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杨房:汾、潇水上摆渡人

时间:2021-05-16 18:34:19   作者:杨雨雷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新中国解放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杨房村一直是杨房乡乡政府(公社)所在地,下辖包括杨房、北程、南程、杨家堡、师家堡、西堡、车南安、齐南安、西营、禅房、南东社、北东社、冀家堡、新营、韩武、韩武堡十六个自然村。后与孟封镇合并。杨房村旧称...

古村杨房:汾、潇水上摆渡人 图1

新中国解放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杨房村一直是杨房乡乡政府(公社)所在地,下辖包括杨房、北程、南程、杨家堡、师家堡、西堡、车南安、齐南安、西营、禅房、南东社、北东社、冀家堡、新营、韩武、韩武堡十六个自然村。后与孟封镇合并。

杨房村旧称“杨房营”或“杨素营”村,地处汾河东岸,晋中平原,是太原市辖地的最南端。北距清徐县城三十里,南距祁县城三十里,西有交城文水,东到太谷榆次,距省城太原一百里,相邻村庄甚多,地利人和,人杰地灵。

根据考证杨房村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那时的杨房村叫“羊坊口”,做为古帝都“尧城”的近邻,尧王曾不止一次来过羊坊口,指导这里的村民种植、凿井、制陶、制醯、熬盐等生存本领和生活常识,并把他的节气知识带到这里。

而在接下来夏禹打通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一番作为后,羊坊口形成东有潇水(潇河),西有汾水(汾河)的两水夹裹地势,一直这样经历了几千年,后来上游水源逐渐减少改道,以至形成了现在汾河离杨房村往西七、八里,潇河干脆就不见了,许多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曾经在杨房村村东出工,拉土摊补潇河古河床,以至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庄稼地的模样。

那时候,“潇水”“汾水”不分昼夜地从羊坊口村东西两侧流过,时急时缓,偶尔遇上雨季,便会泛滥成灾,淹村倒房,冲走物什家畜,给沿河两岸人家造成伤害。

羊坊口村子四周都有高大厚实的护村堰,堰外还有河坝,堰上坝上都种着参天大树,树根在坝堰上形成纵横交错的根网,防止河水泛滥时冲走泥土,起到保护河坝的作用。护坝树木以柳树居多,夏季里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即使在入伏时节树下依然凉气迫人。后来一直到解放后,历经沧桑变迁,河水改道,河床成田,依旧有一株大柳树生存下来,这是后话,暂且不提。树上长年栖息着一种我们村上叫“水老鸦”的大禽,以潇汾两水的鱼类为食,也捕食田间鼠类,属于益禽,因此和人类和平相处,互不侵犯。

俗话说得好:傍山吃山,靠水吃水,羊坊口村民除了种田就是农闲时间在河里捕鱼捕虾,或现吃或晒干冬季食用。另外还有一种营生就是在河上运送过往客人货物,靠摆渡养家糊口。

之前,河东河西往来极不方便,虽然说挨水者善水,青年壮年自不必说,来往两岸如履平地,但大部分人都要等到河水小时方能淌水过河,河东河西有彼此结成儿女亲家的,小媳妇回娘家,年岁大的老人们走串亲戚,畏寒忌水,这东西数百米来往则成了天大的难事。

没有渡船的时候河上也有一种摆渡营生,有擅长游泳的青壮年们,没事时拿个草帽,浑身精光没有一丝线缕,躺在骄阳下面晒着太阳,仅用草帽遮住羞处,这些人以前叫做“水驼”,是专门抗着客人们过河的。要渡河的客人和他们谈好过河的价钱,“水驼”们一跃而下,抗起客人,淌水而过。

如果遇到水没头顶时,水驼们则有一串捆绑在一起的大葫芦,约摸四五个,也有七八个的,把葫芦绑在客人胸间臂下,他自己则护在客人身侧,时左时右,或在前面拉着游,或在后面推着游,上下串动,不多时间就过了河对岸。因此,杨房营自古就有种植葫芦的习惯,嫩时可以吃菜,老来摆渡者们就拣果实皮厚,个头大的捆绑起来,渡河时起浮具作用。(还有个别手巧的匠人,制作了葫芦工艺,很是赏心悦目,这是后话,与本章无关,暂且不说)。

虽然说“水驼”们都精于水技,游上游下的渡人也能挣点小钱,补贴家用,但常年泡在水里,来回运动,如果穿了衣服甚至短裤,很容易磨破皮肤,而且长时间这样,也不便于养好伤,那时候又没有好的内衣,所以水驼们索性打赤身。来往河东河西尽是相互熟脸的邻村人,尤其需要帮助的多是一些大姑娘小媳妇,此情此景,彼此都很不好意思。时间久了,年头多了,水驼们觉得这种营生很不体面,于是新的渡河工具就应运而生。

一些靠“水驼”渡河攒了些钱的村民和头脑活泛的村民合伙置办了木船,在河两岸打桩,用粗铁链东西串通,木船的船头有个大铁环,铁环就套在铁链中,行走时水手站在船头,双脚骑马蹲裆式站牢,然后双手来回拔动铁链,船只就启动了,船尾还有一个水手,手持长竹竿,修正路线,以防船体打横。这种船就叫“铁索船”,在水流湍急的河水间,如果没有铁索固定,从河东上船,到河西船就在下游几里之外了。

杨房营村往南十几里,汾水下游,是祁地昭馀管辖的古镇“贾令”,明清时期晋商掌握着国内的商业重责,有多家晋商巨户发迹于此。贾令镇村西紧靠汾水,汾水上有晋商们来往频繁的商业码头,于是在汾水东岸就有个晋商们囤货经营的集散地,叫“汾东商贸集散区”,有多家商业大亨在贸易地置有房产,掌柜伙计常年驻此,经营生意。因此贾令镇那边汾水码头渡客不断,商来货往。时间久了,难免有个码头渡船马长凳短,或是货物排不上船号,个别商队就选择从杨房营过河。好在杨房营去古昭馀修有官道,行走畅通,也不甚费事。

杨房营东西码头经营好时村西汾水上有一大两小三只渡船,一条大船可同时载重一辆三套大马车连同人马;每只小船可搭载过客十五至二十人。村东潇水上有一大一小两船,极大地方便了客商的正常通往,又极大地活跃了杨房营村的经济来源。特别是明洪武年间晋王朱棡的胥吏杨钰落户杨房营后,积极发展工商,权衡利弊,动员村民们夏季摆渡,冬季搭桥,使得东西走向四季便捷,过往人物更加顺利。

因为东西临河,又修有码头,过去杨房营又有“双头村”之称。不可不说是杨房营村历史上浓描重彩的一笔。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