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李青的过街戏台

时间:2023-01-11 08:31:36   作者:珏山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集义乡南4公里处,曾经有个古韵悠悠的老村——李青。村名的来历,见于明《徐沟县志》:李青村,旧传阳处父(周朝晋国大臣)屡游其地,无所称名,见桃李茂盛,因呼为李青。后由于金河水涨发,将村冲击,由一个村分为温李青、代李青和杨李青三个村。那次洪水,还冲毁了当...

温李青的过街戏台 图1

 

    集义乡南4公里处,曾经有个古韵悠悠的老村——李青。村名的来历,见于明《徐沟县志》:“李青村,旧传阳处父(周朝晋国大臣)屡游其地,无所称名,见桃李茂盛,因呼为李青。”后由于金河水涨发,将村冲击,由一个村分为温李青、代李青和杨李青三个村。那次洪水,还冲毁了当地有名的大历寺。如今,金河早已干涸不见踪影,大历寺也了无痕迹,但大历寺的那口万斤铁钟,现悬挂于晋祠舍利生生塔院门东北方的钟亭内。这天我们赴温李青村,是专程观看赏析村中的过街戏台的。

温李青村落规整,村中的民居在不断的修葺重建中式样杂陈,但村中仍遗留着不少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而且村落古老面貌的大致轮廓还在。

温李青村南北向中轴线,是一条老街,也是村里的主街道。尽管老街两侧的民居已不再是原貌,但是街道本身却保持了原状。就在这条街的南北两端尽头,各建有一座寺庙,北面是玉皇庙,南面是三大士庙。而老街的中间,是一座式样美观、古意盎然的过街戏台。

过街戏台也称穿心戏台,属于村落戏台。这种戏台不像寺庙的祭祀戏台那样,有固定的规制及固定的朝向,它就建于村内的主街道上,其特点是砌高台基,台基中间设置通道,将台面一分为二,平时台板拆除,行人、车辆在通道上穿行,演戏时,将台板复铺于台基之上,变为戏台。

这座戏台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台供两庙,双面皆戏台。但从形制上看,戏台主对玉皇庙,三大士庙处于从属地位。

过街戏台的砖砌基座东西宽约6m,南北长约8m,现高只有一米多,是后来村庄的地势被逐渐抬高所致,原来的基座高度约为两米。

该戏台始建年代不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其建筑为清代后期风格。其南向内施垂莲柱,卷棚硬山顶,勾连搭北向顶。南向无斗拱,北向斗拱五朵。这座戏台相比于其他同类型建筑,有两个独特之处:

北向斗拱单挑,华拱形制奇特:下半部分拱臂上安置一个矩形小斗,小斗上装翼型拱。华拱的上半部分刻作龙首假昂,雕工精细。此其一。另一独特之处在北向卷棚顶山面两侧,各加建了一段单坡顶出檐。其用意不仅是遮护下面的左右台面,无形中却成就了一种奇异的形制,而且还有一定的扩音效果。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过街戏台是生活历史的留声机,述说、见证着古人的创意。大戏上演,马扎、长条凳一搬,即可举家观看。数声檀板,一出梨园,出将入相唱史诗,司商刻羽奏春秋,戛金敲玉颂家国,它上演过一出出喜乐悲欢的大戏,也唱过一曲曲乡里乡亲酸甜苦辣的田园牧歌。

温李青村的历史经行处,留下了这座值得珍爱的过街戏台。

 


上一篇:尧庙祭祖
下一篇:韭菜鸡蛋水饺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