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晋大夫里克考论

时间:2022-12-19 20:51:46   作者:王增斌郭会生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宋人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五)综评春秋时代晋国人才之盛,有五士、三才、二国士、八卿等称,其二国士即指里克与荀息(王引《国语·晋语》:丕郑曰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里克(?—前650),春秋晋献公大臣。生年不详,籍里不明。...

宋人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五)综评春秋时代晋国人才之盛,有“五士”、“三才”、“二国士”、“八卿”等称,其“二国士”即指里克与荀息(王引《国语·晋语》:“丕郑曰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里克(?—前650),春秋晋献公大臣。生年不详,籍里不明。

晋国自唐叔虞封唐,其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改名为晋,历传武、成、厉、靖、釐、献、穆、文八个“侯”君。自晋文侯姬仇封其弟姬成师于曲沃,酿就67年的晋国内乱。成师的继任者以曲沃为根据地,屡对翼都晋君发动攻击。第三代曲沃武公姬称,终灭尽翼都晋君势力,以小宗取代翼之大宗,并得周天子承认,史称“曲沃代翼”。

晋献公是曲沃武公之子,他乘曲沃代晋的威势,“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奠定了晋国作为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地位。晋献公东攻西伐南北征讨的历次战争,里克与荀息都是重要的参与者或直接指挥者。公元前658年晋国“假途灭虢”首战,就是里克与荀息率晋军攻占虢都下阳。公元前655年10月,里克再次率军南渡黄河攻抜虢都上阳,终灭亡虢国。晋军凯旋途经虞国时,又是里克乘虞国不备,突发进攻灭亡虞国,晋国领土扩张到黄河以南。再三年后的公元前652年,里克又率军在采桑大败狄军。巩固了晋国的西南边疆。

晋献公家乱与里克作为

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初娶于贾氏女子,因无子,搞上了自己的小妈齐姜(烝于齐姜),生下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献公后来讨伐骊戎国,得美女骊姬姐妹,“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骊姬得献公宠爱,面对晋献公的三个成年儿子,为使其子奚齐成为晋献公的继承人,使出阴谋手段。她先用阴谋手段将三子从献公身边调出,“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不知其计的晋献公:“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羣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左传·闵公二年》)。

晋献公十七年,献公又“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出面谏阻,他认为,按照国之常规,太子不可外出:“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君其舍之!”献公则以“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拒绝。太子于时担忧自己被废,里克则为太子出免难之策:“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同上《左传·闵公二年》)。

后太子终因骊姬之谗自杀。在太子自杀之前,《国语·晋语二》记载骊姬曾派优施游说里克,希望里克在这场争夺继嗣的斗争中保持中立:“(骊姬)使优施饮里克酒。中饮,优施起舞,谓里克妻曰:‘主孟啖我,我教兹暇豫事君。’乃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里克笑曰:‘何谓苑?何谓枯?’优施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谤,可不谓枯乎?枯且有伤。’”里克深知献公废太子之意已决,难凭一己之身挽救太子命运,为保全身家性命,决定选择中立:“里克辟奠,不飧而寝。夜半,召优施,曰:‘曩而言戏乎?抑有所闻之乎?’曰:‘然。君既许骊姬杀太子而立奚齐,谋既成矣。’里克曰:‘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复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优施曰:‘免。’”

晋献公卒(晋献公二十六年),荀息助骊姬子奚齐立,里克杀奚齐于丧次。荀息再助卓子立,里克又杀卓子,荀息于是自杀。此时的里克终于等到了机会,于是准备迎重耳为君,但意想不到的是,重耳拒绝返国为君。里克不得已乃从梁地把夷吾接回。夷吾继位,史称晋惠公,恐里克再次造难,赐里克死。《左传·僖公十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杀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

由清徐境内众多里克遗迹推想其人籍贯

里克籍贯或为古梗阳今太原市清徐。

理由一:现存历史文献,涉及里克历史遗迹,全国范围之内,古梗阳今清徐最丰富。如: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十九《山西布政司.太原府.祠庙》:“里克祠:在清源县北,祀晋大夫里克。”《大清一统志》卷九十七《太原府》二:“里克祠:在徐沟县西北四十里仁山之巅,金大定十年建。”《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四《祠庙【一】太原府·清源县》:“里克祠在仁山巅,金大定十年建,县令储方庆有诗。”

