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徐抗敌风云录

时间:2021-04-23 05:29:26   作者:康培和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清太徐抗敌风云录(1937.12-1949.9)清太徐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清太徐是原清源县、太原县、徐沟县的统称,从抗战初期至1948年7月清太徐解...

清太徐抗敌风云录

(1937.12-1949.9)

清太徐抗敌风云录 图1

清太徐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

清太徐是原清源县、太原县、徐沟县的统称,从抗战初期至1948年7月清太徐解放的10余年间,处于军事对峙拉锯状态。为适应游击战争环境,中共地方组织多以清太徐联合县形式组建,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几经分合,县委及其领导下的政、军、统、群组织驻地,长期游动于清太山区,成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的前哨阵地。

在此期间,中共清太徐县委领导的对敌斗争,大体经历了四段高潮。

第一段高潮是从1937年12月至1939年秋。以中共清太县工委建立为起点,借助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多次向日军出击的声威,我地方武装打了多次成功的游击战,形成了清太徐第一段抗日救亡高潮。

1938年6月,阎锡山当局借机争夺势力范围。为顾全统一战线大局,清太县抗日政府奉命撤销,其成员转入牺盟会工作。清太两县,由阎属八专署委派的史良湘、秦中兴分任县长,延续一年半。

同年7月,八路军一二O师工作团将中共清太县工委改建为中共清(源)太(原)徐(沟)联合县委员会。

1939年5月发生洛池渠惨案,这个清源西部的小山村,曾是县政府所在地,由于叛徒任施发告密,遭到日伪军围击,当场将未来得及转移的30多人杀害,此后又连续七次血洗洛池渠,杀死70多人,烧毁房屋300余间,抢走大牲畜50多头等财物,洛池渠一度变成了无人区。在此前后,日伪军还曾制造过10多起惨案,杀死我同胞140多人。

同年秋冬,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阎锡山当局策划了反共的“晋西十二月事变”,波及到清太徐地区,顽固派县长指使其反动武装,围攻我抗日军民驻地,县委被迫自卫还击,打垮了顽固势力,秦中兴被击毙,史良湘被我留用。

第二段高潮是从1940年1月至1941年秋。以反顽固斗争胜利为转机,联合县委改建为中共清太徐县委,同时重建了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清徐、太原两个县抗日民主政府。

此后一段时间,清太徐地区党的工作日趋活跃,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前后,各系统组织迅速发展,把全县的抗日救亡斗争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先后在清太徐9个区建立了基层抗日政权,除扩充了县级游击大队外,还组建了10余支区级抗日游击队,地方武装兵员增至1100多人;有20多个村建立了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00多人;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抗联)和工人、农民、妇女、青年、教员等抗日救国团体以及情报站、敌工站、交通队等也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党政军民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1941年秋冬,由于日军在其占领区连续推行“强化治安”,发动了大举进犯清太边山的“大扫荡”。中共清太徐县委转移到后山区根据地,抗日斗争再次进入低潮。为适应隐蔽斗争的需要,奉上级指示,中共清太徐地方组织一分为二:转移到根据地的,称为中共清太徐县委,汾河以东平川成立了中共清徐(秘密)县委,坚持开展地下斗争。

1942年1月初发生“小娄峰事件”。当时,新组建的七地委七专署和清太徐、榆太祁部分干部及游击四大队、手枪队入驻交东县小娄峰村(今属古交市)整训。因汉奸狼头五告密,于3日拂晓遭到300多日伪军包围袭击。突围中,七专署专员李晓村、清太徐县委书记肖晴、榆太县长吕惠民等60余人负伤,清东区长任国昌等30人被俘,32人牺牲。故人称“小娄峰一战,四大队损兵一半”。

同年4月,清徐县长王冰在边山六段地与敌遭遇战中被俘后就义。鉴于斗争形势恶化,不久,合并组成清太徐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斗争进入了处境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

第三段高潮是从1943年秋至1946年春。随着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清太徐地区党政军组织开始摆脱困境,建立起军民联防体系,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以配合主力拔除威胁清太边山的草庄头日军据点为转折,中共清太徐县委领导人民开展了反蚕食、反扫荡、除奸反霸、改造村政权等项斗争,逐步把活动范围推向了平川敌占区。

军事上接连得胜,使清太徐出现了又一段革命斗争高潮。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全县山区和平川大部已成为由抗日军民控制的解放区。

