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背棍的发展演变

时间:2019-07-24 06:14:38   作者:王茂华   来源:醋都网  
内容摘要: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数百年来流传在晋中一带,乃至全省及邻近省份对徐沟背棍这一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的高度赞语。徐沟背棍是徐沟背棍、铁棍的总称,它萌芽于金大定初年,成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从成型至今已有...

徐沟背棍的发展演变 图1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数百年来流传在晋中一带,乃至全省及邻近省份对徐沟背棍这一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的高度赞语。徐沟背棍是徐沟背棍、铁棍的总称,它萌芽于金大定初年,成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从成型至今已有近460年的历史。

一、徐沟背棍的起源成型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徐沟境内旱灾严重,百姓心急如焚,于是县城内七街组织代表去太谷县的白村龙王庙求神祈雨,不几日天降大雨,百姓大悦,为感谢神灵恩赐,他们仿效古人将龙王爷神像置一高桌上,并配一对童男女侍奉,抬着游街庆贺,称之“抬阁”。以后,每有旱象即抬神祈雨,继而,有人将此种祭神形式改制为《凤凰拉车龙打伞》的神阁,又将赤脚大汉肩扛的侍神的童男童女称之“走阁”。这“抬阁”和“走阁”的祭神形式就是徐沟背、铁棍的起源与雏形。再后,逐步演变发展,徐沟背铁棍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揉合在一起,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并正式命名为背棍、铁棍。

清咸丰年间,徐沟东南坊人张联辉(又名张老六)在河南项城县水寨经商。为招揽商事,张联辉把徐沟的背棍、铁棍搬到河南水寨、周家口一带进行表演,每到一地,均为当地群众称道,遂在当地传授技艺并开展下去。

清同治十四年(1875),徐沟知县山东人王勋样爱之至极,任期满后多次上书恳请皇帝,要求复任徐沟县令。是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他下令各街坊大闹红火三天,并自己掏钱闹背棍,要求在棍式的制作上不惜代价,各显其能。于是各街的能工巧匠争相献计,把各自的背棍、铁棍装点得花团锦簇,争奇斗艳,轰动十里八乡、近府邻县,徐沟城内人山人海,“陆地”上已容不下更多观众,车马多停于湖池冰面,结果冰不负重被压塌,演出了一场全城抢救落水难民的“悲喜剧”。这更使徐沟背棍名声大振,后相继应邀到东北、河南等地演出,大大促进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相传,慈禧太后西逃时,原定轿夫每县换班,但由于徐沟轿夫背背棍、抬铁棍练就了抬轿技术,轿抬得平稳舒服,慈禧太后下令一直抬到西安,还给予了奖赏。

二、徐沟背棍的改革发展

徐沟背棍可分为单人棍、双人棍、三人棍、跑马棍四种,以一人肩上扛一人、二人、三人或跑马人命名。徐沟铁棍可分为三种,即平棍、转心棍和灯棍。转心棍又分为大转心和小转心两种,大转心棍表演者可以前后左右转动,向四面八方的观众表演。灯棍是在平辊、转心棍的基础上加上声光电用于夜间表演的。铁棍是除指挥者外,八人一组,前后各四人,用肩平抬。