按“仁山”,在今清徐县清源镇上固驿村后,山顶有里克祠,惜后被毁坏。仁山的半山腰建有仁山寺,寺现存,但已残毁不堪。庙存有石碑两通,碑文有录(见清徐县政协所出《清徐碑碣选录》145页)。

另有未载入《四库全书》之里克祠庙,如清徐县长头村有里王庙,正殿匾额《沛然甘霖》,是把里克作为梗阳邑雨神侍奉。里克与本地的关系,似乎不言而喻。

理由二:里克籍贯,或从狐突籍贯推而知之。因为,凡纪载里克祠庙者,必有狐突祠庙。

同上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十九《山西布政司·太原府·祠庙》:“忠惠祠:在狐突山,祀晋大夫狐突,宋景祐中赐额。里克祠:在清源县北,祀晋大夫里克。羊舌祠:在寿阳县治东,祀晋大夫羊舌氏。”同上《大清一统志》卷九十七《太原府》二:“狐突祠:在交城县北狐突山上。宋景祐中赐额忠惠祠。按阳曲、太谷、徐沟、文水四县俱有祠庙。又徐沟县有狐偃庙,在县南内道村。里克祠:在徐沟县西北四十里仁山之巅,金大定十年建。”同上《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四《祠庙【一】太原府·清源县》:“狐大夫祠在西南五里马鞍山下,元至正二十六年建。里克祠在仁山巅,金大定十年建,县令储方庆有诗。”

狐突籍贯虽未能具体确指,但不出今交城、清徐两地。清徐狐突庙,已于2012列为国保单位(狐突庙亦偶见于太谷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山西太谷县西南十五里白城村,有糊涂神祠……亦不知何以得此号。后检《通志》,乃知为狐突祠,元中统三年敕建,本名利应狐突庙。狐、糊同音,北人读入声皆似平声,故突转为涂也”)。

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九(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此段话后杜预注曰:“大戎,唐叔子孫别在戎狄者。”认为“大戎”这个宗族,是唐叔虞初封太原时,与当地少数族混生的后代。后晋国因避戎狄南迁(晋避戎狄南迁,史有明载,兹不赘),这部分子孙——包括狐突及其子女狐姬、狐毛、狐偃等,遂流落已成戎狄之地的太原一带,但仍沿用周、晋之国姓“姬”姓。“小戎子生夷吾”后注:“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从两个注,知重耳与夷吾之母非姐妹,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太子申生,其母齊桓公女也,曰齊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为秦穆公夫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有两处记载错误:除上指重耳、夷吾之母非姐妹外,另一处为,太子申生之母为齐武公之女,而非齐桓公之女(见西晋杜预注)。

《国语·晋语四》记重耳“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成而隽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衅……”明确指出“狐氏出自唐叔”,所谓“伯行”,即指狐突。由此亦证明,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否定唐叔虞初封地在太原的荒谬性。

理由三:从里克两弑幼君动机考察,里克为公子重耳铁杆粉丝无疑。

据《国语》,里克是太子申生之傅,但在太子废立问题上,被优施说服保持中立。为什么保持中立?除去考虑身家性命外,他更有自己的大谋略。这就是,一切为重耳继位做准备。后来事件的发展亦完全证明这点。他之所以成为重耳的铁杆粉丝,颇值得玩味……除重耳本身品格才能受国人尊敬拥护外,似或有史未记载的同乡或竟有亲近的戚属关系亦未可知。但遗憾的是,谨慎且顾忌自己道德声名的重耳拒绝了里克的好意,未能返国继位,终至里克无奈迎夷吾入晋继位,导致悲剧的发生。当然,以重耳的聪明,他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如果他返国继位,如何对待曾两次弑君的里克?处置里克,背上负恩的黑锅;如不处置,自己身负道德的谴责、也难解除国人的疑虑,显得为君不正大光明。所以深谋远虑的重耳,只能再次等待机会的降临。

里克身后事与“相里氏”

(一)里克墓地在曲沃

宋乐史等《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七《河东道》八《绛州·曲沃县》:“晋里克墓在县界五里。骊姬冢在县界,晋献公夫人,谗公杀太子申生者。”

