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路过西马峪村的关帝庙,门总锁着,难睹其真容。
这个星期天,受龙哥之邀,赴西马峪赶会,有幸到关帝庙一游。回来的路上,咀嚼回味间,油然忆起一文献家曾说过的话,所谓“文献”,“文”为文字留存,“献”为长者口中的讲述。想到此,七星槐,铁旗杆等关帝庙的景物,分明映现眼前,活灵活现。
庙坐东朝西,山门与两侧的钟鼓楼一字排开,犹如布出严阵以待的长蛇战阵,壮人观瞻。山门门额“武庙”二字力道苍劲。中轴线上,山门、二道门、正殿依次排开,虽非重檐宏甍 却也画栋雕梁,只是二道门不复存在。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檐设廊,单檐硬山顶,明间内原构痕迹犹存——煖阁。煖(xuān)者,温暖且光亮,今已不常应用,以暖替代。后来煖阁及关帝造像均毁。现在的关帝造像,是依凭村里耆老们的记忆制作的。正殿两边的配殿为财神、河神殿。
二进院两侧厢房各五间,一进院两侧厢房各三间,均为卷棚式硬山顶。一进院南侧厢房被拆除新建。
二进院的墀头,砖雕讲究,西面正面(炉口)所雕之鹿,气势不凡,身有飞翼。东面墀头为飞龙。雕琢细腻生动。
山门内墙体上的大幅砖雕,完全毁损,北侧墙体的上方仅剩下一朵葵花。葵花,葵花向阳;墀头上的飞鹿,飞鹿逐日……营建者的匠心不言而喻,体现了建筑为主体和主题服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鼓楼与一进院厢房连接的墙头上,西侧的瓦码放着,一看便知是后人所为;东侧的瓦,作了造型,同二进院厢房的窗棂条饰保持一致,看得出营建者的用心。
惹人眼球的是正殿,明明是硬山顶,却有着歇山顶的六兽。虽然起脊的硬山式也可有六兽,但不多见。歇山顶俗称五脊六兽,莫非这硬山顶的正殿要仿歇山顶的法式了?
这座关帝庙曾作过学校、幼儿园,庙内有不少与之相关的标语、黑板等遗迹。
带着狐疑,到其侧面看看。庙外北面院东头的教室已经废弃。从侧面看,山门、厢房、正殿,整座庙宇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正殿得以衬托。你会觉得庙宇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懂得音律的人,不如此,显不出正殿的华彩,高大,雄武。再看,哦,正殿山墙有高仿歇山顶或悬山顶才有的博风板、悬鱼。而这博风板、悬鱼全用的是砖雕,凸显了装饰性,不如此,显不出正殿的灵动。
这是关帝庙的创意。
正殿廊下立有功德碑,碑上满是捐款的商号,用朋友的话说,有成百个。此碑由本村国子监太学生郭天泰书丹篆额。要知道国子监是那时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从财神殿前、靠着南厢房的那通“西马峪重修关帝庙碑记”的碑文,得知此庙为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
村人告诉说,山门前原砌有花墙,给我们指点地上的两个方形口,说这是插铁旗杆的地方,旗杆十多米高,杆上有斗儿,有盘龙。正殿悬匾“伏魔大帝”,中供关帝。关帝为帝王相,冕旒华衮,端坐阁中——一改它处夜读春秋的定式。下方站立着关平、周仓,另一侧站立着王甫、赵累。山门花墙外广场栽植槐树七棵,称作七星槐,以壮武庙的威势,只是现在都不存在了。
上述种种,使得西马峪关帝庙别具特色。
“功略盖天地,神武冠三军”的关羽,历代不断加封,由侯而王,由帝而圣,明代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正殿悬“伏魔大帝”匾的西马峪关帝庙,相传始建于明代,看来不是空穴来风。至光绪五年(1879),关的封号累加至“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于是,“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乡人俗称关帝为老爷,其庙称为老爷庙。
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社会历史,只有在迭经历练的成熟年代,才会结晶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魂。“西马峪重修关帝庙碑记”有言:入是庙者,须知自思,无愧己心,乃得为之。长河无奈,浪淘尽多少英雄,岁月有情,镌刻铭记的是忠诚、担当和道义。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