纵观徐沟背铁棍460年的发展历史,处处都体现出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创造。小改小革年年进行,大的改革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将原来只抬童男童女、龙王泥像祭神的内容取而代之,变成了民间故事、戏剧故事,变成了节庆的文艺表演形式。“抬阁”演变成了铁棍,肩扛童男童女谢神的“走阁”也演变成了背棍,徐沟背棍、铁棍从此正式诞生。第二次是清咸丰年间,东南坊巨富张联辉在河南做买卖成为巨商,他推荐徐沟背棍到河南项城、周口一带表演,博得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扬,开创了走出娘子关,出省表演的先河。民国4年(1915),同在河南经商的东南坊人张四维,介绍了河南人学习徐沟背棍,并改进背棍制作技术的情况,对大家触动很大。在“二张”精神的鼓舞下,以张称心为首的十位投资人入股,成立了名为“十大股”的背棍专业演出组织。大家不仅投资,而且献计献策,较好地解决了徐沟背棍发展资金不足,智单力薄的制约瓶颈,齐心协力,团结奋战,大胆改革,使徐沟背铁棍这一民间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平肩棍改造成为立肩棍;单人棍发展为双人棍、三人棍;同时,新增加了跑马棍。并将过去一棍一戏的造型变为一棍三戏的造型,即制作一根背铁棍架子,要配制三套不同制彩道具,配套三种不同服饰。只要将制彩、服饰一换就是一出新戏了。徐沟每年元宵节闹红火,背铁棍节目不重复,天天有新戏,奥妙就在这里。第三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县里专门成立了“徐沟背铁棍艺术研究会”,将背铁棍定为徐沟镇和清徐县的特色文化。研究会不断挖掘,不断整理,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上狠下功夫。首先在表演剧目上,摒弃了封建的,保留了优秀的,增加了时尚的。比方新增加了《杨门女将》、《红灯记》、《各民族人民大团结》、《丰收年》等,剧目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观众更加喜闻乐见。其次是根据形势所求,表演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革,由过去单一的大街行进式表演,增加了广场式表演,进而又增加了舞台式表演,并于2006年太原市“创建学习型县城”文艺汇演首次亮相舞台,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经过多年改革,使徐沟背铁棍这一艺术奇葩更加绚丽多彩,徐沟背铁棍这一艺术之花更加香溢九州。

三、徐沟背棍的特点成就

徐沟背铁棍是一种风格独特的群体舞,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度概括,无言戏剧。背铁棍内容大都取材于传统戏剧,一支铁棍、一支背棍就是一出戏。戏剧主要靠唱、念、做、打四功来反映故事内容,刻画人物性格,而背铁棍局限性很大,不能唱,不能说,只能靠道具、服饰、形象、表情等无言艺术手法来表现。比方戏剧《凤仪亭》只选了董卓、吕布、貂蝉三个代表人物,三个人表演表情各不相同。董卓(背棍者)满头流大汗,步履艰难,形象狼狈;吕布稳坐太师椅,得意洋洋,威武至极;貂蝉独站最高处,微微而笑,悠然自得。三个人没有一句唱词,没有一句道白,却把一部戏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上下一体,空中舞蹈。徐沟背铁棍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街头表演的舞蹈,只看一架它是单体舞,整体看它是群体舞。不论单体还是群体,他们都不在地面跳,而在两米、三米、五米的空中跳,观众只能仰头观之,而且上面的表演者和下面的抬者、背者必须上下一体,步伐一致,节奏一致,默契配合,同歌共舞。它既涵盖舞蹈语汇,又有舞步艺术,且在空中表演,称其为“空中舞蹈”当之无愧。第三,制彩玄妙,流动杂技。徐沟背铁棍的另一个特色是打制棍式与设制彩装的玄妙,他们根据戏剧故事别具匠心,采取了奇特玄妙的杂技艺术造型来烘托背铁棍的内涵,突出戏剧故事的主题。一个人挎在一把撑开的雨伞边边上,一个人吊在一根细细的树枝上,一个人踩在一条嫩嫩的莲藕上,一个人站在一张绷得紧紧的弓弦上,他们尽管飘在空中,但还要甩臂起舞,多么惊险啊。特别是《跑马》棍,表演者骑在马背上,随意表演左右偏跨、镫里藏身、马背倒立、金鸡独立等惊险动作,而且还要跑来跑去,观众都为之捏着一把汗,说其“流动杂技”也不为过。

总之,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择优补缺,逐步形成了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流动杂技”,受到了历朝历代群众的厚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徐沟背铁棍更是锦上添花,硕果累累,赞语连连:

1959年组织10根铁根、20根背棍参加省城建国十周年庆祝大游行,轰动全城;

198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新闻片,放映全国;

1982年徐沟背铁棍被收入《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一书;

1988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龙年元宵晚会”表演;

1989、1991、1993年连续三次参加山西省第一、第二、第三届“两会一节”表演,分别获得银奖、金奖;

1991、1995年两次应邀赴深圳参加了“锦绣中华民俗文化大游行”活动,受到了李鹏总理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2年台湾长乐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将徐沟背铁棍摄入《中国民间艺术》专题片,播映海岛;

