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牛(二)

时间:2021-03-18 19:48:24   作者:杨晓霖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信仰中的牛在刀耕火种时代,牛起过巨大的作用,人类享受着牛不遗余力、彻头彻尾的馈赠,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它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生活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

牛年话牛(二) 图1

信仰中的牛

在刀耕火种时代,牛起过巨大的作用,人类享受着牛不遗余力、彻头彻尾的馈赠,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它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生活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

据《史记》记载,华夏始祖神农氏是“牛首人身”的形象,而当时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则是人身牛蹄。这么说来,我们也算得上是牛的传人。

在中国人心目中,牛是辟地的神兽,除了作为生产工具外,也是奉献给神的重要祭品。周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俱全方称太牢,如缺少牛牲,则只能称少牢。

殷商时期,占卜之风日渐盛行,人们认为牛是有灵性的动物,能通神,所以选择牛的肩胛骨和龟甲来占卜。

正是由于牛在祭祀方面的重要作用,古代礼器中特别重要的彝器往往以牛作为造型纹饰,以此表达人们对神的敬意。

在某些重要节庆仪式上,人们也会戴上牛头面具,跳起傩舞,以求国运昌盛、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因为牛力大过人,人们相信牛还有镇水的功能。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即铸一头铁牛沉入水底,意在镇服水患。修筑都江堰的水利家李冰,也曾命人制作石犀牛。在许多大江大河旁边,常见有高大的铜牛、铁牛、铁犀牛雄踞于河岸堤坝上,既有遏制水患的象征意义,有的也在水利工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力学构件。

比起祭祀、占卜、镇水,在精神世界里,牛更为人熟知的是作为瑞兽位列十二生肖的次席。十二生肖相传为黄帝所立,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自源起之时,就被视为是人们祈求平安、长久的象征。生肖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今,更多的人将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年俗文化的代表。

另外,我国自古就有鞭春牛的习俗,唐、宋两代尤为盛行。春天万物初萌,牛在春天破土耕种,立春日或春节开年,人们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

文字中的牛

“牛”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人们创造的最早的文字之一。“牛”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整体是个牛头的模样,两只大牛角特别显眼,看得出它的坚硬和强大。

人们不仅创造了“牛”字,还创造了许多与牛相关的字,这些字,大多以“牛”字作偏旁。比如,放养牲口写作“牧”,将牛圈养起来用作祭祀写作“牢”,耕田种地为“犁”,拉着牛行走为“牵”,关养牛马的圈为“牿”,做祭品用的牲畜,纯色的称“牺”,体全的称“牲”,雄性鸟兽称“牡”,雌性鸟兽称“牝”,牛角为“犄”,牛喘息的声音为“犨”,脾气倔如牛为“犟”,能拉动一种农具的畜力叫一“犋”。还有“牦”“犀”“犍”“物”“特”“牯”“犊”“牤”“犏”等字指不同的牛。

人们还用牛的器官、部位或者牛的精气神来作比喻,比如用“牛鼻子”比喻事物的关键或要害,用“牛角尖”比喻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用“牛毛”比喻很多、很密或很细,说大话叫“吹牛皮”,在某方面居领导地位叫“执牛耳”,形容大力气为“牛劲”,自高自大的骄傲神气为“牛气”,像牛一样大口地喝为“牛饮”,倔强执拗的为“牛脾气”或“牛性”,等等。

还有,人们用“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用“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甚至人们用一个字——“牛”!来夸赞别人。

成语和俗语中,带“牛”字的也不胜枚举,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牛刀小试、杀鸡焉用牛刀、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汗牛充栋、泥牛入海、老牛破车,等等。

华夏大地上,还流传着许多与牛有关的传说、经典。最为我们熟知的是《牛郎织女》,流传到现在,七夕已成为中国的情人节。还有《对牛弹琴》《老牛舐犊》《吴牛喘月》《犀牛望月》《丙吉问牛》等。

艺术中的牛

牛是辟地的功臣,也是镇煞的神兽,是商王的高级祭品,也是农家须臾不离的助手,其坚韧不拔、开拓向前、为民造福、任劳任怨、不怕牺牲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颂。人们选取牛的艺术形象,广泛应用在雕塑、绘画、剪纸、服饰、刺绣等艺术作品中,这些或雄壮威猛、或憨态可掬、或狂放不羁的牛形象,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期许,也赋予了人们无尽的精神力量。

牛岁春入户,牛气满乾坤。在过去的二十多天里,我们已经听到了许多诸如“牛气冲天”“牛运亨通”“牛转乾坤”的祝福语,愿所有的人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勇向前,也衷心地祝福自己和家人以及身边的同事、朋友,牛年大吉大利。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