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岩前几度过乔松不见可如何

时间:2017-11-24 06:34:25   作者:苗志崇   来源:醋都网  
内容摘要:白石岩前几度过乔松不见可如何——马峪乡仁义村马峪乡仁义村,据《清徐县志》载,仁义村下辖南园子、白龙庙、山底、平泉道、吴家大门、丁家园等六个自然村。位于县城西北约4华里的白石沟口,地处边山坡地。日寇侵华时期,为便于管理,合并为一个村,为防止纠纷、倡导仁义,而更名为仁义村。...

白石岩前几度过  乔松不见可如何

——马峪乡仁义村

  

  马峪乡仁义村,据《清徐县志》载,仁义村下辖南园子、白龙庙、山底、平泉道、吴家大门、丁家园等六个自然村。位于县城西北约4华里的白石沟口,地处边山坡地。日寇侵华时期,为便于管理,合并为一个村,为防止纠纷、倡导仁义,而更名为仁义村。现有土地500余亩,人口两千余人,村中姓氏以张、刘姓为主,传统庙会为每年农历二月二。

  说起古清源,就不能绕过白石沟、白石河。在梗阳悠久的历史中,由西而东,奔流入汾的白石河始终像是悬挂在清源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狂躁暴戾、喜怒无常,主宰着清源大地的物产收成,左右着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不知有多少家庭因之而颗粒无收、流离失所。重重灾难历练之下的清源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智、力并举,抒写了一篇篇血泪交加的篇章,这些篇章的见证者就是如今位于白石沟口的仁义村。

  白石口与仁义村

  仁义村的来源并不长,由于位于白石沟口,水患频繁,这里长期被称为“白石口”,每到秋季,浩荡的山洪从这里喷涌而出,在沟口处分为南河与北河,肆虐之处,几乎遍及整个清徐河西地区。至今,仁义村白龙庙中一块立于清嘉庆八年的功德碑上还记载着东于、高白、牛家寨、柴家寨、油房堡、贾兆、王明寨等七个村子在此集资兴修水利工程的往事。日寇侵华期间,为了便于管理,将位于白石口的南园子、白龙庙、山底、平泉道、吴家大门、丁家园等六个自然村合而为一,当时的村长张不孔在征得众人同意之后,以“仁义”为村子命名。

 

白石岩前几度过乔松不见可如何 图1

  在漫长的历史中,组成仁义的各个自然村仅有丁家园的记载。光绪《清源县志》载有桃园之名,为“白马一”二十四村之一,因种植桃树而得名,后桃树为水淹没,以村民姓氏更名为丁家园。而“白石口”则是该地域一贯的名号,在仁义村山神庙碑志(清光绪二十三年)中明确地记录着白石口等字样。

  从特殊的地理位置来说,白石口乃至仁义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残酷的大自然斗智斗勇的历史。当地的传统庙会为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为“龙抬头”的特殊日子,而传统的端午节则是当地村民供奉河神的日子,从前生活在洪水威胁中的恐惧生活可见一斑,走投无路的人们只能在迷信中寻找寄托。清康熙清源县令储方庆的《白龙神庙记》中,详细地记录着数次祈祷免除水灾及求雨的灵验经历,文中甚至还有这样的溢美之词“白龙神之有功于清源大矣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1950年开始治理白石河,1967年堵绝南河,采用新筑南河石坝、加高加固南、北堰,挖掘引河等措施,彻底解除了白石河水患对县城和周围村庄的威胁。

  小小花果山与葡萄产品

  仁义村一直是以果木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子,虽然洪水肆虐、天公常不作美,而仁义村的果木却不乏精品,是我县鼎鼎大名的“沙金红”杏的原产地,其“磨盘地”、“小山底”和“吴家沟”是一度蜚声周边的葡萄“名地块”。

  据《清徐县志》记载,沙金红杏栽培历史距今约1200余年,原系仁义村沙家地的实生杏,因果实艳丽,呈金红色,故得名沙金红。如今,由于气候条件变化等因素,沙金红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白石岩前几度过乔松不见可如何 图2

