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作为太原市的“市花”,每到秋天,在太原看到最多的就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菊花。可能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菊花被称为太原的“市花”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太原的地理、气候等环境,最适宜菊花的生长,并且品种繁多。菊花这一具备观赏、可食、可饮、可药等用途广泛的名花,它与梅、竹、兰并称为“四君子”,便成为了我们太原的市花。每年的秋天,赏菊就成了太原人必不可少的活动。笔者喜欢菊花,对菊花情有独钟,几乎年年国庆节期间都要参观菊花展览。曾参观过迎泽公园、五一广场、龙潭公园、文瀛公园等地的菊花展。因家住清徐县城,距晋祠只有15公里的路程,所以到晋祠公园赏菊花已不下4次。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景秀丽的晋祠公园,集中展示太原的市花,对于宣传晋祠、宣传菊文化、弘扬太原历史文化、传播晋祠文博知识、提升游客对太原人文历史的认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晋祠菊花文化节自2004年举办以来,每年举办一届,而且一年一个主题,一届比一届好。特别是2019年的第十六届太原晋祠菊花文化节,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菊展规模宏大,美不胜收,成为太原秋天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0月3日,我与老伴张玉发再次乘车前往,赏菊品菊,观展拍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公园里,最吸引游人眼球的是用菊花搭建的造型各异的建筑。2019年的菊花文化节以“喜迎华诞,菊耀晋阳”为主题。主要展区从晋祠公园东大门到晋祠博物馆门前,全长1000米,布展面积约12000平方米。不仅有传统的菊花组合造型,更有一批人文与花艺相结合的精品景观,使美丽的菊花与晋祠的山水建筑,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据说,菊花用量达10万余盆300多种,由10个大型主题景点花坛、17个中小型花坛、花带、花境构成。为游人奉献了一席丰盛的文化大餐。
“龙腾盛世”景点,是两条30余米长的花龙,横卧在道路的两侧,花龙的脑袋威风凛凛,活灵活现。“菊耀晋阳”花坛,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活动标识为主景,以“菊徽”为副景,构成一幅美丽的菊徽景观。“普天同庆”大花篮,多种鲜花在花篮中,争芳斗艳,引人注目。花篮周围花团锦簇,游人纷纷拍照留念。“悬崖菊”展区,沿公园主路两侧,布置了紫色、黄色等各色悬崖菊,蜿蜒伸展,似一条条花瀑,气势磅礴!“时代之门”花坛,寓意新中国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拱门就是我们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70年。“艺菊”展区,由跳跃的鲤鱼,开屏的孔雀,灵动的仙鹤,霸气的蛟龙,还有塔菊、花瓶等菊花造型,充分展示出艺菊的个体美。“祖国万岁”花坛,背景为五色草插制的典雅的画卷样式,中间为通透的白色网格,网格上镶嵌着鲜红的“祖国万岁”字样和祥云图案,表现出全国人民举国欢庆,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场景。晋祠公园内所展览的各类菊花造型,色彩丰富,搭配协调,凸显出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园艺水平。驻足花间,低头凝视,一团团,一簇簇,那相拥相偎,煞是惹人怜爱。
公园里的菊花果然品种众多,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使人目不暇接。花儿有大有小,大的像绣球,小的似碧玉,美极了!再看那花瓣,有的像少妇的卷发,有的似老爷爷的拐杖,有的若蛟龙的爪子,还有的如喷泉洒下,各不相同。菊花的颜色也有很多,有似火的红色,如火如荼;有赛金的黄色,金光闪闪;有胜雪的白色,纯洁无比;有娇嫩的粉色,清淡高雅;有淡雅的紫色,还有珍贵的绿色,桔黄的、半紫半黄的、白里掺黄的、红中带白的……金菊的花瓣又厚又多,层层叠叠。中间的花瓣亲密地簇拥在一起,最外层的花瓣微微的伸展出来,像几只娇小的手。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得秀气文静,像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百花凋谢的季节里,菊花却竞相开放,依然带给我们无尽的美丽。
菊花,花中隐士者也。自古以来,被人们看作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虽然没有牡丹花那样雍容华贵,没有月季花那样色彩鲜艳,也没有玫瑰花那样芳香浓郁。但它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古往今来,多被世人所赞许。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陶渊明爱菊,是因为菊的淡雅幽香。他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生活。他喜欢菊“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坚贞高洁。同样,菊也爱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也同样喜欢恬静、淡然的桃源生活。陶渊明和菊如同“高山流水”一般的知音。他们一起在南山下过着恬静、飘逸、悠然的田园生活。菊花对环境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扎根于土壤之中,它就能茁壮地成长。它的枝干挺拔直立,叶片郁郁苍苍,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爱菊花,不仅爱它的美丽,更爱它那不畏严寒、不怕邪恶、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我们做人,就要像菊花那样,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夕阳西下,我依然徘徊在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醉……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