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愧苦命的母亲

时间:2021-08-26 20:23:35   作者:郭小龙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一所寄宿制小学读书,周五都要去外婆家。对于去世的母亲只有恐惧,没有好感。一年清明,我跟着外婆去给母亲上坟,朝着写有母亲名字的木牌,木然连叩三首。从那以后,外婆隐隐约约给我讲起母亲与父亲、母亲与我的故事。父亲...

抱愧苦命的母亲 图1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一所寄宿制小学读书,周五都要去外婆家。对于去世的母亲只有恐惧,没有好感。一年清明,我跟着外婆去给母亲上坟,朝着写有母亲名字的木牌,木然连叩三首。从那以后,外婆隐隐约约给我讲起母亲与父亲、母亲与我的故事。

父亲和母亲结识于上世纪30年代北京师大附中。他俩同级不同班,由文学牵线结缘。

那时父亲办起了一个名叫“缦云社”的文学社团,出版半月刊《缦云》。母亲参加了该社团,负责出版部工作。彼此交往多了,日渐生情,成为挚友。父亲一直保存着当时母亲写给他的娟秀的字迹:“今日放学我想开个会。现在‘缦云’第11期的稿件只有两份……‘三·三班’的社友我知道的不清楚,请你给我写个名单……出版部贤(母亲名邵乃贤——笔者注)。”

高中毕业后,母亲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父亲却因发表纪念马克思的文章,遭国民党缉捕,幸亏校长出面交涉,才免一难。但毕业评语中留有“品行失控”记录。父亲一怒之下,投奔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一双恋人,两地相隔。父亲在给母亲的第一张照片下方题写:“贤,这整个的我愿永远飘浮在你眼前——心底。根(父亲名郭根——笔者注)。”

大学毕业之后,父母赴内蒙古当了中学教员。不及两年,抗日烽烟四起,他们参加了“绥远民众抗战救亡会”。“七七事变”后,学校解散。父亲买了辆旧自行车,带着母亲(母亲怀抱年幼的大姐),日夜兼程,回到山西故乡,将大姐留给二婶照看,后辗转南下,抵达上海(当时祖父告病栖身于上海法租界),父亲投身于抗敌文化活动中。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烽烟万里》在《申报》连载一月有余,风行一时,影响很大。后被汪伪政府通缉,父亲留下二姐和尚未出世的我,告别罹病的祖父和已确诊为肺疾的母亲,化装前往江南游击区,奔赴抗战一线。尔后,先天不足的我,在法国的一家教会医院临世。医嘱母亲:不得哺母乳,不得与孩子同床。一年后,祖父病故。母亲托朋友抱着我,携着体弱的二姐,投奔了二姨。后多亏大舅妈的照料,我们姐弟俩才得以苟全性命。

其时,母亲独居一间陋室,卧床不起,大家都躲着她,生怕惹上痼疾。惟有大舅妈为母亲送水送饭,倒屎倒尿。形容枯槁的母亲,常常喘着气呼唤我的乳名,大舅妈抱起我,隔着玻璃窗无奈望着病榻上痛苦呻吟的母亲。后来听大舅妈说,那时我不愿或不敢见母亲,从不叫“妈”。一天午后,母亲突然呼吸急促,口吐鲜血。大舅妈急忙抱起我进屋,我竟疯了似地哭闹,拼死挣脱,跑出房间。是时,母亲身边只留着好心的大舅妈和五岁的二姐。临终前可怜的母亲,有夫不得相守,有儿不得相见,怀着无尽的痛苦和忧伤,撒手人寰,结束了她苦命的33岁人生。

很早就想写点关于母亲的文字,是伤感?是愧疚?几番提笔,终未成文。偶翻书柜,发现《邵飘萍传》扉页中母亲的遗照。凝眸母亲端庄、秀雅的面庞,潸然泪下,难以抑制。再次提笔,了却了我心中无限愧疚的宿愿。

天国里的母亲啊,您能谅解一个三岁孩童的无知和不孝吗?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