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百姓“跑腿”为百姓“说话”

时间:2012-05-13 10:38:24   作者:本通   来源:醋都网  
内容摘要:(上接第1版)紧张忙碌的工作使得王俊萍与家人离多聚少。正如他的儿子所言,想见老妈的面说容易也容易,每天晚上八点半打开电视就能见到她。但是在生活中见老妈一面可不容易,常常十天半月见不上,老妈老了老了却成了大忙人。提起她当...

替百姓“跑腿”  为百姓“说话”

——走近《小郭跑腿》之和事佬王俊萍

◆本报记者   张月英

替百姓“跑腿”为百姓“说话” 图1

 

 

替百姓“跑腿”为百姓“说话” 图2

 

替百姓“跑腿”为百姓“说话” 图3

 

      人说山西有一宝,小郭跑腿和事佬。喜爱看山西科教频道《小郭跑腿》节目的人,一定会熟识这样一位“邻家大妈”形象的和事佬——王俊萍。她的荧屏造型,给大家留下太多鲜明的记忆,本报不再赘述。日前,本报特邀“王俊萍”做客清徐,在陪同她来我县龙林山、宝源老醋坊、贯中纪念馆一游的行程中,有幸走近她,走近现实生活中这位“不同版本”的“王阿姨”,走近这位让夕阳在朝霞中升起的时尚潮人、邻家大妈……

■ “家常”版王阿姨

       称王俊萍为“王阿姨”,实非年龄缘由,纯属一形象代码。年轻的这样叫,年长的这样叫,连她的家里人也免不了调侃她这样叫。

       初见王阿姨,感觉眼前一亮,亮亮的深粉色运动上衣,里面衬着白色T恤领,给人以朝气蓬勃的年轻气息;自信而有神的眼睛,亮亮地发射出令人振奋的光芒,给人以力量与激情。在她的身上,既散发着一种知识女性的睿智,又给人以邻家大妈的亲和。这种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现年58岁的王俊萍是我省定襄人。出生于一工人家庭的她,父母亲分别是太钢的工程师、工人。在家中姐弟七人中排行老二的她,初中仅上了十个月时间便赶上文化大革命,因而荒废了学业。15岁就在太谷汽车附件厂上班的王俊萍, 工作7年后,随父母来到太钢成为这里的一名工人。之后,在宣传岗位上工作五年的她,其他时间全在“三产”上搞服务,干实体经营工作。成为一名和事佬,则是她在退休后人生事业中开出的“第二春”。她认为,对于现在她所从事的和事佬工作最有价值的过往经历,是她在1983-1985两年中在省委党校的学习经历。这一经历使她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使她在为当事人调解纠纷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是非观、价值取向,从而宽泛地将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穿插于她所调解的纠纷中,运用于对社会矛盾的疏导中。

       提起她当和事佬,王俊萍讲了这样一段小插曲:2009年的一天,退休在家的王俊萍正在给家人做午饭,听到儿子嚷嚷着说山西卫视《小郭跑腿》要招聘和事佬,力推让母亲去应聘。午饭后,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儿子陪她一起报名应聘。谁料想,就这么一试,王俊萍竟然脱颖而出成为小郭跑腿的一名和事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紧张忙碌的工作使得王俊萍与家人离多聚少。正如他的儿子所言,想见老妈的面说容易也容易,每天晚上八点半打开电视就能见到她。但是在生活中见老妈一面可不容易,常常十天半月见不上,老妈老了老了却成了大忙人。提起她当和事佬,王俊萍体会颇深,她以为,家人的支持是她工作最大的动力。退休后,是儿子为她报名应聘和事佬,才使得她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好平台;是老伴多多担当起家务事,使她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特别是儿子的岳父岳母,把女婿当亲儿子一般。这不,别人家娶了媳妇是女儿嫁人,王阿姨家娶了儿媳妇,这儿子也“嫁人”了。说起亲家来,风趣的王阿姨满怀感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王阿姨与家人常遭遇“尴尬”。王阿姨家每每有人看到楼上有灯亮着,便会上去敲门。不开门于心不忍,一开门就会将少的可怜的休息时间打乱,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看来,“民星”也有“民星”的烦恼啊。

       王阿姨再有半年要当奶奶了,我们问她,会不会因此影响出镜率?王阿姨毫不思索地说,不会!哦,有家人与亲家的全力支持,她底气足着呢!

