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或不见 你就在我心里
——记我的人生导师石盛奎指导员
诗人扎西拉姆多多在一首《你见或者不见我》诗中写道:“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仅是喜欢,也是我此刻的心境,为此略改几字,特作这篇文章的题目。
我1977年7月参加工作,2018年9月退休到现在,40多年来一直摸爬滚打在新闻这个圈子里,也由一个懵懂无知的青苹果成长为《清徐报》社的总编辑。而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被我视为人生导师的石盛奎指导员。
事情还得从我参军说起——1978年12月15日,收到了县人武部的入伍通知书,由一个插队知青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士。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分配到了在河北秦皇岛施工的一连,主要任务是开山砸石子。
自己从小到大在家并没吃过什么大苦,一下到连队又苦又累,伙食还不好,连队生活十分艰苦。说实话,当时面对这种环境和条件,一方面是自己年轻气盛,且常怀有一些犹如天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般的豪迈之情,梦想着要雄心勃勃干出一番事业;另一方面则是心里还有个小九九,要想方设法改变自身状况,少吃点苦,所以,在连队里我处处上进,积极表现,不久就被选中为连里的业余报道员(据说我们团建制以来一直有个好传统,就是非常重视新闻报道宣传,不仅团里设有专业报道组,而且营里有专职报道员,连里还有三四名业余报道员)。这样我不仅每个星期有两个上午或者下午不用上工地,留在营房写报道,而且脸上还光彩。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自己虽说是高中毕业的,但在那个年代并没学下多少文化知识,根本不知道消息、通讯、言论什么的,只不过是自小多看了些书本外的闲书,作文相对写得好一点罢了。因而,进了报道组后,虽然我信心百倍,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废寝忘食地写作和学习,施工完回到营区后,战士们打球聊天,而我不是写作就是学习,甚至吹了熄灯哨后,我爬进房顶的隔层里或在连部的走道看书写作,想来个一鸣惊人,但是,给《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报刊投了一篇又一篇,结果却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无一篇见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段时间心中无比沮丧,自信心都快没有了。
就在这个时候,石盛奎同志到一连任指导员,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未来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他第一次召集连部文书和我们报道组成员研究安排新闻报道工作,见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积极性。他问明原因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我们团八连有个1970年入伍的战士叫李登锁,也是连队的业余报道员。1972年5月29日,团化工厂发生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他在抢险灭火的过程中因为肺部吸入过量的氧化氮和氧化硫,十天后抢救无效不幸牺牲了。李登锁生前写了无数篇的稿件没有一篇发表,抢完险当天晚上他忍着伤痛,坚持写下一篇战友救火的报道,而这篇报道在他牺牲第二天见报了。为此团报道组经过采访,写出了长篇人物通讯《一篇生前没有看到的报道》,整版刊发在《战友报》和《唐山劳动报》上。随后石盛奎指导员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他的话再次让我树立了信心,有了奋斗目标,看到了人生希望。
多少年过去了,李登锁这个人的名字早忘记了(现在只所以能说出他的名字还是在刚出版的团史上查到的),但石盛奎指导员讲的这个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以后的一段时间,石盛奎指导员给我和其他报道员恶补新闻写作知识,为我们提供新闻素材,帮我们找新闻角度,从采访对象到新闻选题,从标题的拟定到稿件的修改,他“一条龙”服务到底。我好多稿件说是让他修改,到头来改的面目全非,几乎是让他重写了一遍。很快我们的新闻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像无头苍蝇般的乱碰瞎闯。不久我为秦斌副连长整理的《己正方能正人》和刘金清为张永宽连长整理的《要实事求是做工作》两篇稿件经他修改后,在《人民海军报》同一天同一个版面刊出,一时在部队引起了很大反响,而这也是我担任报道员后零的突破,因而兴奋的几天都平静不下来,从此以后军报上也不时有了我的一些小“豆腐块”。
1981年初,石盛奎指导员调到海军后勤部工作,大概是下半年吧,海军后勤部在天津塘沽举办第三期新闻学习班,每个团一个名额,在他的周旋协调下,我有幸成为30多名学员中的一个。在学习班里系统地学习了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方法,我觉得自己这时才算是真正垮入了新闻的门坎。
1981年12月份学习班结束后回到连队不久,团政治处便抽我在团部和机械连开办了两期报道学习班。期间,连部给我打电话说,《解放军报》社和《人民海军报》社通知连里,我写的一篇报道同时被采用了,连队决定给我记嘉奖一次。圆满完成报道学习班培训任务后,营部直接将我调到营里担任专职报道员。
1982年底,我退伍回到清徐县。县民政局复退军人安置办公室看了我的档案材料抽我去帮忙,三个月后便将我安置到县民政局工作。1984年8月,县委办公室又把我调入县委通讯组。在随后几十年的工作生涯里,我从清徐县委通讯组到清徐县新闻中心再到清徐报社,一路走来,一切的一切都是石盛奎指导员给我带来的红利。
我常想,如果在我的青春年华里没有四年的一连部队生活,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遇见石盛奎指导员,我的人生轨迹及职业生涯也许会是另一种结果。
所以,见或不见,你就在我心里——石盛奎指导员!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