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文化的典范

时间:2010-08-08 20:09:53   作者:本通   来源:清徐融媒网  
内容摘要:公休日,天气晴好,我们一家6人游览了位于榆次市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晋商文化的典范

——品读常家庄园

韩玉林

       公休日,天气晴好,我们一家6人游览了位于榆次市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再一次感受了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一下车,那高大雄伟的城墙及威严的城门楼便映入眼帘。城墙前有一条护城河,深3—4米。大门南北两侧堡墙上是“宋代二亭双绝帖”,各高3米,长13米。南侧为《丰乐亭记》,北侧为《醉翁亭记》,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最受人称道的两篇游记散文,由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手书。文章一绝,书法一绝,举世无双,帖林之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穿过城堡大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常宅院中的后街。

       我们来到了“常氏宗祠”,这是中国民间第一祠堂。常家原有南、北两座祠堂,现存的“北祠堂”,院宽25米,进深100余米,开间为7间之宽。分为3门4进,上下两院。结构舒展大方,气势威严。正厅供奉常氏历世先祖的牌位、神龛,正中塑始祖常仲林手拿放羊鞭的铜像。两边各有6间回廊,连通正厅和配厅,使这处建筑更加完美。

       祠堂门楼上正中悬挂着常家第13世常立德书写得“常氏宗祠”匾。左边悬挂的是山西巡抚曾国荃所赠“艺舟仪济”匾额,赞扬常氏在弘扬文化、传播儒学道德上,使山西得到了益处。右边悬挂的是山西巡抚赵尔巽在光绪29年(1903年),奉朝廷旨意赠给世德堂、世和堂的“乐善好施”匾额,表彰常氏在捐款赈灾中做出的贡献。祠堂的第一进院是石围栏外院,用精美石雕的石柱做围栏,里面有两根11米高的雨斗旗杆。这些匾额及代表功名官位的旗杆,则是家族荣耀的像征。

       沿着绿荫蔽日的花架,我们步入杏林。10亩园区,广栽杏树。东西两侧各有28间长廊,廊壁上嵌有56方清代名家名联,为清代珍贵的书法作品与楹联中的典范。进入花墙东门,眼前是一片槐、松、柳、枣、丁香、核桃等高大乔木与野草野花错落丛生的林子。里面散置着许多大小不同、石质多样、形态各异、风格迥然不同的狮子。有双狮并立,像征“好事成双”;有老狮带幼狮,表示“仕途通达”;还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则更为民间所钟爱。在靜园的腹部,以水系为主。在不高的泊岸上,数股清泉跌宕而下,泻入叠石为岸的小潭中。由于它淙淙有声,清澈见底,取名小石潭。潭的北岸连接着一条曲折蜿蜒的溪流,叫曲溪。与曲溪的西端相通的这片11亩大的湖面,就是靜园水系的主景——昭余湖。湖面虽不大,但历史悠久,宛如明镜。

       在昭余湖畔,兀起靜园中的观稼阁总高29米,为明三暗五的阁楼,是常家庄园的最高建筑,也是靜园的主体建筑。我们沿着阁内的楼梯,攀登至第5层,近看庄园美景,绿树宅院,历历在目;远眺农村风光,村舍田园,尽收眼底。

      常氏家族拥有中国民居中最大的书院——石芸轩书院。该院为园林式建筑,是常家培养后代的书廊学府。书院由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大部分组成,看似分成三个院,实则连为一体。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遗墨法帖”,正面廊为“石芸轩法帖”,皆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珍品。在御笔亭收集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在内的42位帝王及唐武则天、清慈禧2位实质上的女帝王之笔迹,故称“四十四帝后帖”,堪称中华碑帖中的珍宝。

       治国之道在于用人,兴家之本在于育人。在事业上创造辉煌的常氏家族,并没有因此陶醉,而是居富思危,深谋远虑,力图破解“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定律。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对后人的教育和要求,极其严格。弟子儒学不精,则不准参于经商等社会活动。常氏家族创造性地提出了“学而优则贾”的治家祖训,代代恪守,课子苦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知诗书、识礼仪的家族人材,堪称中国儒商第一家。一个庞大的家族集团,能够达到儒与商的完美结合,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常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万里驰骋,坚忍不拔,开创了中俄茶叶经济的漫漫长路。把事业推向辉煌的同时,又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于庄园的建筑中,成为儒商相长的典范,并为常氏后人,天下华人留下了这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我深信,常家庄园这道灿烂的晋商文化风景线,会永远熠熠生辉!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