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72番变化,增加了《西游记》的趣味性而引人入胜。阎村洪福寺该有怎样的构造和历练,才能作为清源72村的民间重大议事之堂?
每一座建筑,都经历自己的风雨。人们常说,经历风雨,方见彩虹。
洪福寺初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因汾河水患,庙貌颓败。阎村也被截为七隅。
都甲制,是明清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阎村为清源72村较大村镇之一,被冠以“梗阳巨都”,习称作阎都都。
清顺治十三年(1656),村民共议重修洪福寺。决议移往七隅之中,地势较高处(即今之地址)筑台兴工,建成正殿三间,供三世佛。东西廊房各三间,东廊房供三官、龙王、八蜡;西廊房供地藏王菩萨。乾隆二十五年(1760),增建东西偏殿,东供文昌,西供关帝。东西两廊房续增住房各五间,作为知客、会议之处。山门、钟鼓二楼、碑棚俨然。正南增建乐台一座。紧靠本寺东面,建一南北长与寺院等齐,东西宽三丈有余的院落,名曰下处,拥有房屋五六十间,作为每年演大戏时演员与勤杂人员住宿。寺里寺外,补修彩绘一新。
2007年,高中昌老师谈起洪福寺,专门领我们到现场扫苔读《重修阎村洪福寺碑记》碑,尤其欣赏的“从此兰宫璀璨,信生五通三乘之灵;楚阁巍峨,应来鸾翔凤舞之兆。虽不敢云万世之盛,概天下之伟观,亦庶几千江明月,遥临贝叶千花;万户逢春,共赏香林万宝矣!行见观者熙熙,颂者纷纷,感以此寺非人力云”的骈文佳句,正是对该寺的写照。
看啊,春风守信,花开有期。东西廊房额枋上24番沥粉贴金花信风,描摹着风与花的诗意约定。可叹,24番沥粉贴金花信消失在风尘中。
赏啊,那一副副楹联,寓意一年的月数,饱含人生哲理,几人能解其中真味?它们分别悬挂在山门、献殿、正殿、正殿内释迦牟尼塑像前、偏殿、东西廊房、乐台正面里外的楹柱上以及雕制在乐台雁翅房的墙壁上,计有12副联语,若遇闰月,雁翅房墙壁自隐一副暗联。加上暗联,共计13副。可惜,只剩下雕制在乐台雁翅房墙壁上两明一暗的联语了。两明:乐台西雁翅房墙壁,上联:大垂手舞小垂手舞;下联:前缓声歌后缓声歌。形容舞美歌妙。“横批”:诗愔(读作yīn。形容安静和悦),意谓歌舞如诗般和悦宁远。人生嘛,得高歌处且高歌,需舞蹈时且舞蹈。乐台东雁翅房墙壁,上联:把往事今朝重提起;下联:破工夫明日早些来。“横批”: 画夲(读作tāo。快速前进之意),意谓演出如快速翻进的画面。哦,听戏若此,生活亦若此。一暗,即它们的“横批”, 上联:画夲;下联:诗愔。既耐得住眼前的诸多苟且,也要有诗和远方。几番功夫,我们方将被捣砸、磨损得不易辨认的联语译了出来。
献亭,置在正殿前。遗憾,献亭早已不存,只留下柱坑遗迹。留下的柱心距,长285cm,宽168cm。
瞧啊,匾额,山门一、正殿一、乐台一、正殿内三横匾,计有六。人们只记得其中的拈花微笑、毗卢真境及山门悬挂洪福寺三个匾额,其余的文字内容,无人记得。
这些楹联、匾额,都是请当时的大家名流编撰刻制。
眊啊。乐台(原)高六尺,宽三丈三。进深六椽。高高大大,宽宽敞敞,可谓清源第一大乐台。唱大戏,来吧!除每岁重大节日援例奉祀外,农历四月间演唱小戏(木偶、皮影)三天;六月间演唱大戏三天;九月廿七日的庙会也少不了大戏出演。痛痛快快地眊吧。
洪福寺因有文昌帝君的加持,成了士子读书人交流学习,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文化场所。孕育出像清咸丰辛酉科举人路宜中【字笠人。选授荣河县(1954年,荣河县与万泉县合并,取两县名的首字,得名万荣县)教谕。一生关心国事,酷爱文学,尤长诗赋。被荣河县誉为一代文宗】这样敢作敢为的人物。
人们发现,不仅庙宇壮观,桌椅板凳齐备,锅碗瓢盆俱全,而且咥有饭堂,歇有客堂。东西各5间厢房,下处五六十间住房,无论是会议的大集中,还是分组会的小分散,钟楼与东厢房连接墙有方便之门可通下处,下处对外也有正门。方便之门、下处正门一闩,躲进下处成一统。
于是,人们给该寺重重地加了一个注脚,只要稍加添置,诸如卧榻、书柜等,这里即是知客、会晤、议事、会议、下榻的好处所。
该寺增建后的第四个年头,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源降县为乡,隶属徐沟县。适合村民议事地方舍洪福寺其谁?故原清源的72村,公推该寺为民间议事之堂。凡民间之大事,乡贤皆相约聚会于此,咨商处理。议事堂之权威,徐沟知县也得另眼相看,不敢小觑。
清源72村,是清源人约定俗成的说法。72村的代表,均为村中深孚众望,说话算数的人。惜乎其运作模式、名称范式、管理章程等均未能流传下来。从碑棚《按章纳税碑》《去坐马碑记》石碑中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记得在吴村乡工作的1996年,县里出文史资料,布置了任务。文化站长张孝平骑车找退休在阎村的路淑铭,三天后,便收到他写的《阎村洪福寺》。文稿文采盎然,我便有了拜访的愿望和冲动,才知道他是路宜中的后人。初次见面,不敢长聊,再去,复听他讲洪福寺。他说毁掉楹联、匾额、石碑、塑像,丢弃议事堂资料,等于寺失了魂,落了魄。初不以为然。听讲也是有顿悟的。现实中遇到,终以为然,是一种大确幸。
每一座建筑,又或都经历共同的时代大潮。那年,寺庙的塑像、楹联、匾额,只要可移动的,能搬动的,统统捣毁砸碎,或付之一炬。寺院冷落,屋破瓦烂,走风漏气,凄凉寂寥。
如今,失魂落魄的洪福寺主体得以集资修缮完毕,匠人正给塑像上彩,迎接着重新开光的日子。到此一游,或可识见领略清源72村民间议事之堂的飞扬神采。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