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句谚语:“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意思是得到别人的恩德,要懂得回报于他人,就是最大的善良了。人生最高深的智慧就是施恩,人生最无价的财富就是感恩。学会施恩,懂得给予之道;懂得感恩,才会拥有谦虚之德。施恩不图报,受恩不忘报!无论是施恩还是感恩,都是为人之最高品质。拥有感恩的心,你会更加珍惜友情。无怪乎文豪鲁迅先生叹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感恩的心,永远年轻;感恩的人,永远快乐!
古人云:“云洒甘霖滋物后,悄然飘去觅无踪。”也就是要我们“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善良纯朴者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缺乏感恩意识,不懂感恩、不愿感恩。他们总认为别人和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一些部门的工作者、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挑三拣四,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进行攻击与辱骂。倘若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势必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淡。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是不会主动给予别人帮助的,带给社会的现象只会是自私、冷漠甚至是戾气。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风气得到进一步好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平民英雄不断涌现。鉴于社会文明、和谐的大好形势,敬告那些极少数的忘恩负义者,应逐渐感悟一下人世间善良人的不易和自作聪明的悲哀,不因自以为是做事的无知,而误入歧途;不因忘恩负义受良心谴责,而寝食难安;不因忘恩负义的品德,成无耻之流。
十八大以来,党风民风,社会风气好转,国兴人和,民众更加文明。我国人民在这场三年的抗疫斗争中,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有无数白衣天使以及无数普通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感恩的定义。感恩就要立足于当下,体现在知恩尽责的行动中。感恩祖国,就要更加热爱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投身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感恩组织,就应珍惜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机会,努力为党分忧、为民尽责,不忘初心,砥砺奋斗;感恩社会,就要回馈社会,在社会需要时勇于挺身而出,不做袖手旁观者;感恩他人,就要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了一段韩信感恩图报的故事: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一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老婆婆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地说道:“身为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可怜你因而送给你吃的,难道期望你报答吗?”表示并不希望韩信的报答。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大汉五年正月,高祖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于下邳,韩信到了封地,他想起自己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召见了帮助他最艰苦的日子里可以果腹的老婆婆,赏给她千两黄金。
韩信千金酬漂母报答一饭之恩,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主要意义在于: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是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应当加倍报答。其真正意义是体现人性的善良与善意。与人为善、懂得感恩是一种知恩图报的修养,而美好的人生,就是在一次次被别人施恩,而你又一次次报答的过程。善良的人施于恩德让我们感动、感激,对生活更加无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人这一生,有太多的人与事需要我们去感恩,我认为,“四大恩”尤为重中之重,即:生养之恩、救急之恩、恩师教诲之恩、知己之恩,这些恩情我们不仅不能忘,而且还必须做出报答。因为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其实感恩不是一定需要多少钱和物,有的时候,一个尊重、一点关心、一声问候,就是一个温暖的回报。所以说,我们只要懂得施恩感恩,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效果,我们的人生才会越过越精彩!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