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着正月的鼓点,载着儿时记忆中的年味缓缓盛开,带着飘香的回忆溢满心间。一切似乎已经很久远了,再没有了那时的期盼与渴望,也没有了曾经的欣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早已失去了对年的那份热情,只留下一份对逝去岁月的感怀和深深的眷恋。
小时候盼过年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过了腊八盼小年,过了小年盼大年。在家里,我们兄妹俩不惜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只为年能快点到来。
小年的第二天早晨,母亲早早地把我们喊醒:“快起来吃饭,吃完搬东西扫家。”我们很乐意这项劳动,因为扫家就意味着快能过年了。所我们急忙下炕,三下五除二把饭吃完,就开始了紧张的劳动。把家里的瓶瓶罐罐、锅锅碗碗等大小物件都搬到院里,父亲拿着绑在长木杆上的笤帚开始打扫。用土坯垒起来的窑洞,拿笤帚一扫,那泥土就沙沙地往下落,满家尘土飞扬,父亲面目全非。等到尘埃落定,我和母亲把灰尘抹去,再把家里的东西一样一样搬回去,等到全部恢复原位,我们也都饥肠辘辘了。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又给我们做饭,我们狼吞虎咽的吃了个精光。
腊月二十七,父亲在院里支起大锅,把又长有粗的木棍还有树桩、树根之类的东西当作燃火柴,母亲把发好的面倒上碱水,然后放在大案板上,用她那粗糙的手用力地揉啊揉,直到面在她手里成了她所谓的“精达达”的程度时,母亲就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捏花馍和做枣山山。母亲的动作非常娴熟,一个个面团在她的手里就像变戏法一样,眨眼之间就变成不同形状的面食,然后母亲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的笼篦上,盖好轮盖,母亲还要拿好几条纱布条围住锅盖周边,说是怕盖不严透了气馍馍就蒸瘪了。一切就绪后,父亲就加大火力,锅底的火熊熊燃烧着。十五分钟后,父亲把笼盖揭开,大喊一声:“蒸好了!”我们小孩子马上来围观,哈!抓钱胖乎乎,手手下面的五分钱硬币半遮半掩,惹得我们垂涎欲滴;枣山就像一个花形的馍盘上点缀着颗颗红玛瑙,那不同形状的花馍,绽开着灿烂的笑脸,好像在尽情的迎接新年的到来;又甜又软的黄蒸,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至今还记得那劲道和那味道。母亲的绝活不断的精彩呈现,也累得她筋疲力尽,可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年,随着父母匆忙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那时候的我们,全然不顾父母有多少辛苦,只一味地盼望着年的到来。殊不知,那好吃的糖果,漂亮的衣服,还有喜欢的年货,都是父母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腊月二十九早晨,我睁开眼睛看见父母亲已经在忙碌,已经剁好的一斗盆萝卜菜在灶台上放着,父亲准备烧油锅炸萝卜肉丸子,母亲则忙着做饺子萝卜肉馅儿,昨天父亲买回来一斤猪肉,要分别放在丸子和馅儿里,确实少得可怜,可我们还是嗅觉灵敏,能闻到那么一点肉香味儿,馋得我们守在油锅跟前,等待父亲得空把一颗丸子施舍于我们。
除夕上午,我们一大早就跟着父母忙起来了,先帮母亲把窗花贴在窗户纸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站在窗户上,仿佛向我们报告春节的喜讯,邻家的小姑娘小媳妇也来争相观看,都夸母亲心灵手巧,剪出来的窗花和真的一样。再把年画贴在墙上,一张张喜庆的年画使得灰暗的土窑洞有了新年的气象。然后我们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父亲写好的春联贴起,把红灯笼挂起,农家小院里顿时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夜饭后,母亲给我们洗漱得干干净净,把新衣服叠好放在我们的枕边,安顿我们早点睡觉,明天好早点起床。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睡意朦胧中,感觉眼前还有煤油灯微弱的光亮,那是父母还在忙碌,也许,他们就不睡了,一直忙到把年迎来。随着零点的一声炮响,年,迈着蹒跚的脚步缓缓而来。清晨,天还未亮,我们被一阵阵的鞭炮声惊醒,连忙穿好新衣服跑了出去,啊!从屋内到院里,都能感受到浓浓年味的气息。一张张大红福字,预示着福来到,一张张挂钱象征着明年的财源滚滚,一副副对联和各种各样的年画,无不透着年的吉祥与喜庆。院子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红彤彤的照亮了我们嬉笑的脸庞,温暖着我们天真无邪的童心。
吃完香喷喷的饺子,我们便开始出去拜年了。村子不大,可大多是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婶辈,所以几乎每家每户都要进去寒暄、磕头,随即便挣得三核桃俩枣外加一颗糖果,如果受拜的人家景况稍稍宽裕,我们拜年的意义就更大了——一毛的压岁钱,那个时候的心里哟,用欣喜若狂来形容绝不过分。
年,在父母的辛勤劳作中,在我们的欢呼雀跃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儿时的过年是一帧清新淡雅的素描,如今的过年是一幅浓绘重抹的水彩。生活富裕了,过年的内容更丰富多样,但不变的是那愉悦的心情和那浓浓的年味。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