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谷乡长头村:全村有2400余人,土地3000余亩,种植结构以玉米为主,葡果约占种植总面积的20%。
原河神庙中的镇河铁牛
原黑王庙中的铁钟
既济渠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然而紧邻汾河、潇河这两条河流的长头,在历史的进程中感受更多的不仅是水利的便捷,而是和汾河水斗智斗勇的曲折。 村委会主任梁虎根介绍说,在解放前,村里人很难享受到汾河水的好处,因为地高水底无力提取,哗啦啦的汾河水就那么白白的从村边流过去了。据今发现的碑刻史志记载,为了利用汾河水,长头人从明嘉靖四十年始就与太原县南马村合开了自西柳林取水的既济渠。清末民初,还曾为利用晋水从姚村湾南延挖修过铁板渠,留存的相当于渡槽作用的铁板方箱被入侵的日军运走。中华民国政府二十年代末,在长头段汾河上建起了第一座永久性的堤坝“铁板堰”(这个名字或许也有沿用“铁板渠”之意)。1951年又与太原市南郊区南马村、王家堡、吴家堡合开了利用潇河水的洪济渠。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党和政府又围绕着长头这段汾河水域建成了星罗棋布的水利工程:东干渠、西干渠、新二坝、敦化罐区、太榆退水渠等,可谓福泽百代,绵延不已。 至今,孟氏祠堂内还保存着既济渠碑,从河神庙中取回的镇河铁牛,碑文中记录了与邻村用水纠纷及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见这些河流对长头民众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影响。即便是上世纪“破四旧”的疯狂年代,长头人还是想方设法、辗转腾挪地把既济渠碑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长头的背铁棍有了名 “东于的架火、太谷的灯,长头的背铁棍有了名。”当这句话朗朗上口地从梁虎根主任和几位老人口中一再声音洪亮、咬字清楚地说出,传入生疏的耳中,我真切地感觉到了“长头背铁棍”在这些老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不仅是表演风格、工艺制作上不同于徐沟背铁棍,连表演装扮和表演的场合也不同,相对于早已名闻天下的“徐沟背铁棍”,“长头背铁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曾长期活跃于长头村及周边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七十多岁的孟巨宝老人介绍说,长头背铁棍相对于徐沟背铁棍历史更长,表演起来小演员的位置更高,表演时,长头背铁棍的重心在下,步伐以小碎步和“之”字形扭动为主,采用以下带上的表演方式。主要服装有各种古装、皇冠、头纱和墨镜等。到晚上表演的时候,加上随身装饰的照明设施,就称为“灯棍”。从前没有电器的时候,用的是农村人所说的“笨蜡”(蜡身较粗,不易熄灭),后来用电瓶灯和矿灯随身装饰,因为装备先进了很多,在装饰的时候,在演员们和演出设备上更加的随心所欲,有了“梨花灯”、“白菜灯”很多特色的造型,实现了更丰富的演出效果。演出时,一般至少需要十几架不同造型和角色的一同演出,完成不同的剧情。有单棍的,也有双棍(一个人身上背两个小演员)的。 “长头背铁棍”的衰落有很多原因,受众不及徐沟背棍的规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相对偏僻、人口少,而演出一次则需要近百人的队伍,不仅仅是演员,还有相关服务人员,化妆、服装、道具的管理都需要人。近几年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好了,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传统民间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长头背铁棍”最迫在眉睫的就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能够演出的演员,年纪最小的也在五十开外……说到这里,本来热烈的氛围忽然就消沉下来。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长头背铁棍”在他们心中的感情和位置。 在旧大队部的库房里,我们看到了锈迹斑斑、满是灰尘的演出道具和表演的服装,装在老式箱柜里的它们显得如此羸弱、老迈。年过半百的梁虎根拿起一套装在身上就给我们展示了起来,他说:“这可不是谁想玩儿就能玩儿得了的,要有步伐、节奏的表演技巧,还得有力气,只有好后生才能演得了‘双棍’……”看他投入的神态,灰尘铁锈从瘦削的身上簌簌落下,忽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这是酝酿已久的情绪,掺杂了故事回忆热烈浓情,对孟氏家谱编修者们默默付出的敬仰,他们都让我感受到无比强大的力量。 或许正是缘于那份强大力量的支撑,让沉寂多日的我内心又燃起一份激情,我们还要继续前行,希望未来有你与《每周一村》同行,同我们一起为清徐渐行渐远的历史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时光每时每刻都在流逝,有些东西每天都在失去。就像梁虎根主任说的那样:“有些东西,现在不去珍惜,将来失去了就说什么都晚了!”链 接
