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古城西城门缘何能保存至今?

时间:2021-05-18 22:13:15   作者:啜希忱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清源城始建于隋开皇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据清光绪《清源乡志·城池》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因梗阳城故址筑清源城。周六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基倍之。壕深一丈二尺,阔一丈五尺,西南北三门,上建戍楼,环以雉堞。清源城自建城以来,虽然历经历朝历代多次...

清源古城西城门缘何能保存至今? 图1

清源城始建于隋开皇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据清光绪《清源乡志·城池》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因梗阳城故址筑清源城。周六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基倍之。壕深一丈二尺,阔一丈五尺,西南北三门,上建戍楼,环以雉堞”。清源城自建城以来,虽然历经历朝历代多次修复,保经历史风雨沧桑变幻,保留至今的只有西城门和西城墙的破垣残墙。但这是清源古城的千年历史见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

据史料记载,清源古城初建时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其中最先倒塌的是东门,明弘治二年,知县胡显宗开东门,因汾河水涨复塞,后又重开。嘉靖三十二年,白石河、汾水开溢,东门复塞。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邵莅重修开东门,兴建门楼,形制与西门相仿。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汾水再次入城,东门复塞而毁。通过史料说明,清源东门以三开三塞的结局而告终。

清源城南门与原梗阳城旧址相临,是县城南北交通中枢,商贸闹市区。据旧志载,明景泰二年(1451,)、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对此楼均有修善。有史载:崇祯六年(1481年),流寇破南关城,杀居民百余人。解放后,因此门地处县城中心地段,人来车往多有不便,故于1952年拆除。

北城门楼和和南门楼一样,也是一座双层砖木结构的建筑,是向北通往省城太原的古官道。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北城楼还在,也比较完好。楼高20米,为县城门楼之最。楼上存泥塑三尊,传为天、地、人三位神像,中间为玉皇大帝。为防白石河水患,城楼门外增修瓮城。1956年,我国宪法颁布实施,清源在城一、在城二两村合并起名迎宪村,成立迎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处于破除迷信时代,干部社员视城楼和神像为迷信产物,便把城楼和神像拆除。仅剩城门洞一座。1969年,迎宪生产大队搞新农村建设,缺少资金,为使用城门的砖石,又将剩下的城台和门洞一起拆除,夷为平地。

清源西城门东西走向,原是县城通往西关及西边山的必经之门。据史料载:西城门面阔9米,门洞高5.7米,宽3.6米,城台9米,长14米,城楼通高13米。整个城台修的高大气魄。就门洞造型而言,拱顶七卷七伏,奇特稀有,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舒展,显得古扑大气而又耐人寻味。门额书“丰乐”二字,意寓期盼秋季丰收之乐。

据史记载:明嘉靖二十年(1541),大水,西门受损。清康熙五十三年(1741),知县李璠重修。乾隆十病年,知县高登陞增修瓮城十七丈,以防水患。咸丰二年,白石河发大水,直啮西城门。水不没闸板者寸许,城中鸣钲号救,顷刻水缩,城赖以全。是岁复修瓮城,石坝。从上述史记,清源西城门有史以来,均有维修和保护。城台也曾遭受过洪水的冲击,但城台的主体建筑比较完整。可以说是城台属于原质原貌的隋代古城门洞。这座古城门洞在太原地区也仅此一处,在晋中地区也是罕见。目前,清源西城门洞虽已年久失修,所幸门洞保存尚好,县里有专人看管,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是一座城池防御体系的主体建筑,也是城池防御体系的脊梁。清源古城原来四周都有城墙,和四座城门相连接,建城后历代都有修复。西城墙和北城墙是砖包石砌的砖城墙,南城墙和东城墙是黄土夯的土城墙。东城墙最先倒塌,而后南城墙和北城墙相继毁没。修建砖石城墙,费工费料费钱,但坚固结实,外观巍峨壮伟。清源西城墙和部分北城墙是用青砖外包,主要是为了防御白石河水患。值得庆幸的清源古城墙至今还保存有一段一百多米长的砖包西城墙。

清源古城的西门洞是隋代建筑,砖包的西城墙是明代建筑,都是我县现存的珍贵历史文物,是清源千年古城的历史见证,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主要原因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清徐中学成立,校址设在清源西北角的西城墙内,为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学校在西城墙内面西朝东方向,顺西城墙修建了两排砖砌的窑洞,供学生住宿。窑洞依城而建,分上下两层,融为一体,宽敞明亮,冬暖夏凉。1958年,清徐中学扩大校园,经县政府批准,将西门里的十几户人家搬迁易地。从此西城门连西城墙一同括入中学校园内,正是因此原因,西城门洞和西城墙才避免了城墙内外村民们的侵占。再者近几十年来县城多是向东发展,所以西城旧址才能保存至今,于1991年8月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前,全县人民在清徐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下,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为实现清徐“三年大变样,五年进百强”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县委和政府又规划出清徐“南部新城、清源水城”的宏伟蓝图,正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希望在“清源水城”的建设中,能够考虑对千年古城珍贵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留下一点历史的痕迹和记忆。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