1994年,美国、英国、法国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将徐沟背棍摄入《外国人看中国》专题片,播映多国。同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也将徐沟背棍列为全国十八个重点项目之一;

1995年徐沟镇被命名为“山西省民间艺术之乡”;

1996年徐沟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0年徐沟背铁棍应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表演,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2014年徐沟背铁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编《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清徐背铁棍》一书。

四、徐沟背棍的点滴心血

徐沟背棍这一民间艺术所以能传承发展,欣欣向荣,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倾注了世世代代无数民间艺人的点滴心血。作为曾分管文化工作十多年的宣传部副部长、作为曾直管文化工作六年的文化局局长的我,为繁荣徐沟背棍这一民间艺术不用说贡献点滴心血,就是耗尽满腔热血也是理所应当。我主要作了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健全组织,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我多次建议成立县文联,并力荐徐沟人士、徐中校长常箴吾任文联主席。县采纳了我的建议后于1992年成立了县文联,同时成立了下属的舞蹈协会、戏剧协会。因文联归宣传部管,又归我副部长直管,我下的“命令”就是在抓好全面工作的基础上,要给徐沟背棍这朵花勤浇灌,吃偏饭。同年又成立了徐沟背铁棍艺术研究会,由原文化站长、后任职镇党委副书记的王小玲任研究会的主席,镇文化站长陈淑秀任秘书长,县文联主席常箴吾、文化局副局长徐沟人士王启山、文化副馆长徐沟人士郭章任顾问。两会合一,能人汇聚。徐沟背棍由行进式表演、广场式表演改进为舞台式表演就是他们两会突出的成果。

其次突出特色,坚持一乡一品。我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并和乡镇文化站长研究,确定了各乡镇的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并坚持开展了一乡一品工程。比方,徐沟镇一乡一品特色文化是背铁棍文化,东于镇是架火迎鼓文化,集义乡是高跷文化,柳杜乡是旱船文化……并要求文化站长反复地向乡镇领导汇报,耐心地向乡镇领导宣传,引起他们的重视,从人力物力多方面支持文化工作。徐沟镇于2005年投资5万元,支持元宵节民间文艺汇演,同时,又动员各村集资60万元,组建了半专业性质的“徐沟背铁棍艺术团”。东于镇的架火迎鼓也于201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都是坚持一乡一品工程的结果再次精心组织,拿出最好水平。徐沟背铁棍是重头戏,压轴戏。凡是重大节庆、纪念活动、检查验收、上级观摩等,我们都是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努力拿出最好水平。比方,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验收,我县所以能够一次通过,并作为山西省文化先进县的代表参加在甘肃酒泉召开的全国创建文化先进县表彰大会,除其他原因外,徐沟背铁棍深厚的内涵,精彩的表演是立了大功的,收到了上级领导和验收人员的高度赞扬。

第三扩大宣传,不断增强知名度。我从小喜欢通讯报道,又在县委通讯组工作四五年,对通讯报道深有感情,而且深知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十分重视对徐沟背铁棍的宣传。除积极配合新闻单位搞好宣传外,就是亲自动笔反映徐沟背铁棍的活动。再有就是利用文学的形式进行宣传。比方,我写了赞美徐沟背铁棍的诗、联,写了背棍艺人张称心等:

徐沟背棍(七律)

徐沟背棍爱煞人,艺海文坛独一宗。

舞在空中人陶醉,情于戏内口无声。

如花如画长衢卷,人海人山动画中。

立异标新四百载,东方一绝显神工。

背棍艺人张称心(七律)

背棍艺人张称心,毕生考究献真情。

推陈立异三节棍,吐故纳新四方吟。

走北闯南借他石,承前启后育新英。

一分奉献一分爱,艺海永留张老名。①

注:①张老,徐沟背铁棍“十大股”的带头人

联赞徐沟背棍

无言戏剧空中舞;有艺乡民地上飞。

舞在空中人赏醉;情于戏内口无声。

戏剧无声唱红三晋;舞姿有艺演遍神州。

我将这些诗联投递到《双塔联艺》、《清徐报》、《清徐政协》、《清徐老年》等报刊上发表,一是宣传了徐沟背铁棍这一特色文化,二是表达了一个背棍故里乡民、葡乡醋都儿女的一片爱乡之情。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