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时间:2021-08-18 07:25:09   作者:苗志崇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一片冰心在玉壶——记离休干部、老党员史侯铁当我轻轻摩挲着残缺的相片,凝视发黄相纸上青涩稚嫩的脸庞,听身边的耄耋老人讲诉七十多年的故往,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在心底涌起,如果有语言能够代表我此刻的心情,我想那应该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从枪炮轰鸣的昨天到遍地笙歌的今天,有一...

一片冰心在玉壶

——记离休干部、老党员史侯铁

    当我轻轻摩挲着残缺的相片,凝视发黄相纸上青涩稚嫩的脸庞,听身边的耄耋老人讲诉七十多年的故往,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在心底涌起,如果有语言能够代表我此刻的心情,我想那应该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1

  史侯铁近照

     从枪炮轰鸣的昨天到遍地笙歌的今天,有一种旋律从未改变。从晦暗颓废的旧社会到万紫千红的新世界,有一种色彩从未改变。从风云动荡的战场到繁荣昌盛的人间,有一种执着从未改变。沿着他生命的履迹,透过动荡的历史风云,穿越浩瀚的时代浪潮,我们也能够看到一条不曲折的直线在向前蔓延。这个人就是我县九十二岁的离休干部、老党员史侯铁。

    史侯铁,1930年9月9日出生于清徐县西谷乡西谷村,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转业回清徐,任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1984年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1年3月9日离休。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2

在柳林县工作期间

    卫士公仆,不变初心

    最初接触史侯铁,是从他的工作履历开始的。

    1966年,驻扎在吉林的解放军38军进驻河北保定换防解放军39军,史侯铁随部队拱卫京师,当时政治风暴席卷全国,社会大动乱和错综复杂的夺权斗争严重影响到了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部队中也受到冲击,负责留守任务的史侯铁,亲自动手,给军械库闭关落锁,把边边缝缝全部焊死,不让一枪一弹流入社会,为维护部队的正常秩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1971年4月,吕梁地区组建,从离石县西部划出柳林镇等13个人民公社,从中阳县西部划出12个人民公社组建成柳林县,实施军事化管理,史侯铁任柳林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在部队的舞台上转换角色,开始了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新旅途。

    无论是柳林还是清徐,在那个岗位,什么样的形势环境,史侯铁从未因为政治、社会的风波而有所动摇。六七十年代,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经济工作的破坏,各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政府工作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史侯铁从不参与地方派系的纠纷,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填充自己的全部时间。

    史侯铁的工作法宝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专心专意做工作。柳林和清徐当时都是传统的农业县区,史侯铁经年累月深入乡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指导农业生产,走到哪就住到哪,吃到哪。每天一块多钱,定额的粮票。冬天是农业基础建设,抓水利、修梯田,春秋抓农业种植、生产。史老回忆那个时候“在村里吃得比机关好,经常有新鲜的粮食和蔬菜。”柳林山区多,很多村子自行车都上不去,只能一步步走。哪个村缺水?哪个村种植结构不合理,什么节点哪个村缺粮需要救济,他都一清二楚。调到清徐,工作条件稍微好转,因为很多地方可以骑着自行车去了。当时的劳动模范郭丁旺、桑石宝、李佩荣等,都是他工作上的好搭档。子女们还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年除夕,史侯铁还要跑到山区村去看看群众能不能吃上饺子……

    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偶尔回去那么几天,总要被家人关禁闭——从里到外清理衣物和身体。因为他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污浊的衣服和尘土,还有满身的虱子、跳蚤。和史侯铁下乡、出差是一件无趣、甚至无聊的事情,作为主要领导的他滴酒不沾,吃饭只要一碗面就够了,甚至还出现过在下级单位吃饭时,多摆了盘豆腐干、炒灌肠而掀了桌子的尴尬。史侯铁说:“我们下乡,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去的,不是为了吃喝去的,当干部就是要和老百姓一样,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能搞特殊!”但和史侯铁下乡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每个村都有他的熟人,情况都熟悉,做起事来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3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4

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

     从遍地狼烟的战场到新中国的成立,从一名优秀的军官到主政地方的公仆。工作岗位的转换并没有给史侯铁的工作生活带来多余的变化,在部队,他是悍不畏死、保家卫国的战士;在地方,他是勤政爱民、任劳任怨的公仆,浓厚而热烈、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是不分部队和地方的。戎马倥偬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赋予史侯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军事素质,更有深入骨髓、浸透了灵魂的政治觉悟。比起在战场上的前仆后继、朝不保夕的浴血奋战,史侯铁感觉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越来越甜了。虽然有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的插曲,他以“咬定青山”的坚韧,“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在那个“东南西北风”肆虐的特殊年代,一路昂首走过,坚毅而自信。