  解放后的土改前,该村有耕地840亩,其中半数以上都用来种植葡萄,种植种类为现在已不为人知的“黑鸡心”葡萄。据《清徐葡萄》(作者郭会生)记载,仁义村磨盘地和东马峪牛家沟之间,曾有民国时四大家族孔祥熙家购置的五亩地,当时以铭贤学校清源农场的名义购置,专门种植黑鸡心葡萄,并聘请了东马峪葡萄种植能手苏世明(1892-1967)先生代为管理,当时,铭贤学校的学生们常来葡萄园学习实践。

  黑鸡心为鲜食葡萄品种,皮薄易碎,不耐储藏,不便运输。仁义村等西边山一带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便发明了“熏葡萄”这一清徐独有的名品。这些熏葡萄和唐时便有记载的葡萄干有无共同之处,已无从查询,但在近代,这种带有食疗功效,甜中带酸、带籽的葡萄干在东三省等地曾风靡一时,成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白石岩前几度过乔松不见可如何 图3

  先贤路淑铭先生在《清末民初清源经济纪实》中这样描述当年的“熏葡萄”生产情况:“边山一带仅黑葡萄一种,每年生产常在三、四百万斤,群众除及时出售十分之一、二的鲜货外,其余绝大部分都要熏成葡萄干,由经营者运往东北三省出售。经营者出售后,将款汇回本县,每年常是一、二十万元之巨。”

  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姚中发老人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制作熏葡萄的场景。解放前,仁义村有一百余户人家,有四十余间“熏房”,拥有熏房的人家不到总户数的一半,没有熏房的人家就只有将鲜葡萄出售给有熏房的。熏制葡萄的比例大约为四至五斤鲜葡萄熏制一斤熏葡萄,制作周期约二十天左右,一个熏房一般要有三名工人,熏制的工艺、工具、火候,乃至采用的燃料,都有严格的要求。熏制完成之后,经过扇车风吹及分选之后,将制成的熏葡萄分等级、定价格,这才包装上市。

  姚中发老人回忆,当时每到葡萄收获的季节,就有东北客商来仁义村收购熏葡萄。

  清徐葡萄酒

  清徐葡萄不仅催生了熏葡萄这一地方名品,随之诞生的还有清徐地方风味的葡萄酒。虽然它的名气难以与清徐葡萄相提并论,但其历史渊源同样绵长久远,与有明确记载的唐朝时就已“货之四方”的葡萄干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在刘禹锡、王翰等山西籍诗人及大量的诗词歌赋中均有体现。

 

白石岩前几度过乔松不见可如何 图4

  据记载,解放前,清徐马峪边山一带制作葡萄酒的小作坊林立,大都采用手工操作,工艺复杂,各成一体,自行流传。但在封建闭塞的社会形态中,这种式微的家族企业式的商业经济模式注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即便如此,至今仍留下来诸多关于马峪葡萄酒的轶事与传说,展现了我县葡萄酒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在近代史至今,我县的一些天主教等教派仍保持着在弥撒等宗教仪式中使用清徐葡萄酿酒的传统。

  位于仁义村的马峪葡萄酒厂是集传统工艺与现代潮流于一体的传承着清徐葡萄酒特色文化的企业,保存了大量的我县传统的葡萄酒工艺和传统设备。据马峪葡萄酒厂负责人介绍,传统的清徐葡萄酒和其他葡萄酒有本质上的不同,清徐葡萄酒产于马峪地区,也叫炼白酒(白葡萄酒)、红滔酒(红葡萄酒),其特点是生产技术主要是纯手工操作,通过加温浓缩,自然发酵,澄清过滤酿造而成,生成的葡萄酒中所含的是纯葡萄糖,而现代工艺的甜葡萄酒中所含的糖是食用白糖。目前,这些营养价值极高的葡萄酒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所生产的葡萄酒已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名牌产品”等称号,入选山西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市级梯次,并获得了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金奖。

  从“白石口”到仁义村,从古老的熏房、作坊到现代化的企业,虽然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但仁义村的踪迹或许从近现代史中寻觅是很不严谨的。这个承载着清徐的靓丽与苦难、见证着历史与发展的小小村庄,是所有清徐人共同的财富。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