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转眼我已步入古稀之年。回想起小学的王老师,至今令我十分感动。那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就读于集义中心学校,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我最敬爱的班主任——王茂华老师。那时,王老师二十来岁,中等身材、方脸、大眼睛,长着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容,容光中投射出对学生的无限关怀和热爱。他虽然年轻,但沉稳老练,既有书生的儒雅风度,又有军人的刚毅气质,是我们学生最崇拜的老师之一。
记得那时,我们天真烂漫,处于懵懂少年。是王老师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锁着的心灵,给我们谈学习、道人生、明是非、讲道理,激发我们的上进心。王老师和颜悦色,似慈祥的父亲,温和的兄长,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励着学生们奋发读书的劲头。他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和耐心的说服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觉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王老师对我们爱得越深,我们对他的情也愈厚,我们十九班的学生就是这样在王老师爱心的感召、精心的培育下茁壮地成长的。
记得那时,王老师教我们语文课,常常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上总是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动人的语调,声情并茂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深受感染,动情而陶醉。如此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知识,同时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王老师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至今,回味起他的课来,真是美好的心灵享受。
王老师不但课讲得好,而且批改作业也很认真。以作文为例,他仔细阅看,一丝不苟,对于文中动人的语句总是在句子下边画上圈圈,以示鼓励;他从不放过文中的错字和别字,甚至对不正确的标点符号也都要给以纠正,同时他特别注重修改病句,并要指出错在什么地方;最后的评语,更是深思熟虑,既有饱含鼓励的笔触,更有恳切的教诲和点拨;对写得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并贴到学习园地,提倡大家学习。
王老师的呕心沥血,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高小毕业时,我们班同学有的考入徐沟重点中学、有的考入太原三中、还有的考入山大附中,即使回到农村的同学也当上了村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那年,王老师被评为清徐县优秀教师。
高小毕业后,同学们各奔前程。我徐中毕业后考入太原师专,师专毕业后分配到太原市广播电视学校。期间我和王老师一直保持联系,逢年过节上门看望,更多的是通过电话、手机保持联系。在王老师勤奋工作,求实求上的精神鼓舞下,我的工作逐步得到群众的赞扬和领导的认可,也由教师逐步提升为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直至党总支书记。我每提升一步或获取一项奖励,王老师都要表扬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
王老师带我们班成绩突出,带其他班同样成绩也很突出。1964年调入我的家乡小王学校,担任七一届初中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30名学生就有4人光荣参军,9人考入徐沟重点中学,3人考入乡中,高中录取超过了邻村某重点学校两个班的人数。那个班的学生有的当干部,有的当教师,有的参军入伍,有的工人农民,虽然工作各异,但师生友谊却是日久天长,情意渐浓。他们于2000年、2010年、2017年搞了三次聚会,在王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在第三次聚会后开通了“同学少年”微信群,互相联系,人人动笔,共同努力,编辑出版了一本名曰《韶光长青》的别开生面的纪念册。全书16开本276页,40多万字,900多幅照片,全书分深情相聚、感恩老师、同学情深、母校记忆、恢念故乡五部分。全班同学人人都是资料图片的收藏家,个个都是回忆文章的书写者。《韶光长青》的出版达到了“常怀同学之谊,常念老师之恩,常记母校之情,常思故乡之根”的初衷。《韶光长青》已被清徐县档案馆收藏,被清徐县图书馆存档,王老师写的“一本别开生面的纪念册”《清徐报》《清徐老年》等报刊均已发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扬。
王老师在学校是我们的老师,参加工作后依然是我们的老师。他的工作群众人人称赞,领导个个夸奖。任宣传科长时被评为县优秀工作者;任宣传部副部长时被评为省市模范宣传员;任工商局党总支书记时,被评为县先进党组织,树为全县十杆旗之一;任文化局长时表现更为突出。针对全系统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坚定信心打翻身仗,提出了“团结争气上台阶,拼搏奋进创一流”的口号,团结全系统同志捋起袖子拼命干,五年迈了四大步。1993年刚刚上任几个月,年终考核评为差;1994年升为中;1995年评为优秀;1996年清徐县被评为“山西省文化先进县”,徐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局被评为太原市文化系统先进集体;1997年清徐县在太原市率先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太原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县文化局记集体一等功一次,县劳动竞赛委员会为王老师记一等功一次。王老师和分管副县长王建民作为山西省文化先进县的代表参加了在酒泉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创建文化先进县会议,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巡礼专辑》和《改革开放中的山西(太原卷)》等书都被收录表扬。
王茂华老师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早在当年担任我们的班主任时,就在清徐县报上发表一些小文章,后调到俺们小王村任教时,主动给村里的业余剧团编写了小晋剧《争出勤》,荣获太原市农村调演优秀创作奖, 太原电视台还进行了播放。以后调到县委、县政府后,发表的文章就更多了。特别是退休之后,时间充足了,写的文章更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一是个人出版了60多万字的《王茂华文集》(一、二、三集);二是合作出版了《清徐县志》(副主编)《清徐民俗》《清徐食醋》《马峪葡萄》《清徐老陈醋史话》《共产党员的楷模——段毓虎》等多部著作;三是诗词、书法、摄影、论文等100多篇(幅)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县大赛中获奖。四是荣获了“中华诗词先锋奖”“中华诗词成就奖”“德艺双馨中华诗词家”“中华诗词著作奖”“时代艺术人物”“优秀诗人”等荣誉称号,而且入编了《新中国诗人档案》等书。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老年书画学会员,中国楹联研究院研究员。
王茂华老师教育他的学生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教育他的子孙后代也是教子有方,众口赞扬。他在确立家规、坚持家教、传承家风方面做了大胆尝试。首先联系家庭实际,按照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制定了“勤劳、节俭、诚实、善良”的家规家风,简称“勤俭诚善”四字家风。勤是摇钱之树,勤劳致富,不坑蒙拐骗;俭为聚宝之盆,节俭养德,不铺张浪费;诚则处世之旨,对党忠诚,不三心二意;善乃为人之规,与人为善,不虚情假意。其次是狠抓落实,奖惩兑现。在家风的激励下,王老师一家祖孙三代,人人争先,个个长脸。王老师多次荣获市县优秀模范就不说了,我的师娘也曾获得“教育子女好妈妈”“三八红旗手”称号,儿子辈姐妹四个在校都是三好学生,都是在校就加入了共青团,现在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单位的骨干。其中两个是科级干部,两个是县处级领导,有三个荣获过市县级先进个人称号。四个孙字辈更不示弱,个个都是在中学入团,其中三个在大学入党,都担任过大学学生会干部,都享受过奖学金。有三个国外留学,获取硕士学位,现都志愿回国,报效祖国,现在小字辈四个都是硕士生。目前,加上两个女婿,全家14人中就有10名共产党员。王老师一家子在牢记党风,落实家风,为国贡献方面都作了很大的努力,先后被评为太原市“好家风家庭”、山西省“五好家庭”、山西省“精神文明家庭”。
王茂华老师,我少年时期在校是我的老师,青壮时期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后还是我的老师,退休后进入老年时期,发挥余热依然是我的老师。总而言之,王老师永远是我们最尊敬最崇拜的人生之师。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