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有讲究

时间:2022-03-15 21:57:39   作者:冯富开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药王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记得我们小时候,初春时节依然穿得很厚。奶奶说是:过了清明节才把棉袄脱。还...

春捂秋冻有讲究 图1

药王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记得我们小时候,初春时节依然穿得很厚。奶奶说是:“过了清明节才把棉袄脱”。还有说是:“春风吹破琉璃瓦,春天的风可是够厉害”。有古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足可见春风的猛烈寒凉。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因为春天的气温升降不定,需要靠增减衣物来平衡人体的温度,才不会受到杂病的困扰。“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冬季持续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时,病菌乘虚而入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极易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春捂秋冻”最重要的原则,是不“捂”不行,“捂”过了也不行,度的把握很重要!冬季一过,就早早地脱去棉衣,容易患上风寒感冒;穿太多又怕捂出汗,更怕捂出湿疹。因此,把握“春捂”的度就十分重要了。那么,科学“春捂”,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呢?

如何判断

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捂到清明前

初春气候变化大,即使气温已经较冬季暖和,人体内的阳气多数未能及时生长、发散出来。当遇到气温骤降的天气,抵抗力较弱的人就会容易患上感冒。因此,在初春时节要加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掉防寒衣物。尤其在清明节前,都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有意捂着一点,慎防“倒春寒”。进入清明后,随着春雨的降临,气温会逐渐平稳回升,此时可以视乎天气变化,适时减少衣物。

捂对地方

“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为好。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因此,“春捂”应重点做好手腕、腰部、肚脐、小腿及双脚保暖。厚裤和厚袜不可过早减去,并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此外,初春时节,人们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拥抱春天

“春捂”不仅捂身子,也要“捂”心灵。有一个好的心态,舒畅愉快的心情。怀抱大自然中春的气息,别让这生机盎然的难得美景,流失于不经意间。出去走走逛逛吧,踏青赏花拥抱春。温馨提示:不要去疫区,不要聚集,带好口罩。

朋友们,春天来了,虽然吹面不寒杨柳风,也要穿的暖和些,多晒太阳去踏青,也请慢减衣服,多加强营养,合理作息,注意锻炼,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