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二《陵墓》一《平阳府·曲沃县》:“周齐姜墓在县西北关外,高二丈周三十六步按《左传》,齐姜本非晋献公妃。他书或云献公元妃骊姬,使申生祭于曲沃卽此。申生墓在县西门内祠后,晋惠公改葬共太子卽此。荀息墓在荀王村,后裔至今存。里克墓在县南五里南吉村。”

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四《河东路·绛州·绛郡》也记载:“齐姜墓荀息墓里克冢杜康冢公孙杵臼墓晋王公墓羲和墓。”

(二)逃难的里克家族

《山西通志》卷六十《古迹》四《解州·安邑县》:“相城,咎繇之后,为理氏。商末理徵孙仲师遭难,去王姓里。至晋里克被戮,克妻司城氏携其少子季友居安邑相城,因为相里氏。今相镇犹相里,亦曰相城。”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相里:“咎繇之后,为理氏。殷末理微【案里氏之先有理徵,此作微】孙仲师遭难,去王姓里。至晋大夫里克惠公所杀,克妻司成氏携少子季连逃居相城,因为相里氏。季连元孙相里勤见庄子。韩子云:相里子古贤也,著书七篇。”

(三)汉代里克后裔之“相里”氏再迁西河(今汾阳)

同上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汉有河隄谒者相里斥、侍书御史相里武。济隂太守相里祉,始居河西。前赵録将军相里览,梁有相里系,孙元本,仕索虏东平王侍郎,大通二年归化。西河隰城,相里祉始居焉,今汾州相里城是也……”

按上之相里斥、相里虎,明凌迪初《万姓统谱》卷一百三十,作“相里平”、“相里武”,与相里祉一起,均归为汉代人。以上三人,除几部姓氏专著提到外,史迹无考。

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相里氏:咎繇之後,为理氏。商末理徵孫仲师遭难,去王为里。至晋大夫里克,为惠公所戮。克妻司城氏,携少子季连逃居相城,因为相里氏。季连元孫勤见庄子。韩子云:相里子古贤人也,著书七篇。汉有河堤謁者相里平,又持书御史相里虎。济阴太守相里祉,始居西河。前趙録偏将军相里覽、梁有相里係,孫本曾仕为东平王侍郎,大通二年归化。”

(四)唐末五代相里金有名于时

清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五曾录记后晋天福五年十月李象撰、成知训正书《晋建雄节度使相里金碑》:“今在汾阳县小相里之北太师墓上。《五代史·相里金传》畧同,惟传云字奉金,而此云字国宝。传云赠太师,而此云赠太子太师。又封西河郡开国侯,而史遗之,皆当以此碑为正也。碑云:‘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庭坚,庭坚仕尧为大理官。至殷末,有理征为殷伯,其孙仲明逃纣之祸,故去玉而称里氏。至周时晋有大夫里克,其妻同成氏,携小子季连,避地居于相城,时人遂呼为相里氏。相里武为汉御史,相里览为前赵将军。’而《庄子》书言相里勤之弟子,《韩非子》言有相里氏之墨,作碑者不能引也。今汾阳有大相、小相二村,相里氏之后尚有数十家。因考北齐寺碑题名多相里氏【史言武士彠娶相里氏。士彠,并州文水人,去此不远】至今千有余年,而裔孙犹居于此,不独晋俗淳朴,而山谷之险犹足以自保,故能累代不迁。若山东、河南,则兵火之余,人民亡散,欲求元时遗族,已寥寥不可见矣。”

相里金,宋欧阳修等修《新五代史》有传,见于卷四十七《杂传》第三十五:“相里金字奉金,并州人也。为人勇悍而能折节下士。事晋王为五院军队长。梁晋战栢乡胡柳,皆有功,迁黄甲指挥使。同光中拜忻州刺史。是时诸州皆用武人,多以部曲主场,务渔蠧公私,以利自入。金独禁部曲不与事,厚其给养,使掌家事而已。迁陇州防御使。废帝起兵凤翔,驰檄四邻。四邻未有应者,独金首遣判官薛文,遇见废帝,往来计事。废帝即位德之,拜保义军节度使。晋高祖起太原,废帝以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高祖入,立徙镇建雄,罢为上将军。天福五年卒,赠太师。”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