为了“少花钱多办事”,该村立足自身实际,按照经过村两委成员研究讨论,制定出了党员干部带头、村民自觉参与的工作方案,统一了干部村民思想。实施过程中,他们采取了村干部包街道、党员包区域、村民包房前屋后的办法,积极发动村民出工出力。 在村委会主任雷红恩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挖沟开渠,协调配合。挖掘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设备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村民们不计报酬,坚定决心、将一切影响施工的因素一一排除,许多村民不惜忍痛将影响施工的大建筑物移去、拆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技术人员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更有甚者,日暮西山不离岗,仍为加快工程进度现场指导而奔走。 由于村民们的积极参与,大峪村的自来水入户工程以最短时间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在清洁的自来水喷涌而出的一刹那,撼天动地的掌声经久不息的飘荡在村子的上空。不仅包含着村民们靠自己的双手摆脱吃水愁现状而得偿夙愿后的笑逐颜开,更多包含了向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大峪村饮水工程建设大力支持饮水项目的衷心感谢——感谢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幸福水事。 此举,使大峪村饮水困难得到彻底解决,大大缓解了村庄数百年来问天祈水、水源匮乏的状况,对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下山途中,车窗外的村民笑意盈盈欢送我们,此情此景,让我不禁再次联想到了像张大婶一样如鱼得水的人们,在太阳的光环中,一饮甘甜的喜悦心情。车窗里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带我们走出这幅秀美宁静的山水画中。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