    血色成人礼

    1930年出生的史侯铁,是苦水中泡大的孩子。家里世代务农,兄弟姊妹们,男的叫“娃儿”,女的叫“闺女”,他自己的名字是参军入伍之后才认识的。

    194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被蒋介石捧为“反攻模范堡垒”、阎锡山誉为“铜墙铁壁”的华北最后一座“坚城”——发动总攻,太原战役历时6个多月,是解放战争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役。

    时间对于史侯铁来说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了炮火轰鸣、枪林弹雨的前线,从此揭开了他生命崭新的一幕。

    1948年6月,我军发动晋中战役,新兵史侯铁参加了对阎伪军赵承绶部的围堵。晋中大捷后,史侯铁随部进入太原东山,直面牛驼寨要塞碉堡群。东山防线绵延8公里,有大小碉堡2400多座。当时最难打的是一座“庙碉”(以寺庙改造而来的碉堡),地势高耸、构造坚固,是我军前进路上的一颗大钉子。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5

在第一战车学校学习期间

     因为初次入伍缺少战斗经验,史侯铁和战友们负责在外围为前线运送炸药。说是外围,只是相对于前沿阵地的说法,依然在阎伪军中远程火力的重点覆盖范围之内,脚下片片焦土,身边血肉横飞。史老回忆,当时运送炸药经过的树丛中,到处挂满了战士的血肉残肢。这座庙碉足足用了一千多斤炸药才最后摧毁,这些炸药都是战士们一包一包的背上前线的。他们一千三百多人的团,几天鏖战之后就所剩无几,团长几乎崩溃。

    当年冬,史侯铁随部驻扎于阳曲县青龙镇休整,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大字不识的史侯铁第一次在司务长的帮助下,认识了自己的名字,开始了文化课学习。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攻克太原,史侯铁随部驻守太原小东门外,清理外围残敌。战斗间隙,连长和指导员对史侯铁做入党动员,史侯铁毫不犹豫地举手宣誓,许下了人生的第一个誓言。十八岁的他在硝烟弥漫、尸山血海的战场上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洗礼,第一次接触到了“信念”和“理想”,听到了“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的声音。

    在战斗中成长

    长达六个月的残酷战斗结束了,短暂的庆功之后,史侯铁随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南渡黄河,进入陕西,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军事行动。枪由开始的“炮筒枪”(类似于鸟铳一类原始火药武器)换成了太原城里缴获来的中正式步枪,各种军事装备也像模像样了。共产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也逐渐进入了这个年轻的战士、年轻党员的头脑。

    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大西北,解放战役远不是只有健康的身体就能扛下来的。一路征战,他们与“宁马”、“青马”骑兵主力的匪军比速度,与窝据经营多年的顽敌拼意志,在回民集聚区域展优良作风。行军休息也只能在路边,即便路过当地的村落,要讨口水喝,也必须严守部队纪律,先经过当地群众的同意才行。紧张的战斗形势,长时间高强度的军事对抗,艰难的军需供给,很多时候炊事班都没有开火做饭的时间,只能把青稞粒炒熟了分给战士,喝水就在路上的车辙、马蹄印里解决,那些色泽、气味可疑、滋味不一的液体究竟是什么?史老说,他到现在也不想知道。

    西北地区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往往在山下还是小雨,爬到山顶就变成了雪花,一些战士因为寒冷冻饿而死。军服等物资远远供应不上,一套棉衣分开穿也不能满足需求,很多战士们在行军过程中学会了用羊绒、驼绒打毛衣、织背心。到现在,很多幸存下来的老兵都得了股骨头坏死的病症。

    吃不上、喝不上,有的人经不起严峻的考验,开小差跑了。“扎根原在破岩中”的史侯铁没有退缩,1950年,他已经成为带领四十多个战士、拥有轻、重两挺机枪的排长,经常接受上级各种围堵敌军的指令,在战场上独当一面。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6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7

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徽章

     这段时光里,让史侯铁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营部的半导体收音机里收听的“国庆大典”,我不知道当时还稚嫩的他能不能听懂那湘味的普通话,但那高亢、嘹亮的声音一定深深震撼着这颗年轻的心。

    1952年,史侯铁由于工作需要被抽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军,当年冬,进入位于北京市长辛店的第一战车学校(坦克一校)学习。当年加入受阅部队在国庆大典上接受检阅。史老说,“当时我们方阵的第一排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我。”

    夕阳无限好,依旧暖乾坤

    1991年,史老光荣离休。闲不住的他拾掇起来从前没时间伺候的爱好——打太极拳,不光自己锻炼,还要出来号召大家一起练。东湖边、公园里,处处能看到他带着一帮人动静开合、行云流水的矫健身影。