明代应天府府尹孟端 孟宪计 长头村孟氏家谱内记载:“始祖实系亚圣孟子之苗裔。孟氏先祖自前数世,由山东邹县迁居关中;后复迁于晋之平阳府洪洞;至元世祖一统之后,由亚圣五十一代裔,均赋均丁,奉敕迁居于此里,属米阳都十甲(今长头村)。 孟端系亚圣五十六代后裔,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代后期。因随朱元璋建立明朝,战功卓著,晋封“应天府府尹”。 元末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率领一支义军,投奔红巾军,于公元1367年遣军并伐,翌年八月攻克江南的应天府南京,建立明王朝。置南京为京都,定年号为洪武年。同年攻克大都(北京),元朝灭亡,当年改大都为北平府。 孟端随从朱元璋争战沙场,为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得到朱元璋的晋升。孟氏家谱内记载:“端系从龙军功,仪叙授应天府府尹”,(府尹是掌京都政令的官街,即京城市长)。 孟氏先祖,居长头村首北首的堡内,堡门前曾竖旗杆一对,上悬挂“应天府府尹”锦旗,就连孟氏传世的神祗上的宗神祠旗杆上也画挂应天府府尹旗号:表显光宗耀祖。 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孟端“因吏役连坐,部议革职。充配云南洱海卫军。”守卫明南疆边陲数年后,于宣德3年(公元1428年),改调太原左卫军,时年端已年近七旬。此后谱内无详实记载,不知端翁归终。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破京师(南京),夺取帝位,定年号为永乐。永乐7年(公元1409年)改北京为顺天应;永乐19年(公元1416年)迁都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据有关报道称:“北京古都的西区……几条历史久远的胡同,聚集北京独有的四合院。元朝时,这一带叫做金城坊,明清时又是王府及政府机关所在。区内的丰盛胡同,原名丰城胡同,因明成祖朱棣的名将李彬庥邸在此而得名。还有孟端胡同、大麻线胡同、武定胡同……”由此足以证孟端任职太原左卫军后,没有告老还乡,而是以开国功臣之身份定居京师,因西城区有他的府邸而得名孟端胡同。 孟端系长头村孟氏六世祖,从六世为孟氏最早分股:其兄孟荣所生七世三子号曰东三股;孟辉所生三子号曰西三股;因孟端曾任左卫军,其后为曰左卫股。谱内记载:“左卫殿传至十二世,缘道路遥远,子孙不克来往,后遂无传焉”。上叙可证端之后裔定居北京无疑。谱内又记载:“明隆庆6年(公元1572年)清解户丁”时查明,孟厚为开国功臣之后,荣赏“补伍”。端翁后裔籍居北京,至今历经五百七十余年,今左卫股一支可繁衍成大族。 清徐孟氏祠堂
孟氏祠堂
黄土高原山西境内的太原清徐县,背依吕梁,中流汾水。县城东北十里的汾河东岸,有一个依傍汾水、河渠纵横、林木茂盛、风景秀丽的村庄,它就是以“亚圣孟子”后裔世代居住而声名遐迩的“长头村”。这个“圣裔家族”的儿女依偎在母亲河——汾河的怀抱里,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了七八百年。 家族的特殊之处,是他们保存有记载七百多年来家族人口繁衍和历代人才等发展情况的完整无缺的家族史料——《孟氏家谱》。这部《孟氏家谱》创修于明代中叶,又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嘉庆三年(1797)、道光五年(1825)、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元年(1851)、同治十年(1871)、光绪十六年(1890)、民国四年(1914)、民国二十四年(1934)九次重修、续修,除有二册不慎失落之外,其余各种抄写本《孟氏家谱》和家族各支、各派供奉历代祖先的神祗图至今完好保存。 “亚圣孟子”籍贯在山东邹县(今山东邹城),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山西怎么又有了“亚圣之裔”居住的村庄呢?由“长头孟氏”历代祖先创修、保存下来的八九部《孟氏家谱》,向人们揭开了这个“亚圣后裔”家族辗转播迁的轨迹和繁衍发展之谜。 揭开《孟氏家谱》的封面,只见扉页上写着“亚圣之后”四个红色楷书大字,洋溢出孟氏家族儿女对于自己家族背景无言的自尊、自敬之情。在《家谱·世系表》“始祖”孟和及祖妣齐氏的名讳旁边,用朱红楷书记有“元始祖时,承亚圣之统,自洪洞县而来,居斯乡,始系籍焉”等文字;又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源县长头村孟氏家谱原序》有如下记载:“余孟氏闻先人相传:吾始祖实系亚圣之后,乃大贤之苗裔也。自前数世由山东邹县迁居关中;后复迁于晋之平阳府洪洞县;至元始祖一统之后,均赋均丁,奉敕迁居于此里,属米阳户十甲,系民籍焉。”民国二十四(1935)年《孟氏新修家谱序》对此也有考证记述。可见这个“亚圣后裔”家族很早就迁出祖籍山东邹城,中间曾几次辗转迁徙:先是从山东迁至陕西关中(今渭南地区及西安一带);又由关中迁至山西晋南地区的洪洞县,到元始祖一统之后(1280年前后),才由洪洞“奉敕迁居”于县长头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孟氏家谱》弥足珍贵 与表格式的家谱不同,长头村《孟氏家谱》是用引线记录世系的家谱,这种形式可以使每代人之间的上下承继关系一目了然。除了祖先来源、家族背景和世系传衍之外,《孟氏家谱》还载有凡例、族规、传记简历等内容。此外,《孟氏家谱》还记录了“孔孟颜曾”等“四大圣裔”共同使用的“行辈歌诀”。据载:明洪武年间先定“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十字;清乾隆五年(1740)又定“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清道光十九年(1839)又定“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民国年间,经北洋政府批准,孔府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字。以上“行辈歌诀”,使得“四大圣裔”子孙后代辈分至今次序井然、有条不紊,为中华民族各姓氏建立家族和社会的文明秩序管理,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成为广大中华儿女钦慕、传颂的佳话。 不过,长头村《孟氏家谱》自始祖孟和起,直到19—20代为止,每代子孙的名讳记载与上述“行辈歌诀”的要求并不吻合。这是因为“孔子圣裔”是从第五十六代起使用“行辈歌诀”的,后来才逐渐推广、延及到“四大圣裔”家族;在此之前“长头孟氏”祖先早已迁离故乡山东,后来又几经辗转迁徙,后代子孙世代务农,并不重视子孙的规范命名问题,所以历代修谱就以日常惯用的“小名”登记入谱。由此看出,长头村“亚圣后裔”不属仕宦阶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圣裔平民家族”。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