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欣赏风景的路上,有许多不期而遇的邂逅,让人先不暇后难忘,阿里山的樱花季,就属于这种方式的遇见。 每逢初春,阿里山的樱花,漫山遍野竞相开放,形成一片片壮观的花海。一年一度的樱花季,成为阿里山春天的盛事,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2014年3月底,我飞越海峡来到台湾,正好赶上了阿里山最美的赏花时节。 阿里山,可以说是中国游客熟知的景点,那首《阿里山的姑娘》,曾在耳边萦绕多年。虽然,这首歌吟唱的并非阿里山本身,却以拟人化手法描绘出了阿里山的意象之美。 当我们真正走进阿里山时,这里的景色着实没有让人失望!晨光中的阿里山,林木苍翠,溪河纵横。漫山遍坡之上,玉兰初放,早樱缤纷,深浅不一的杜鹃争奇斗艳…… 盛开的樱花,一团团、一簇簇、一层层、一片片……远看如白云,似粉雾;近看如绢帛,似锦缎,蔚为壮观。阿里山樱花种类繁多,花期交错,花色各异,把阿里山渲染得妩媚动人。 这片赏樱之地位于阿里森林游乐园,海拔2274米,空气湿冷多雾。昭昭雾气之中,樱花花色雪白,像是一层层晕染在山头的烟云。游人置身阿里山,每有微风掠过,常常迎面扑来如雪花一般轻柔的樱花雨……及至中午,明晃晃的日光照在樱花树上,雾中看起来嫩白的花瓣忽然变成了娇艳的粉红,仿佛少女脸上娇羞的红晕。天越来越晴朗,花容也越来越明晰,樱花花朵玲珑小巧,每朵由四个花瓣组成,它们又一朵朵簇拥成一个花“绣球”,悬挂在枝条上。雪白的樱花瓣中,又吐露出红红的花蕊,花蕊细密精致——樱花花色之所以在日光照耀下由白变粉,原因正在于此。 人潮涌动的“樱花园”里,几位花季女孩在现场举办“樱与音的对话”音乐会。优美的旋律春风般拂上心头,登山的劳累顿时一扫而光。她们周围,一树树簇新的樱,在春风中轻抒枝条,似身着粉白纱裙的仙女踏歌起舞。 红色铁皮小火车,从雪白花海下穿梭而过,是阿里山樱花季最美艳的场景——来此之前,网上搜索“阿里山赏樱”,这幕经典镜头非常具有诱惑力。据说,每当小火车呼啸着经过樱花树下,游客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几乎能盖过小火车引擎的轰鸣。 但是,阿里山并非单纯的一座山,而是一个连绵起伏的山脉,千回百转,九曲十八盘,路况较差。加上高山湿冷,经常云雾缭绕,车行阿里山非常不易。所以,台湾地接导游不建议我们乘坐小火车。 地接导游姓李,我们称他“老李”或“李导”。此人年过六旬,五十岁以前供职台湾某电视公司,先后做过剧务、现场指导、导播,是一位资深新闻人。退休后改行做导游并为报刊撰稿,是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专栏作家。老李学识渊博、风趣幽默、尽职尽责,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好导游。 虽然,我们没能乘坐小火车观赏樱花,却并没有错过传说中的经典美景。在老李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一个观赏“樱花铁道”的绝佳位置,这里有大片大片的吉野樱群。吉野樱,是阿里山花季的最佳主角,三月中旬含苞待放,三月底进入盛开期。吉野樱有雪白和粉红两种花色品系。阿里山的樱花树群中,吉野樱数量最为庞大,多达一千九百株;第二名则是台湾原生的山樱花,株数有一千七百八十株,山樱花改良品种重瓣樱也有上千株之多。 我们一边观赏樱花,一边静候火车开过。置身花海,眼前是满树的樱花,周围萦绕着淡雅的花香,随风而舞的花瓣,像极了落满枝头的彩蝶……据说,阿里山有“五奇”:日出、云海、晚霞、神木与铁道,可是,这么美的樱花怎么不算一“奇”呢? 在我们静静等候中,一辆老蒸汽火车头拖拉的列车,终于蹒跚而来。蜿蜒的轨道两旁,茂密的樱花树,俨然成为“樱花隧道”,手持长枪短炮的游客严阵以待,等待抓拍火车穿越“隧道”的那一瞬间。当这一瞬间真的到来时,我努力平息心头的激动,不停地按动快门。 虽然,我们赶上了阿里山的樱花盛季,但相对于阿里山的“五奇”,此行就不那么幸运了:我们来得晚了些,错过了阿里山的“日出”;我们走得又早了些,来不及欣赏阿里山的“晚霞”;我们刚来时有雾,但随后不久云消雾散,也没能一识阿里山的“云海”;至于阿里山的“铁道”,是世界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由海拔30米的嘉义市升高到2216米的阿里山,途经热、暖、温三带,景致迥异……由于路险,这段铁道上事故也较多,导游老李极力阻止我们乘坐观光火车……这样一来,“阿里山五奇”中的“四奇”便与我们无缘了。 好在,“五奇”中的“神木”无关阴晴早晚,实实在在地盘踞着阿里山,也实实在在地耸立在我们的视野中。所谓“神木”,是指阿里山主峰上一棵高52米的红桧大树,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它虹劲苍郁,高凌云霄,被人们尊称为“阿里山神木”。 赏樱季节,恰好也是台湾高山茶的采摘期。阿里山行程的最后,老李将我们带到一家经营高山茶的店铺。怡然坐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喝一杯香气宜人的高山茶,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原来,茶店主人的小女儿,正是单身多年的老李苦苦追求的女友……老李此行,可谓“公私兼顾”,乐得满面春风。三年了,不知他们近况如何,老李是否抱得美人归?由衷祝福他们。 在我们欣赏风景的路上,有许多不期而遇的邂逅,让人先不暇后难忘,阿里山的樱花季,就属于这种方式的遇见。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