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成往忆红色精神永传承

时间:2021-02-04 20:10:59   作者:本通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峥嵘岁月成往忆红色精神永传承——县档案馆走访慰问志愿军老兵纪实本报记者陈博敏丁野本报通讯员曹晶晶2021年新春将至,县档案馆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献爱心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干部,顶严寒,冒风雪,走访慰问了集义乡集义村几位...

峥嵘岁月成往忆   红色精神永传承

——县档案馆走访慰问志愿军老兵纪实

本报记者   陈博敏  丁野    本报通讯员   曹晶晶

2021年新春将至,县档案馆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献爱心”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干部,顶严寒,冒风雪,走访慰问了集义乡集义村几位志愿军老兵,为他们发放慰问品,带去党组织的关怀和问候,听他们讲述惊心动魄的战争经历,真切感受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精神,征集口述资料,为志愿军老兵建档,扎扎实实进行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心灵上得到洗涤,思想上得以升华。

七十年前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消散,拨开历史的烟云,回顾那场伟大的战斗,几位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着最动人的故事。

英勇顽强,舍身忘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志愿军老战士李鸿源老人,今年90岁,曾是杨得志20兵团68军203师607团三营机炮连的一名重机枪手。耄耋之年的老人谈起当年的战斗,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说自己身背三十多斤的重机枪,一夜急行100多里地,一路不换人,饿了吃炒面,渴了喝雨水,冒着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步行向三八线穿插靠拢。大家问他上战场怕不怕,老人铿锵有力地说,不怕,不怕。他在阻击战中被敌人的炸弹碎片击中肺部,一张嘴就是一口血,队友们都去冲锋了,他忍住剧痛爬了一夜,自己回到团部包扎。朝鲜战争的艰苦性、艰巨性和残酷性,在解放军的战争史上是空前的,正是千千万万个像李鸿源老人这样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儿女的浴血奋战,才有了我们最终的胜利。

不畏强敌,团结一心,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是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虽然我们同美帝国主义国力对比悬殊,但是为了保家卫国,广大适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纷纷报名参军,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在集义村,我们还走访慰问了1951年参军的张冲老人,当年老人就是为了抗美援朝主动报名参的军,但是部队却留在国内负责国土防空,没有亲赴朝鲜战场,是老人一生的遗憾。他一直表示,自己没有去朝鲜战场,没有参加战斗,对国家的贡献太小。老人有遗憾,但是新中国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不畏强敌的战士,才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人民才有了幸福的生活。

信仰坚定,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的使命,先后有290万志愿军入朝浴血奋战。集义村另一位志愿军老兵,贾汉臣,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老人今年93岁,1951年入朝作战,是63军201师58团高炮营的汽车驾驶员,在一次执行运送硫酸的任务中,汽车不慎落入敌人飞机炸弹炸出的巨大弹坑中,车上的五六个战士包括他自己不同程度被硫酸烧伤,老人不知道硫酸的战略用途,他只知道战场需要,上级命令,怀着对保家卫国的忠诚,老人和几百万志愿军一样尽忠职守,战胜了诸多的困难。70年过去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同乡战友的名字,安多荣、张万福、张四奎、贾昭明,可见这场战斗多么刻骨铭心。每一次战斗,每一份牺牲,都是他们对信仰的践行,都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不怕艰难困苦,始终保持昂扬斗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先期入朝的志愿军给养严重不足,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牢牢铸成了一道坚实的屏障,但是不论是李鸿源老人还是贾汉臣老人,他们对于那时艰苦的条件都不以为然,贾汉臣老人如数家珍地谈起他们高炮营12门高炮的口径、射程、性能,讲到他们一口气打下五架敌机的时候,老人眼中透出满满的骄傲,李鸿源老人肺部弹片已经随他走过了70个寒暑,每逢阴雨天就咳嗽胸痛,但是他给人最深的印象是笑容。他们是最可敬的人,更是最可爱的人,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着大家,他们用不屈不饶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谱写出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无数志愿军老兵,无论是留在部队,还是复员退伍,都一如既往地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淡泊名利,自信从容。我们走访的几位老兵,都有高小以上的文化水平,在当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高素质人才,祖国危难、民族危亡之时他们毅然决然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和平时期他们又为了家人放弃了前程待遇,尤其是李鸿源、张冲老人,甘心回乡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只是舍不得身上的军装,正如张冲老人在他退伍复原的留念照片上标注的那样——“明天就不是军人了,我真扫兴”,每一个字都流露出老人对部队深深的眷恋。三位老人为祖国奉献了青春热血,又为家庭穷尽半生辛劳,营造了良好的家风家德。现在,除了贾汉臣老人有退休金外,李鸿源老人只有伤残补贴,张冲老人没有额外补助,但是三位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觉得能从战场上回来已是万幸,遗憾不能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他们是祖国的脊梁,是家人的依靠,从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螺丝钉,他们淡泊名利,无怨无悔,永远是共和国坚强的脊梁和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档案馆党员干部走访志愿军老兵,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记录了动人的历史细节,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历史的故事,这是增强党员干部初心和使命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活动,也是档案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功能。让我们不断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让不能忘却的记忆永留世间,不断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