       王阿姨深爱着自己的这份美差,每每提起工作之艰辛,王阿姨描述给我们的都是快乐。她说,和事佬这份工作最受益的是她与家人。在为别人调解纠纷的过程中,使她更多了一份对家人的理解。曾经在家中当惯了“一把手”的她有点霸道,而今想问题能更多地从对方角度去想,即便在一些家务事上因观点不同而心里不乐意,她也会按照对方的意图去办。特别是在与儿媳妇的相处上,曾经她常常为儿媳妇不会做饭而纠结,现在她看到好多和儿媳年龄相仿的孩子不会自己做饭,因而对于儿媳多了更多理解,全家人关系越来越和谐。

■ “时尚”版王阿姨

       大器晚成的王俊萍给人以 “赵丽蓉”式的亲和与才情。王阿姨年近花甲,思想不仅一点不老,而且特别新潮。在陪其游览的过程中,看到书法作品,她能够说出书法字体以及临摹古代书法家的名字;在听歌时,她能与你交流现在20来岁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说到网络用语,“神马”、“纠结”、“给力”、“out”等她全部用得妥帖风趣。特别是在手机功能的使用中,王阿姨更是了如指掌。当和事佬调解纠纷,常常会遇到许多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人脑里谁能装得了那么多?怎么办?用“电脑”呗。她的手机就是她的随身“袖珍电脑”。瞧她那熟练的姿势,触摸屏一划一划,上网了,连线了,然后便一页页翻着查阅资料,现炒现卖,活学活用,好时髦现代的王阿姨!

       “潮人”王阿姨最为开心的是,一件棘手难题在她的调解下,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的开心一刻,那份建立在别人幸福之上的快乐是她快乐的源泉;而让她最为纠结的是,经过无数次努力,没有能够通过调解达到预期目标。尽管她也会为当事人指出一条路径,就是通过法律解决问题,但出现这样的结果王阿姨心里就像欠债一般,对当事人有种内疚感。

       王阿姨做调解工作特别用心投入,每次调解时,她就会忘我地将自己摆在当事人位置考虑问题。率性的王阿姨总把当事人当作自己家人待。记得有一次,在临汾调解一纠纷中,一儿子竟然动手打了老父亲。当时,气愤不过的她忍无可忍,顺手就捶了这位儿子一拳头。这一拳头,打在了那位儿子身上,也痛在了王阿姨心上,她以一颗家长般敢于担当的责任心,教育了这位儿子,打醒了这位儿子的孝心。之后,这位起初气愤不过冷静下来感激涕零的“儿子”,终于懂得了自己的错误,学会了尊敬老人。这一画面虽然因为大众媒体而没有播出,但王阿姨说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她还会“情急之下”、“性情之中”的。

       调解纠纷既要讲情理,还要讲法理,不是所有的委托人都有理,要有判断,真理只有一个。王阿姨这样谈论关于和事佬工作的体会。她以为,作为和事佬,调解中一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否则就会搅局;二要有是非观,要找到错误的根源,找到一个切入点具体解决。在现场调解中要把握好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每一期节目中的每一件事,教育、引导全社会的人,使大家在实例中懂得如何相处,如何沟通,如何感恩社会,融入社会。

       时尚、智慧的“小资”王阿姨,是一位前卫新潮的弄潮儿。

■ “亲和”版王阿姨

       王阿姨与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感觉,老百姓真的很不容易。许多老百姓由于沟通能力差,有理说不清,以至于把一些好事情办砸却又无法处理。所以她以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通过她的调解,将当事人表达不出的意思说出来,帮当事人打开心结,找到出路,是王阿姨最开心的事。的确,一期好的节目,一次成功的调解,往往能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是引领一个群体的观念。

       王阿姨应变力强,判断准,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在调解过程中,她以情感人,不偏不倚,站在当事人双方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在最后的“结论”处则是立场鲜明,研判公正。在纠纷调解中,遇到当事人认识上有误有讲“独理”的,当事人不高兴她也得坚持给他们说清楚。因为她明白,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王阿姨是一位有心人,能站在各个角度想问题。调解中,有的老百姓讲方言观众听不懂,王阿姨就会将当事人的意思巧妙地插入节目中重述一次,为观众当翻译,使整个事情让大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使得这一现场感极强的节目不会受环境制约。

       在陪同王阿姨游览我县龙林山时,有一个场景深深震撼了我。原以为王阿姨腿脚很灵便,结果发现,在爬了一截山路之后返回的途中,已听得王阿姨气喘吁吁,汗水从额头淌下,湿了鬓间头发。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个精神矍铄的王阿姨,体力不支的王阿姨,怀着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对于百姓的博爱心,靠着多么坚强的毅力一路坚持着勇往直前的。

       游览中,与王阿姨一起合影留念,亲和的王阿姨用手臂揽着我的肩,顿时有一种被母亲揽着的感觉,哦,王阿姨这份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是多么的宽厚、自然。

       让夕阳在朝霞中升起!是奇迹也是现实。王阿姨在事业上开出的“第二春”,是那般的芬芳、灿烂。

       王阿姨的经历也给我们以深深启示,一个人,想要干一番事情,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将现在作为起点,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冲刺吧。做一个像王阿姨一样的人,用博爱奉献社会,让生命无怨无悔,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在人生旅途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绽放精彩!

       临别之际,王阿姨即兴挥笔,写下这样一句话:祝《清徐》报越办越好!在此,让我们衷心感谢王阿姨,感谢像王阿姨一样为百姓“跑腿”,替百姓“说话”的好人们,祝好人一生平安,祝好人的事业越来越兴旺!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