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稻香依旧
——袁隆平院士故事选辑
据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直到今年年初,这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全世界仍有8亿饥饿人口吃不上饭,袁老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不慕名利,不求职称,不追求财富,从青丝熬到白发,毕生所求,只为惠济苍生。耄耋之年的袁隆平本该安度晚年,却依旧忙碌在田间地头,工作强度只增不减。
他的一生浸在稻田里,他把功勋写在了大地上。下面我们就讲讲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的一些故事。
命运有时真的很神奇
误打误撞充满奇迹
你知道吗?袁隆平最初的志向并不是农业。而是体育。
当年在游泳队,袁隆平得过好几次冠军,要是能在运动会上获得前三名,就有入选国家队的希望。
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名专业的运动员。可惜结果出来,他得了第四,与梦想一步之遥。不过,国家队没去成,空军选拔却选上了这位体能达标的年轻人。
袁隆平很高兴,在参加完建军节的晚会后,就准备到空军学校正式受训,而且那会儿又是抗美援朝时期,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觉得很荣幸。
但命运在这时又发生了变化。国家考虑到当时的大学生资源稀缺,不能让他们这么上战场了,应该发挥专业能力,创造更大价值。就这样,空军司令部将那批选出来的大学生“退回”了。袁隆平的“军人梦”破碎。
即使两次都没有如愿,可报效祖国的方式有很多种,踏踏实实搞研究兴许更实际。
别看袁隆平是个文化人,又是钻研科学的,但他一点都不死板。
他很幽默,就连老师对他的评价都是:有点散漫,爱好广泛不失浪漫。农田、水稻都框不住他那颗向往自由的心。
平日里风趣,该严肃对待的时候,他一点都不马虎。
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饥荒席卷着全国。
袁隆平就曾看见饿死的人倒在田间地头,人们面黄肌瘦、浑身无力,连吃饭这么简单的日常,都是一种奢望。
袁隆平说:“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他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1960年,袁隆平在试验田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并利用它展开研究,证明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13年后,也就是1973年,他们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那句“让中国人吃饱饭”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了现实。
不止中国人,他的培育成果,拯救了世界上太多没饭吃的人。
他可以拍着胸脯说:“中国人吃不上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被饥荒恐惧支配的日子,让他没有一刻松懈过。在之后看到自己的表情包频上热搜时,他不忘认真地回一句:“没饭吃,真的很难过。”
因为经常一本正经地可爱,上热搜对袁隆平来说成了“家常便饭”。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
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我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来之前,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英雄的故事
也要说说爱情
大学毕业之后的好几年过去了,袁隆平已是大龄青年却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现在就要说说英雄的爱情。袁隆平在农校教书时,邓哲是他的学生。当袁隆平托邓哲的同学向她提亲时,内向的邓哲顾虑重重。“老师和学生谈恋爱算怎么回事?将来我怎么称呼他?他都30多岁了,比我大8岁,会不会年纪相差太大了?”但袁隆平似乎认准了邓哲——这个安静秀气的安江妹子做妻子。
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哲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在邓哲眼里,袁隆平是个浪漫心细的好丈夫。新婚没几天,袁隆平就兴致勃勃地邀请邓哲去游泳,这让邓哲颇觉意外。邓哲回忆说:那天袁隆平开会开到晚上11点,回到家非拉她去游泳不可。临出门前,袁隆平特意拿了一把小剪刀。邓哲问他游泳拿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许多渔民布下的鱼网,黑灯瞎火的要是游泳时碰到鱼钩,就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邓哲听完这句话心里暖和得很:“袁先生是个心细如丝的人。这个老公我找对了。”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患胃癌,住在重庆市第三医院。他父亲身边的人给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发来了病危电报。那时,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抽不出身来,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日夜兼程从安江赶到重庆看望老人。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她代替袁隆平送终。老人身边,其他后人都到了,只有隆平缺席。他父亲在弥留之际表示:隆平正在忙着搞杂交稻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回来。事后,邓哲含泪给隆平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去世的事,并告知他把大儿子从重庆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儿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华靖身边带养的。华靖早年毕业于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对小孩教育细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在他身上,才是真正恰如其分。
袁隆平身上,有对科研的较真与坚持。
叔本华曾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想要”和“得到”中间,永远有个“做到”。
袁隆平的一生,用自己的付出,丈量着“想要”与“想做”之间的距离。
风吹麦浪,稻香依旧,他的故事砥砺着你我,稳步前行。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