    残酷的战争年代给史侯铁的身体留下了很多毛病,离休前两年,他开始用太极拳调理身体,感觉很有效。离休有了大把的时间,就动员周边的人一起参与。史侯铁经常对参加的学员说的就是“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为了把这件事做好,他拿出工作时候的劲头,找来专业书籍进行学习,做笔记、写感受,把自己认为有益的材料复印下来,散发给跟着他一起锻炼的人。此外,史侯铁还邀请杨氏太极拳传人杨振铎老师数次来清徐辅导学员。

    从91年离休时开始十几年中,史侯铁义务传授太极拳功法,风雨无阻,连过年也不例外。2003年,史侯铁的身体出现股骨头坏死症状,疼痛难忍,即便如此,他每天拄着拐杖也要出去看拳友打拳,指点他们的动作要领。直到前两年,年近九旬的史侯铁终于出不了门。于是,他就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积累下来的健身资料打印出来,给上门的拳友们分享。

    在史侯铁的讲述中,没有特别突出的优秀事迹,没有华丽语言渲染,他说这一辈子自己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保家卫国,一件是强身健体。在他的理解中,无论是在部队、地方还是离休回归社会,都要守卫好自己的岗位,明确自身的职责,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健康的灵魂和身体是最重要的事情。“大道无言,其行且坚”,就是这种朴素而简单的精神,持久而坚韧的动力支持着他一路走过风风雨雨,宠辱不惊、八风不动,历久弥坚、老而益壮。

    如果要用几句话来概括史侯铁的一生,也许这几句毛主席语录是合适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勇敢和坚决是美德的灵魂。”“坚持就是胜利”。他真正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因为有了像史侯铁这样无数人的奋斗撑起了我们头上澄澈的晴空。浩荡历史洪流中,点点滴滴是无数人倾尽一生的汗水和血泪;伟岸苍穹之上,昂扬着无数人的执着初心和无畏的勇气。

延伸阅读

解放太原战役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8

解放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6个多月,是解放战争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役。太原战役的胜利,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把山西历史的车轮推向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尤其是作为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基地,太原的解放给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阎锡山收编侵华日军3000余人,组成特殊暂编10总队,希望借用日本人的力量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太原城防工事的特点就是星罗棋布的碉堡,太原的碉堡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狂建于解放战争时期,碉堡是一种战争的产物,是抵抗轻武器攻击的有效性防御工事,多为砖石结构或钢筋浇筑而成,种类各样,形态各异,依山而建,傍地形而筑。太原周边共有碉堡5000余座,有独立碉、梅花碉、字母碉、明碉、暗碉及球形枪眼等不同类型。

在阎锡山的百里防线中,东山防御体系至关重要,而石嘴子是东山防御体系的南侧门户,主要道路有地堡和火力点,是阎锡山设防坚固的重要阵地之一。东山的四大要塞由“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四大集团阵地形成南北长达八公里的防线,经过十多年来大规模修筑,已成为极端复杂的要塞工事,东山上密密麻麻的小点就是阎锡山的碉堡群,共有2400余座,既能独立作战又能相互支援,被阎锡山吹嘘为“堡中堡、塞中塞”,“足抵十万精兵”。

太原战役共歼敌13.5万余人,但同时也付出4.5万人的伤亡代价,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让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重新焕发生机。

解放大西北战役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图9

解放大西北战役

太原解放后,中央军委决定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十九两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第十八、十九兵团是直属中央军委指挥的两支劲旅。接到命令后,两大兵团各部队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进军大西北,解放全中国”的政治教育,配齐物资装备,做好了由晋入陕的充分准备。5月26日,第十八兵团在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等兵团首长率领下,开始从太原出动,经风陵渡西过黄河,向陕西关中地区进发。至6月24日,第十八兵团全部集结于西安附近。第十九兵团于6月初在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等兵团首长指挥下开进,最终于7月3日在各自指定地区集结完毕。两大兵团从先头部队出动到集结完毕共历时一个半月,广大官兵冒酷暑、战疲劳,车运、船运、步行多管齐下,行程约1000公里,胜利完成了由晋入陕的光荣任务。

中共中央西北局指示各地要把迎送和支援大军西进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全力做好各项战勤工作。据统计,仅晋南地区即筹粮910余万公斤,草245万公斤,油肉菜等40万公斤,柴炭430万公斤,动员工夫16万多人,牲口16万多头。部队每到一处,百姓夹道迎送子弟兵,给战士送鸡蛋、戴红花;指战员不顾疲劳,帮助群众挑水、磨面、收麦子,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活剧。所属部队归建一野后我军在西北地区总兵力达到40余万人,西北战场长期以来敌多我少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