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峰李福贵与高层次专业人才座谈

时间:2023-03-10 16:21:37   作者:罗阳梁志超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3月7日下午,我县召开高层次专业人才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王剑峰出席并讲话,勉励高层次专业人才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聚焦我县五五战略目标,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为加快推动清徐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县委副书记、县长、清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福贵出席并讲话。县委副书记、县直机关工委书记岳兔立主持,县领导张娅妮、杨红梅、肖晖、袁建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223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参加。

3月7日下午,我县召开高层次专业人才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王剑峰出席并讲话,勉励高层次专业人才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聚焦我县“五五战略”目标,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为加快推动清徐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县委副书记、县长、清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福贵出席并讲话。县委副书记、县直机关工委书记岳兔立主持,县领导张娅妮、杨红梅、肖晖、袁建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223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参加。

人才资源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优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强驱动、最大引擎,自2019年以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28人,现在岗223人,分别就职于35个县直单位和10个乡镇(街道)农村(社区)。经过几年的基层工作锻炼,这些高层次人才已经逐步成长为清徐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普遍赢得了所在单位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会上,高层次人才代表李萌、牛利民、庞娜、连宇航、宫少华、王一川、王婧红、吴月珍等作了发言,畅谈经历收获,分享成长感悟,展望奋斗目标,提出意见建议。

王剑峰说,经过几年的历练,我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认识深了、觉悟高了、能力强了、本事大了,为大家的成长进步、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王剑峰对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出三点希望:

一要坚定信念,永葆“忠诚之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人生的“总开关”。年轻干部要牢记“终身课题”,始终坚定地坚持理想信念,始终对党绝对忠诚;要增强发展信心,体会“麻雀定律、肺鱼思维、螃蟹效应”蕴涵的深刻道理,主动适应形势,把握大势,紧跟时代的节奏和步伐,积极工作,更加热爱清徐、坚定留在清徐、用心建设清徐;要加快成长进步,各级党组织要关心关爱、重点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

二要坚持学习,永葆“进取之心”。学理论,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三新一高”论述,常学常新、真学真信;学业务,精通业务,做好本职工作;学本事,努力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活学活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最基层吸取营养。

三要坚守自律,永葆“敬畏之心”。负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岗位负责、对集体负责。守底线,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守纪律规矩,守住红线底线。强作风,牢记“三个务必”,防微杜渐,加速成长。

李福贵指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强驱动、最大引擎,持续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力度,着力营造爱才敬才、引才聚才、用才成才的浓厚氛围,努力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一是要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筑人才逐梦高地;二是要全方位提升人才干事创业能力和激情,加强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着力构筑人才成长高地。三是要办实办好人才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畅通人才医疗保障“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宜居优居、安心安身,着力构筑人才服务高地。他希望高层次人才深深扎根于这片开放包容、充满激情的创新创业热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与清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道,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为加快“进入中部百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