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中的主要情况和重点问题”作为重点调研内容之一。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调查研究工作明确了方向。
当前,还有不少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问题,亟待破解。比如,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措施照搬照抄,不考虑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导致政策措施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不好;监督执法工作不细不实,个别执法人员走马观花,没有深入到具体点位看实情,习惯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台账资料;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因为没有建立长效管控机制,时常反弹回潮;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痼疾还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少数地方不敢动真碰硬,明明知道本地区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却遇到问题不整改、绕着走等。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工作中,必须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自觉性,聚焦问题和挑战,问计于调查对象、问需于调查对象,以调查研究实际成效打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端正调查研究态度,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突出矛盾问题,科学制定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矛盾问题突出的领域,查实情、溯源头、找对策。当前,要围绕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的年度重点工作,结合本地区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发力点,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守牢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能力水平至关重要。不仅要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业务理论水平,还要增强一线调查研究的本领,学会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矛盾问题、推动工作见实效。善于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等科学的调查研究方式,与调查研究对象交流沟通,听取调查研究对象的意见建议。增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与调查研究对象交流沟通的能力,打消调查研究对象的顾虑,鼓励、引导调查研究对象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
此外,还要力求调查研究成效。不仅要摸清暴露出来的突出矛盾问题,还要深挖矛盾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源头化解矛盾问题,将调查研究成效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体工作上。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