在八年抗战中,面对敌强我弱的险恶环境,清太徐党政军民同仇敌忾,与凶恶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涌现出众多革命志士和英雄壮举。有多年游动与敌周旋、伏击奇袭、以少胜多的清太徐支队和游击四大队;有在敌占区平川以职业为掩护、坚持地下斗争的秘密县委书记张云、副书记洛风等一批领导干部;有在隐蔽战线上配合主力瓦解敌军、传送情报的清太徐敌工站、情报站;有潜伏敌营、斗智斗勇、与我里应外合、除奸灭霸的徐沟地下工作组;有胆大心细、深夜潜入孟封敌据点“虎穴除奸”的县公安局长张解华;有舍女做人质、掩护地下党、其事迹登上延安《解放日报》的常家庄抗日堡垒户常秋黛;有孤身退敌、深夜怒杀仨特务的清三区“火神”孙占英;有被敌围困当场炸死日军4人、又拉响身背地雷与身边的日军3人同归于尽的孤胆英雄李家楼民兵李四旭;有肩负特殊使命、“卧底魔窟”、后蒙冤数十载才获平反的革命志士刘景全等。

此外还有“智擒活阎王”、“喋血婚礼”、“内线掏心”、“二打集义”、“瓮中捉鳖”和“南安伏击战”、“百日围困孤孤山”等惊心动魄的斗争实例。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根据形势变化,清太徐三县分治,分别组成新县委和县政府,建立健全了清源4个区和徐沟2个区级组织。特别是1945年10月,我游击武装在徐沟城西南一举击伤日伪头目乔效曾(后身亡)、导致黑头军覆灭后,清太徐平川解放区出现了半年之久的新局面。

1946年5月中旬,阎锡山当局调集3个师,“水漫式”进攻我清太徐平川解放区。

期间,党的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较大的是5月27日拂晓发生的“小东社事件”。在此村临时入住的清源县党政军人员遭遇阎军七十一师围袭,突围中,县委书记张重明、县长柳林等被俘,清二区长洛九、副书记朱锋等牺牲。被俘人员押到太原后,张重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县长柳林、县妇联主任詹建萍叛变。

面对恶化的形势,为加强统一领导,同年七月,晋绥八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清太徐中心县委。

同年秋冬,阎军调集重兵二次“水漫平川”,陆续在清太徐布设了30多个据点,把清太徐作为“百里防线”内重点清剿地区,网罗了一批反动骨干、流氓地痞,“河塌式”建立各级反动政权,“满天星”地发展反动组织,从推行“兵农合一”、“三自传训”,到多处“肃伪抓丁”、“乱棍打人”,血腥暴政步步升级,城乡多人惨死在乱棍之下,使1947年的清太徐成为白色恐怖下的“人间地狱”。为应对险恶环境,清太徐三县再次合并,组成中共清太徐县委,中心县委撤销,党政军统各系统撤离平川,经白石沟转移到交城山区,对敌斗争又一度转向低潮。

第四段高潮从1948年初至1949年春太原解放。面对黎明前的黑暗,县委领导全县党政军民,配合解放军主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胜利地完成了牵制敌军的任务。在先期经历了“白石沟突围”、“张错儿起义”、“保卫葡萄”、“巧摆地雷阵”、“反围剿之战”、“奇袭民卫军”、和“三查整党”之后,从1948年春开始,我军全面反攻,“横扫残军”,直至活捉赵承授等阎军高官的“大常决战”。

1948年7月7日,在我军主力取得晋中战役胜利之后,据守清源县之敌弃城逃回太原,清源县城宣告解放。7月14日和20日,徐沟县和太原县也相继解放,我方接管县城,三县再次分治。清源县由马吉林任书记,刘耀夫任县长;太原县由石玉任书记,李立功任县长;徐沟县由张一平任书记,赵鹏任县长。

分治组成的县委、县政府,在广大人民支持下,开展了支前、土改,把工作重点转向恢复国民经济各项事业。清太徐共组织2000余人支援解放太原战役,并选调一批干部随军南下,赴四川、湖南等新解放区工作。到太原解放时,清、徐两县共下属7个区级党政军组织、51个党支部,近500名党员。

但是,胜利来之不易。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清太徐有2万余人参军参战和参加革命工作,800多名革命志士光荣牺牲,2700多名群众惨遭杀害。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镌刻的历史丰碑,将永载史册。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