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背棍爱煞人

时间:2022-08-03 07:58:41   作者:王茂华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数百年来流传在全省乃至全国对徐沟背棍的高度赞语。徐沟背棍是徐沟背棍、铁棍的总称,它萌芽于金大定初年,成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从成型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如今,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非物质...

徐沟背棍爱煞人 图1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数百年来流传在全省乃至全国对徐沟背棍的高度赞语。徐沟背棍是徐沟背棍、铁棍的总称,它萌芽于金大定初年,成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从成型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如今,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沟背棍的起源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徐沟境内旱灾严重,百姓心急如焚,于是县城内七街组织代表去太谷县的白村龙王庙求神祈雨,不几日天降喜雨,百姓大悦,为感谢神灵恩赐,他们仿效古人将龙王爷神像置一高桌上,并陪一对童男女侍奉游街庆贺。以后,每有旱象即抬神祈雨,继而,有人将此种祭神形式的抬阁改制为《凤凰拉车龙打伞》的神阁,又将侍神的童男童女抗在肩上,称之“走阁”。这“抬阁”和“走阁”的祭神形式就是徐沟背棍、铁棍的起源与雏形。再后,逐步充实完善、演变发展,徐沟背铁棍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揉合在一起尽情表演,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并正式命名为徐沟背棍、铁棍。

徐沟背棍的演变

纵观徐沟背棍近五百年的发展历史,处处都体现出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创新智慧。特别是解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在“徐沟背铁棍艺术研究会”和广大艺人的的努力下,他们围绕背铁棍的制景、内容、表演等进行了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表演形式增多,背棍由平肩棍增加了立肩棍,一人棍增加了双人棍、三人棍、跑马棍。铁棍由单一的抬阁变为平棍、转心棍和灯棍。转心棍又分为大转心和小转心两种,大转心棍表演者可以前后左右转动,向四面八方的观众表演。灯棍是在铁棍上加声光电,夜间表演,增加色彩。

二是表演制彩革新,原来一根铁棍架子只能表演一个节目,现在经过研发改造,一根铁棍架子可以表演三个节目,只要更换人物、服装、制景就可以成为另一个节目,做到元宵节三日表演不重复。

三是表演内容丰富,摒弃了原来封建迷信的内容,保留了民间故事、戏剧故事等优秀节目,同时新增加了时尚的现代戏剧节目内容,比方《杨门女将》《红灯记》等,还增加了《各民族人民大团结》《丰收年》等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现代节目。

四是表演场地扩展,根据形势所求,由原来单一的街头式表演,扩展为广场式表演、舞台式表演。

徐沟背棍的特色

徐沟背棍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流动杂技”,受到了历朝历代群众的厚爱。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三。

一是提炼精华,无言戏剧。一支背铁棍就是一出戏,戏主要靠唱、念、做、打四功来反映故事内容,刻画人物性格,而背铁棍受其局限性影响,不能唱,不能说,只能靠道具、服饰、形象、表情等无言艺术手法来表现。比方戏剧《凤仪亭》只选了董卓、吕布、貂蝉三个代表人物,三个人表情各不相同。董卓(背棍者拌演)满头流大汗,步履艰难,形象狼狈;吕布居中稳坐太师椅,得意洋洋,威武至极;貂蝉独站最高处,微微而笑,悠然自得。三个人没有一句唱词,没有一句道白,却把一部戏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上下一体,空中舞蹈。徐沟背铁棍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街头表演的舞蹈,他们都不在地面跳,而是在两米、三米、五米的空中跳,观众仰头观之,而且上面的表演者和下面的抬者、背者上下一体,节奏一致,配合默契,同姿共舞。它既涵盖舞蹈语汇,又有舞步艺术,且在空中表演,称其为“空中舞蹈”恰如其分。

三是制彩玄妙,流动杂技。徐沟背铁棍的另一个特色是打制棍式与设制彩装的玄妙,他们根据戏剧故事别具匠心,采取了奇特玄妙的杂技艺术造型来烘托背铁棍的内涵,突出戏剧故事的主题。一个人挎在一把撑开的雨伞边边上,一个人吊在一根细细的树枝上,一个人踩在一条嫩嫩的莲藕上,一个人站在一张绷得紧紧的弓弦上,他们尽管飘在空中,但还要甩臂起舞,多么惊险啊!特别是跑马棍,表演者骑在马背上,随意表演左右偏跨、镫里藏身、马背倒立、金鸡独立等惊险动作,而且还是在跑来跑去的人肩上表演,其真不愧是流动着的杂技。

徐沟背棍的声誉

徐沟背铁棍,从古至今一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节目,而且名声显赫。

清咸丰年间,徐沟东南坊人张联辉在河南项城县经商。为招揽商事,张联辉把徐沟的背棍、铁棍搬到河南表演,每到一地,均受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清同治十四年(1875),山东人王勋样任徐沟知县时,正月十五元宵节他自己掏钱闹背棍,下令各街坊大闹红火三天,并要求在棍式的制作上不惜代价,各显其能。于是各街坊的能工巧匠争相献计,把各自的背棍、铁棍装点得花团锦簇,争奇斗艳,轰动了十里八乡。表演那天,徐沟城内人山人海,“陆地”上已容不下更多观众,车马多停于碱坡(湖池)冰面,结果冰不负重被压塌,演出了一场抢救落水难民的“悲喜剧”,这更使徐沟背棍名声大振。相传,慈禧太后西逃时,原定轿夫每县换班,但由于徐沟轿夫背背棍、抬铁棍练就了抬轿平稳技术,慈禧太后下令一直抬到西安,还给予了奖赏。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徐沟背铁棍这一艺术奇葩更加绚丽多彩,名声四海。1989、1991、1993年连续三届参加山西省“两会一节”表演,分别获得银奖、金奖;1991、1995年两次应邀赴深圳参加了“锦绣中华民俗文化大游行”活动,受到了李鹏总理的接见,并合影留念;2010年徐沟背铁棍应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表演,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1988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龙年元宵晚会”表演;1994年,美国、英国、法国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将徐沟背铁棍摄入《外国人看中国》专题片,播映全球。1996年徐沟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4年徐沟背铁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沟背棍还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艺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清徐背铁棍》等书。

真是“空中舞蹈舞空中,戏剧无言戏剧神。流动杂技呈绝技,徐沟背棍爱煞人。”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