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毕,是我对其的尊称。当然,许多人也这么称呼他。一声老毕,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亲切。老毕,名宗彪。想其名字来历,定然是刚出生时体型较大,父母便给取名一彪字,也取不易、金贵之意,三虎出一彪嘛。而冠以宗字,若没猜错,应该是取辈分之字。
我刚参加工作,幸与他在同一个机关大院,俗话说,低头不见抬头见,碰面是常有的事。
第一次见到时,第一印象中必然会生出几个成语或词组来:彪形大汉、彪外弸中,彪炳、彪昺等。彪形大汉喻身材高大、结实的男子;彪外弸中则赞美德才兼备;后面几个,指文采焕发。世间之事,就这么巧合。好像这些个成语或词组,专为他量身打造。
老毕一路走来,完完全全靠本人才华。无论在部队,无论在乡镇,靠的就是敢打硬仗,吃苦耐劳,勤于学习,踏实肯干。在部队,说打就打,说干就干。脱下军装,回到地方,在柳杜公社把武装部干事这一职责做得真叫个打靶看环数——有板有眼。而业余的“兼职”——办公室秘书,更是“半天云中拍巴掌——高手”,赢得青睐,被调到县委办当秘书,摇笔杆子。后来接触多了,知道他还是一个诙谐风趣的人。与他一起聊天,笑点冷不丁会被其滑稽突梯的言语所点燃,有时一句话会引来两次或几次笑声,被人们反复咀嚼。
我工作岗位调整后,离他更近,上下楼。工作累了,到他那里换脑子。班后约打扑克。娱乐中,他也不忘幽上一默。有人出牌迟滞,他一句“老母猪钻烟筒——这么难过。”意味该放松时放松,友谊第一。秘书工作,加班和熬夜是常有的事。尤其他担任县委办副主任后,不以此自居,跟秘书们一起摸爬滚打,同甘共苦。当写作难以突破,秘书一脸愁云时,只见他边看边改,上下变换,左右调换,“人活脸面树活皮,文字还要新鲜的”,既给了秘书尊严,又给他打开思路,促其脑洞大开。当一篇稿子完成,交给老毕时,一句“飞机上挂暖瓶”,相视莞尔,比吃一顿大餐还来劲,“水平高嘛”。新来的秘书刚开始动笔,找不着北,他循循善诱,尔后来一句“可别学玻璃上的苍蝇,有光明没前途啊”,意在鼓励注意方法,选对方向。当一篇文稿写得过满拔高时,“大炮打蚊子”话音未落,秘书心领神会,接一句“小题大做啦”,转回头,重理思路,下笔有神。
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老毕的语言风格,亦庄亦谐,简洁明了。但你细品,越品越有滋味。这既来自农村和军营的积淀和发酵,也是他多年历练的必然。我觉得,和他在一起工作,无论部下还是同僚,都不会觉出有压力。工作繁忙,却总会笑点满满、笑声不断,让人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工作。这是他的语言特色和工作特点。
老毕舞文,也善弄墨,硬笔不用说,毛笔也刷得龙也飞,凤也舞。在部队守荒岛,首长前来视察,要写欢迎标语。驻岛领导甭说让谁写,连毛笔都没有。战友们推荐了他,只见他挽起袖子,找来棉花,饱蘸墨水,一挥而就,漂亮!军事素质过硬,文笔又好,成为专职文书。战报、简报文采飞扬,多篇文章被人民海军报、舟山报采用。
后来,我到乡镇工作了十个年头,他也离开机关大院,到了教育部门,交集少了,接触自然也就少了。待退下来,他服务于一家企业。我回到机关,专门去拜望他。他在那里干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在我的印象中,服务企业的人,他是最长最久的那一个。
乐观风趣,厚道实在,扎实肯干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会吃得开,受欢迎的。
天妒英才。不承想老毕却在戊戌之年离开了我们,时年六十八岁。
莫非上天也待见懂幽默,善文笔,甘吃苦,乐奉献,才高行洁的老毕——毕宗彪吗?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