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圣地葫芦沟
生态服务区
采摘杏子
生态背景区
葫芦娃喜迎客
露天烧烤区
游张家山赞张树中先生 李永红
图为村主任张树中(左二)接受采访
往昔,一个以杏果为主,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在村主任张树中苦心经营亲手打造下,初步形成了以“葫芦沟”为品牌,集特色采摘、度假、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带动了一方经济,造福了当地百姓,其“愚公”精神,令人钦佩。 张家山村现愚公,树标立志一沟中。 雄才何惧江湖险,心梦常怀杏子红。 抖落沉肩情外事,聚来满岭翠香风。 崖头冰瀑驱寒日,映绿藏青避夏宫。 漫山红杏张家山福禄双至葫芦沟 ——马峪乡张家山观光有感 本报记者张月英 清徐“愚公”张树中 他叫张树中,马峪乡张家山村村委会主任,葫芦沟旅游文化拓荒者。 不爱说话的他,浑身的乡土气息。邀我们来做客,实心实意地当导游,实心实意地希望我们多采摘一些沙金红杏,一路走着也不多说话。在他心中,这里的好,仿佛都无法或无需用语言赘述,你只需跟着他一路用眼睛感受,用心领悟。 确是这样,山外,一片酷暑热气腾腾;山内,习习清风如入氧吧。小村环境清幽,林草环抱,村内山坡上的杏树红杏闪烁招摇枝头,核桃树青桃隐藏在绿叶中。山中野鸡野兔时不时窜出,自然的原生态淋漓毕现。 景区的服务区,最打眼的便是一个巨大的金色宝葫芦,在棉团一般滚滚的白云簇拥下,让人不知是这个神仙葫芦在移动,还是旁边的绿树山林在游走;更不知是人在山间游,还是山在人中行。 直至看到那一粒粒珠圆玉润的满枝红杏,不禁眼馋肚饥,一个个窜上山头翘起脚尖,还够不着,于是跳起来摘果子,顷刻间欢声笑语一片,这位导游便被我们晾在一边,看着我们兴致勃勃如获至宝采摘的欢喜劲儿,一脸满足地站在他辛勤耕耘着的这片土地上,一个劲地催促:“多摘点,多摘点!”
杏子熟了
看得出,他是一位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他生活中也总是不多言不多语,而是努力地去做更多的事情。据悉,而今的张家山——葫芦沟,由村长张树中筹资承包,集中开发。这样,既避免了村民顾不上管理荒废土地,确保村民旱涝保丰收,又可以连片布局,长远规划。 在他的全力以赴下,而今,总投资7900万元规划面积达1000亩的景区其框架基本形成一沟二山三区33景即:一沟,沟底为主要规划区。二山,打造桃花坡、杏花坡,在东山、西山种植山桃。三区,分管理服务区、综合服务区和生态背景区;33景包括葫芦标志、垂钓区、观景亭、跑马场、百花园、青菜园等已初具雏形。 一壶“好酒”葫芦中 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壶“好酒”葫芦中! 坐在葫芦沟服务区二楼的小木屋中,对面那一个硕大的宝葫芦。壶口,一股股倾倒而出的水花飞溅,如天女散花福泽游人。 走近张树中,走近张家山葫芦沟,记者深深感受到的是一种改天换地的决心,一种继往开来的责任。 驻足山间,眼前,长长的篱笆扎起的菜园,稳而实的地基,将主人建设百年葫芦沟的恒心,牢牢地扎入大山深处。远处,忙碌中的挖机、铲车、吊机等机器声隆隆,一派繁忙施工的场景。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打造葫芦沟这一拳头产品,就是为了更好地示范带动村里及周边的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这里,将成为老少兼宜的“福禄”圣境。儿童乐园,兼备孩子们节假日游玩、种养殖生活体验功能;烧烤摊点,年青人可就自带食材自行烧烤;音乐茶吧、咖啡屋,供大家家庭聚会、同学聚谊,沟通感情,舒缓压力。 葫芦沟得名于沟的形状,山村分布在两个山头,祖先是明代从洪洞迁来的,都姓张,全村200来口人,现在只住着三、四十人了。村内有一座狐突庙和两个五道庙。狐突庙正殿贡着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不事二主”的狐突大夫,偏殿东供财神,西供寿星。张家山的狐突庙与周边的涧沟、马峪以及外围县市的狐突庙组成一个完整的狐突祭祀群。 夜色来临,从服务区,沿蔬菜区,进休闲园。茅草屋上,灯光闪烁。风车旋转,乐声悠扬。此刻,七座烧烤台同时开放着,真可谓日暮山村灯如罩,轻烟散入百姓家。 举杯,沉醉,静坐钓鱼池旁,与山村稻草人合影,与景区葫芦娃卖萌……一壶“好酒”葫芦中,醉饮张家山,不醉不归还! 欢乐葫芦沟 15元约起来 同学聚会到哪里?家庭聚会到哪里? 露天烧烤到哪里?免费嗨歌到哪里? 你带上食材,我带上你,到马峪乡张家山葫芦沟。 每人每次只需15元,可为您提供烧烤器具场地、免费啤酒一桶,免费卡拉Ok,免费品尝沙金红杏,另可供应时令新鲜蔬菜采摘烧烤。团体优惠。 联系电话:15935612252 13935183277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