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腊月廿一午夜的天空,夜是寂寞的,寂寞的让人感到空虚疲倦,而县城晚间的街头,却布置的是灯火灿烂辉煌。我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着的车,从县城渐渐地驶出了城外,望着窗外,月色朦胧,车内三人沉默不语,一言不发,只觉得全力前进的汽车,此时却像一只蜗牛,施施而行。平时眨眼就到的路程,此刻却是无比的漫长。
中午的时候,舅舅就给妈妈打来了电话,说外婆情况不是太好,叫儿女们赶紧都过去。再次见到外婆时,只觉得外婆本来发福的身体却已是形如枯槁,找来的医生朋友帮外婆检查了一番,也说情况很不乐观。
都说“落叶归根,丰城剑回”。大家就忙活着将外婆送回老家。一路上我开着车,能清晰的听见外婆在车里呼呼睡觉的声音。下午4点30分灰蒙蒙的天空,好似故事天然的背景,更昭示着前方难有拨云见日的晴朗和一帆风顺的希望。我怎么都不敢相信外婆已是忧思成疾,灯枯油尽。
老家并不冷,这几天天气不错,舅舅也先回一步在老家打开了供暖的阀门。我们把外婆放在床上,一家人就那么围着、看着,觉得外婆的手有点冷,我们就帮她搓了搓,看着已经发灰的手指慢慢恢复了一些血色,也有了一些温度,大家觉得情况已经稳定下来了,于是先由大姨和舅舅留下照看老人,其他人才陆续的离开,各自先都回家等待消息。
半夜里手机却突然响了,放下电话后的我觉得一切是那么的虚幻,深深的怀疑刚才的电话是一个噩梦,又看了下通话记录确定是刚刚接了的电话,这时我才赶紧叫醒爸妈起床,一同驱车奔驰在前往回老家的路上。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淡淡的月光神秘而又美丽,但寂寞继续着寂寞,哀伤守候着哀伤,感觉夜路很长。
外婆离开了,真的离开了,那个操劳了一辈子的外婆,真的是离开我们了。
外婆一辈子什么也不争不抢,不善言辞,也不苟言笑,她不懂逗小孩开心,也不会夸子女懂事,但是一言一行中总是透露着无尽的善良和慈爱的伟大。我小的时候曾记的,婚丧嫁娶的队伍吹吹打打的总会从老家的门口路过,外婆经常带我去看看热闹,我年龄小什么也不懂,看到孩子们都抢花圈上的花,我也缠着外婆帮我抢,外婆问我要哪个?我就指着花圈中间最大的那朵说我要这个,那个花太高了,外婆个子也不是很高,我都不敢抱希望能拿到手,而外婆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挤开人群,“腾腾”的跳了两下就把那个花给摘了下来,当时我也高兴的跳了起来,觉得外婆真行!
外婆辛苦了大半辈子,确实劳苦功高,而外公每天要去县城上班,家里什么擦泥捣炭,针线活和做饭等等大小活计几乎就是外婆一人独揽。每个周末,儿女们都会回来看望老人,那个时候外婆才会多少清闲一些。儿女们都很孝顺,知道外婆辛苦,都抢着干活,总想让辛苦一生的外婆能够歇歇脚、喘口气,而外婆却总是不情不愿地被儿女们硬是拉到沙发上才能稍做休息,即便是短暂的休息也会拿出一些针线活来做做。外婆年轻时除了干活没有什么爱好,年纪大了,腿脚也不灵活了,就坐在家里看人们打扑克、“抹纸牌”,渐渐地她也学会了“抹纸牌”,她与邻居的老人,三人两人都能玩,每人发十粒玉米,过来过去能玩一下午。所以这也是她晚年时的唯一爱好。每天下午没事了,家里人就催着外婆去娱乐一下,开开心、解解闷。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已是耄耋老人的外婆却经常是默默的坐在那里有些发呆,似乎对大家漠不关心似的,外婆不爱说话,但她喜欢听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她不怎么插嘴,只有大家问她的时候才说几句。但过一会儿她还要追问,你们刚才说的是谁家的事,是说怎样的事,回答她的问题时,声音也需稍大些。
外婆没有文化,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说起话来直来直去,从来不会绕弯子,教育子女也常有方法简单粗暴的时候。不过我心里非常明白,外婆与外公其实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他们在我们晚辈们身上操过的心,我们怎么能忘记;他们对我们晚辈们付出的爱,我们又怎么会不懂得,只是我们对老人家孝敬做的还很不够,进而让我感到惭愧和自责。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生老病死乃一切生物的客观规律,谁也逆转不了。本来就是道法自然,何必过多伤感。但当我失去了一位至亲,又如何能无动于衷。我不想难过,也不愿难过,谁都知道难过的时候,心里不是个滋味,但我还是无法做到拒绝。有时候我也在想,所谓痛苦,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劝人者都说,万事随缘,不必太过执着。
漫长的路,寂寞的夜。月色朦胧,晨星闪耀,天幕黯淡云飘,大地期待拂晓。我更坚信,夜再长也会有黎明,路再远也会有终点。外婆,您真的未曾离去!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