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庙之小布达拉宫

时间:2023-02-01 08:43:46   作者:韩玉林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的东面与北面,坐落着12座不同风格的庙宇。这些庙宇依山傍水,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是我国最大的古寺庙建筑群之一。在清代,这12座寺庙中有8座朝廷派驻喇嘛,由理藩院发放饷银,进行管理;又因地处塞外,被称为外八庙。故外八庙就成了承德皇家寺庙...

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的东面与北面,坐落着12座不同风格的庙宇。这些庙宇依山傍水,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是我国最大的古寺庙建筑群之一。在清代,这12座寺庙中有8座朝廷派驻喇嘛,由“理藩院”发放饷银,进行管理;又因地处塞外,被称为外八庙。故外八庙就成了承德皇家寺庙的代名词。这12座寺庙,每一座都是一件古代建筑的宝贵艺术品;每一座都是一座珍贵的宗教文化的宝库;每一座都讲述着一个清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历史故事……

在康熙、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安塞固疆,民族统一,顺应藏、蒙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习俗。在兴建避暑山庄的同时,不惜花巨资,兴建了这些寺庙。寺庙融合了汉、藏、蒙、满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寺庙建筑与园林巧妙结合,布局如云排星列,象征着边疆少数民族和清政府的关系。采用了“重在神似,仿中有创”的建造原则:普陀宗乘之庙仿拉萨布达拉宫;普宁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安远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罗汉堂仿浙江宁海安国寺;殊像寺仿五台山殊像寺……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庙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艺之高超,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音译,因此庙是仿照拉萨布达拉宫为达赖活佛前来觐见而建成的,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它是中国古代藏式佛教寺院建筑,也是我们外八庙之旅的第一站。该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须弥福寿之庙的西侧,占地330亩,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者。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之际,为了团结各族人民,敬重各民族信仰而建的。庙由大小60多处建筑组成,可分为3部分:前部有五孔桥、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有琉璃牌坊、罡子殿、白台、僧房;后部是大红台、御座楼、千佛阁等。主体建筑位于山巅,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

由于本人曾在2017年6月到西藏旅游,参观过布拉达宫,故对普陀宗乘之庙很好奇。刚到景点停车场,我就迫不及待的下车,想进去看个究竟。在导游吴女士的带领下,走过五孔石桥,看到一条清流从庙前淌过。进入藏式山门,正中拱门上嵌着乾隆皇帝御笔“普陀宗乘之庙”石匾额,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书写。山门前置石狮一对。山门内的碑亭,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亭内立石碑3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御笔。

土尔扈特部是蒙古部族中古老的成员之一,因为与新疆准噶尔部不和,于是迁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不过沙俄只把他们当成奴役看待。为了摆脱沙俄的压迫,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从伏尔加河下游历经8个月的迁徙抵达新疆伊犁,行程10000多里。途中饥寒交迫,疾病流行,还面临着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人口从一开始的17万,到回归祖国后只幸存下来7万多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渥巴锡一行从伊犁启程前往承德觐见乾隆。乾隆多次召见了渥巴锡,还举行了盛大的典礼,给予了十分优厚的待遇。当时正好小布达拉宫落成,还请渥巴锡等观礼,并亲自撰写了碑文,刻成石碑放在小布达拉宫内,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两座石碑了。

碑亭以北为五塔门,三拱门白台形制,实壁盲窗,上砌女儿墙。白台上立五塔,从东往西分别为黑、白、黄、绿、红5色,每色代表一个体教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五塔门前有高2.5米石象一对,是外八庙中最大的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可惜文革中,红卫兵砸掉了象耳朵。五塔门以北的琉璃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最高规格形制,正面石额匾镌刻乾隆御题“普门应现”,后面额匾“莲界庄严”,意为观音道场。

琉璃牌坊北面为罡子殿,四面砌藏式雕房高墙,墙面设三层盲窗。东、南为一层僧房,西砌蹬道,北面僧房顶起庑殿,单檐绿琉璃瓦顶,面宽五楹,进深两间,内供吉祥天母、四面护法神、大梵天。罡子殿东为东殿,亦称东罡子殿,此殿原为僧房。罡子殿西北一套院为西殿,亦称西罡子殿,是经堂。内供吉祥天母,为镏金铜质造像,高116公分,身骑骡子,前后有两个兽头人身的小型造像,底盘为大海。全组造像用红铜1196斤,黄金57两,用工6425个。据佛经记载,吉祥天母是达赖喇嘛的护法神,每年除夕之日,她亲自下界巡视天下各方,驱除妖魔,保佑众生平安。

走过罡子殿,地形渐高,随着山势分布着40余座白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层高一至四层,二、三层者居多。白台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砖混结构,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有的两座白台组合成一处院落作僧房;有的台上建汉式殿堂,作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置舍利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只起增景及点缀作用。喇嘛住所的窗户均为“样窗”,外面看是窗,其实只在墙上做出一个窗框,根本不透光。据说这样做:一是为了防风沙,二是为了僧侣修行时不分心。

大红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红台下面的大白台宽150米,高达18米,底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台壁上饰三层红色梯形盲窗。我们沿着东西两侧的石阶,爬上白台顶部,即登上104级台阶,到了大红台的基座上。矗立在白台上的大红台高达25米,宽59米,巍峨高大,气势雄伟,使人感到佛法如天,心生敬畏。几组建筑连成整体,更显体量庞大。白台顶上,大红台前是一个宽阔的平台,平台上并排立耸立着4根高大的玛尼杆,上面挂满了五彩的经幡,“呼啦啦”地在风中飘扬,寄托了人们虔诚的祈祷。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6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

 

承德外八庙之小布达拉宫 图1

大红台是座很高的方形围城,雄伟高大。共七层,一至四层实墙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开真窗、盲窗。红台内四周是三层回廊式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四角有4座殿亭。西北角的重檐六角亭是“慈航普渡殿”,东北角的重檐八角亭为“权衡三界殿”。群楼空井中心建“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位于大红台中心,方7间,重檐攒尖顶,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宝顶呈法铃状。光殿顶就用头等金叶14000余两。大殿中央供释迦牟尼,两侧供达赖和宗喀巴像,均为紫铜雕塑,质地精良,工艺精细,身段匀称,神态生动。该殿是全庙举行盛大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的场所。印象深刻的还有群楼中的两座八角紫檀木塔,高达19米,共9层,塔上密密麻麻地雕刻着无量寿佛2160尊,令人啧啧称奇!

大红台顶上是全庙最高的观景台,站在上面观看,普陀宗乘之庙高大的围墙,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环寺一周。庙宇建筑错落有致,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极为壮丽。院内绿草如茵,古木参天,环境清幽,经幡飘扬,处处弥漫着的藏传佛教的气息。突然间,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仿佛又来到了拉萨的布达拉宫!


上一篇:桃花梦
下一篇:葡萄之乡清徐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