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半个世纪过去了,我的母校——华东军大的校歌仍在耳边回荡。
“军大”,这座革命的大熔炉,从成立到结束,虽然仅有两年时间,但在我们敬爱的校长兼政委陈毅元帅的领导下,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热血青年,投身到革命的行列,为新中国的建设增添新鲜血液。正像毛主席题词中所言:“华东军大,日进有功,培养大批国防人才”。
如今,我们这些当年的军大学员,都已成为白发老人。回忆起熔炉历练的年代来,最使人难忘的还是在军大学习时的情和景,每每想起总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1949年夏,宁、沪、杭先后解放,中国革命胜利在即。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成立华东军政大学。这一消息一传出,立刻受到知识青年的热烈欢迎,纷纷冲破各种阻力投考军大。虽然入伍动机各不相同,但大家毕竟是迈出了走向革命的第一步。
回想军大数万学子,入校前大都出身于大中城市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思想单纯,向往进步。但由于过去受的是旧式教育,所以小知识分子的自由散漫、怕苦怕累及个人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刚入校时,南京校本部准备工作尚未就绪,学员们分别住在苏州、无锡、常熟一带,这里虽属鱼米之乡,但由于解放不久,学校刚刚成立,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民房,睡的是门板,吃的是粗粮和黑面馒头,一碗大锅菜就是最好的副食,甚至有时还吃咸菜。
初入军大,一切从头学起,所学内容既陌生又新鲜。学校组织大家从着装、整理内务和队列动作开始学起,继而进行党史、军史、青年修养、知识分子政策和形势教育。没有教室,就在广场上、公园里采取上大课的形式进行,学员自带背包,席地而坐,边听边记,听完回宿舍进行讨论,遇有不同观点,大家争论相当激烈,反映了知识青年上进、求知的迫切性。有时也进行助民劳动。课余生活安排跳秧歌舞、唱歌、出黑板报等。当时生活虽然很苦,但大家情绪非常高涨。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可亲可敬的中队干部,他们大都是新四军的老战士,参加过多次战役战斗,具有很高的阶级觉悟。他们对学员的管理是很严的,但在生活上又非常关心,既像严父又像慈母,对待学员态度温和、亲切、耐心,学员遇有不懂的事就手把手地讲解示范,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还查铺巡逻,给学员盖被子、放蚊帐,学员病了亲自给病号送饭。他们的行动赢得了学员的尊敬和信任,从他们身上既学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又增进了对解放军和共产党的感情。通过两个多月的学前教育,使我们初步认识了解放军和共产党的性质,懂得了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初步树立了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思想,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移至南京后,各总队分别住在马标原国民党国防部院内和孝陵卫原国民党陆军大学校园内,由于条件的改善,学习走上了正轨,要求也更加严格。预科开学后,学习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学习《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问题》。通过学习,使我们较为系统地了解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特征,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初步树立了革命人生观。尤其是1949年10月23日,在南京校本部大操场上,陈毅校长为我们作的“为人民服务”的报告,更使人终身难忘。
前一天得知陈毅校长要来作报告,大家情绪非常激动,都盼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那天,陈毅校长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他那健壮的体魄,刚毅的面庞,朴实而又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万名学子。他针对学员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详细阐述了“家庭与革命、生与死、苦与乐、个人兴趣与革命需要”等方面的关系,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教育。陈毅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找共产党找对了,找人民解放军找对了,参加军大也做对了,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这条路决不会让大家失望。”他还说:“你们要把人民利益作为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认清为人民服务的正确道路,不管中途出现多少困难挫折,总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决不能今天为人民服务,明天不高兴就不为人民服务了。今后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都要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陈毅校长的谆谆教导“字字重千斤,句句动人心”。他给我们指明了政治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为我们确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本科,对学员在教育训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外,着重突出了专业知识训练。任何专业都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家系统学习了内务务令、纪律条令、军人守则、战斗条令等,还进行了队列教练,学习了兵器知识,进行了五大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战斗作风的培养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训练中无论遇到刮风下雨都要坚持进行。这样,不仅学到了军事知识,树立了敌情观念,还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们基本具备了革命军人应具有的品德。
在军大的学习,虽然时间短暂,生活艰苦,但心情是愉快的,收效是巨大的,学到的知识终身难忘。是她把我们从一个不懂事的小青年领上了革命道路,是她为我们插上了为人民服务的翅膀。
军大结业以后,所有学员都分配到全军各军兵种,有的因工作需要陆续转业到地方,但几十年来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工作,都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在战场英勇杀敌,在后方努力工作。分配到北京的校友开始约有400多人,后来从外地逐渐调入,增至800多人。这些同志大部分是在国家机关、军队领导机关以及科研部门和学术单位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都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成了将军,有的担任了各级领导,有的当了教授、专家、学者、艺术家、外交官,也有不少校友是在普通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所有的人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在军队工作的巴忠谈、邹玉琪、沈诒炎同志,他们从军大结业后分配到部队,数十年来转战南北,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分别担任了武警司令和大军区副司令、副参谋长的职务。这几位将军,是在军队工作的军大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这也是母校的光荣。
黄惠群同志是军大女生大队的学员。从1988年至1991年担任中央电视台台长,这个时期国家在政治上正处于敏感期,但她那坚定的政治立场,机智果断的工作作风,娴熟的业务,为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事情创造了条件,她领导的中央电视台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任务。她本人称得上是“女中豪杰”。在科研战线工作的任新民同志,是中科院的院士,先后担任国防科研高层领导,担任过多种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成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陶玉玲同志军大结业后一直从事文艺工作,由于在《柳堡的故事》中扮演二妹子,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春妮的成功而名扬全国,曾获得诸多荣誉。1995年获“中国电影成就奖”并进入全国126名影星之列,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有些校友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在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战场上,有的牺牲在剿匪战斗中,有的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想到这些已故的同窗战友,无不寄于不尽的哀思。对已作古的敬爱的陈毅校长,我们更是无限的崇敬和深切的怀念。
现在,校友们都已年逾古稀①,有的甚至还要大些,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对母校却一往情深,大家共同拥有的一句话就是“永世难忘军大情”。每次相聚都是握手拥抱,互诉衷肠,更多的是互相勉励,继续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保持革命晚节,不忘为祖国建设发挥余热继续作贡献。
注①:本文摘自作者2011年出版的《一路风尘少年娃》一书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