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的家园

时间:2021-10-12 23:01:12   作者:苗志崇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守护我们的家园——徐沟镇高花村抗洪抢险纪略图为每天免费为抗洪救灾人员送吃送喝的续丽梅10月11日,久未谋面的阳光灿烂地温暖着徐沟镇高花村,村外田野里的大棚、温室在积水的浸泡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坍塌,来不及收获的庄稼浸在没膝的水中...

守护我们的家园

——徐沟镇高花村抗洪抢险纪略

守护我们的家园 图1

图为每天免费为抗洪救灾人员送吃送喝的续丽梅

10月11日,久未谋面的阳光灿烂地温暖着徐沟镇高花村,村外田野里的大棚、温室在积水的浸泡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坍塌,来不及收获的庄稼浸在没膝的水中。象峪河水依旧汹涌,在两岸坚堤的护持下滚滚而去。从10月2日下午到现在八天多的时间,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经历了风雨洗礼的煎熬,桥头、河堤上依然有村民来回巡查,观察水情。

“八天,我们村扛了整整八天,要不是县里及时救援,调配物资、组织队伍,还有武警官兵冲锋陷阵,恐怕就更危险了。”村支部书记高森疲惫的神情中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10月2日下午,汛情告急,村委会立即向村民发布信息。这是一场无需动员的战斗,人群密密麻麻站满了堤岸,婆姨们张着口袋灌沙包,男人们提着沙包冲向险工险段。

风雨如织,波涛如怒,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高花村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奔跑在被洪水浸泡、随时可能垮塌的堤岸,穿梭在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中。危急时刻,县工作队连夜驰援,大型挖掘机、装载机,装满沙石的五十余台运输车辆蜂拥而至。

没有现成的路,村民们领着车辆从自家还没有收割的玉米地里过去。笨重的大型机械陷在松软的泥土中动弹不得,村民宋烈梅把自己家紧靠着堤岸的温室大棚后墙拆了,砖头扒出来一块块垫在挖掘机的履带下。续兴文家的温室挡了抢险车辆的路,直接推倒做了防汛的地基……

来不及流泪、没有一丝怨言,除了劳作听不到一点点以外的声音,全部5名村“两委”成员、32位村民代表带领着村里的500余人轮番上阵。象峪河高花段沿河有26户村民的温室、大棚和耕地,在土地确权中精准测量邻河长度每户17米到18米不等,这条不到500米的堤防,到处都是无私的奉献和付出。

赵春和续丽梅两口子在村子的中心地带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因为人数够了,挤不进抢险队伍里。每到餐点,他们带着自家门市的方便食品,带着暖水瓶,给大伙送吃喝。高花村1500余人的村子,有十几家便利店、小卖部,家家如此。

汗珠滴进土里,泪水留在心里。不停息的四个昼夜,22000吨沙石把险工险段的外沿夯实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防线。大雨成了小雨,桀骜不驯的洪流不再暴躁,堤防保住了,家保住了。

“1998年的时候,高花也发生过一次汛情,那时候的流量是十五立方/秒,这次的防汛,紧急的时候每秒钟都在‘破纪录’,最高时达到了30立方/秒。”高森说,象峪河长期少水,有关部门统计日常平均流量仅为0.151立方米/秒。“这次前所未有的汛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幸运的是,危急关头,村党支部、村委会经受住了考验,高花村群众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得到了检验。”

村外三十亩面积的退水渠里,两台每小时650吨吸水功率污水泵依旧在日夜不息的工作着,高涨的水面看不到下降的痕迹,灾后重建工作体量巨大。

高花村的街头,已经到处是来往的车流、摆摊的小贩和闲谈的人们,清新的空气中、干净的街道上,已经没有了洪水的气息。

该文章所属专题:2021抢险救灾攻坚战专题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