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看,看,看

时间:2023-05-22 08:48:07   作者:杨晓霖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晋公盘,青铜礼器,口径40厘米,盘面上有若干小动物,倒上水,这些小动物便能360度旋转。更为珍贵的是,盘内壁有七处铭文,记载了晋文公时期晋国的盛世气象,为我们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前些时写了几篇文章——《行走的力量》《差生养成记》《那些城,那些事...

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看,看,看 图1

    晋公盘,青铜礼器,口径40厘米,盘面上有若干小动物,倒上水,这些小动物便能360度旋转。更为珍贵的是,盘内壁有七处铭文,记载了晋文公时期晋国的盛世气象,为我们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前些时写了几篇文章——《行走的力量》《“差生”养成记》《那些城,那些事,和我们一家人》,其中都谈到了参观博物馆,尤其是谈到了由于参观博物馆儿子的中考政治成绩比平日多了20分,于是有正在养育幼儿的弟弟妹妹们来取经,询问诸如如何参观博物馆、多大的孩子适宜参观、参观前要不要做功课、参观过程中要不要听讲解等问题,希望写一点攻略作参考。

说实话,有以上问题的朋友,我认为想多了。我将博物馆定义为集中展示人类文明和自然演进以及科技发展进程的场所,它珍藏时代痕迹,还原历史原景,使我们得以一窥真实的世界。它并不神秘,相反我觉得很大众,很亲民,没有门槛,而且现在大部分公立博物馆都是免费的,所以无所谓攻略,如果非要写,那就写一写我们以往的经历,权当不是攻略的攻略吧。

01

看博物馆宜早不宜迟。有的朋友以为孩子年龄小,什么也不懂,看了也记不住,等于白看。其实不然。孩子年龄越小,越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越早带他接触陌生的事物,越能刺激他的感官,从而刺激脑神经发育。

儿子的博物馆之旅开始于三岁时参观晋祠博物馆,之后就没停止过,星期天,寒暑假,逮着机会我们就去。我的目的,并不在于他当时看懂什么,也不需要记住什么,我想的是,看得多了自然会有结果,结果中考政治成绩真的多了20分。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

02

从大的、好的博物馆看起。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有条件,先从国家级的看起,然后再看省级、市级,最后是县级。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越高级的博物馆,展品也越高级、越丰富,越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有了兴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儿子小时候,我们曾用三个假期带他去北京参观博物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认为首都的肯定是既大又好的嘛。我们每天都待在博物馆里,从来不感觉疲怠。国家博物馆自然是最好的了,展品件件是精品,全面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尤以《远古时期》展厅里的展品最为珍贵,仰韶文化的陶鹰鼎、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龙山文化的薄胎黑陶高柄杯,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玉琮,越看越兴奋。结果是,儿子不知道怎么样,我被成功种了草,参观博物馆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瘾,多日不去,甚是想念。

03

从感兴趣的看起。这个好理解,博物馆门类那么多,大类分为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小类有历史、民俗、天体、动物、植物、矿物、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雕塑、文学、戏剧、建筑等等,对什么感兴趣,就从什么门类看起吧。

我喜欢青铜器,专程去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也是我经常打卡的地方,在其它博物馆里,也以参观青铜器为主。我们带儿子去的博物馆,有古动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天文馆、古观象台、科技馆、军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等,上到日月星辰,下到飞禽走兽,孩子们喜欢的门类都去。2016年暑假带儿子和小侄儿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在《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里,陈列着一具马门溪龙化石,它长长的脖颈和尾巴,惹得孩子们吱哇乱叫。试问有哪个孩子能拒绝这样的展览呢?

04

一定要去看现场。现在线上展览做得很好,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大部分博物馆都推出了线上展览,而且鼓励大家线上参观。但我还是推荐朋友们去看现场,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展品,要么是自然界的精华,是亿万年时光的凝结,要么是人类的创造,是老祖先的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它们是有灵魂和气场的,有一种强大的吸附力,这种吸附力会深深地吸附观者的眼睛和心魄,叫人摆脱不掉。而这种气场在线上是感觉不到的。

即便是疫情这三年,我们也还是坚持去现场看展览,远处去不了,便在本市看。最近的一次是上个月在山西博物院看的《凝固的时光——世界虫珀珍品展》,尽管对琥珀是有了解的,小学课本里有篇课文就是《琥珀》,然而当现场看到交尾的蝉、振翅欲飞的眼甲、产卵的蜚蠊时,还是不自主地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那些无法想像的瞬间竟能穿越遥远的时光隧道来到我们面前。

05

看展品是重点。就是说,参观博物馆的重点是看展品,不需要做攻略,也没必要听讲解,更不要强求写什么观后感。不需要做攻略前面已经提过了,至于听讲解嘛,我认为导游讲的都是基本信息,随便一搜就搜到了,或者有的博物馆展品铭牌上就写得很清楚,而且跟着导游有个坏处,他带着游客只看那几个他讲的重点展品,别的就都一略而过了,这样游客带回来的信息是片面的。还有家长给孩子讲解的问题,那样会强加给孩子很多主观观点,所以更没必要。再说写观后感,就像学校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样,这是个很叫人反感的任务,轻轻松松去观展不好吗?不要事先给自己或者孩子增加负担。我还是那句话,把重点放在看展品上,每件展品都有自己的气场,每个人也有各自的审美立场,如果哪件展品你一眼就看上了,用佛系人的话说,那是你们有缘,用时髦人的话说,那是跨越时间和距离的双向奔赴,用村里人的土话说,那是你们对上眼了。

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展厅里有一尊胡人骑驼吃饼俑,我第一次见着就喜欢,太形象、太有画面感了,活脱脱一个“干饭人”。于是持续关注,发现它动不动便代表山西博物院外出参展,是山西博物院的明星展品。

06

看的范围要广。这一点要说的是,不是名称中带“博物馆”三个字的才是博物馆,其实博物馆的范畴很广,包括建筑物、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户外史迹、古城镇、民俗村、视听馆、图书馆、表演馆等,所以不用只盯着“博物馆”三个字,可去的地方很多。

2015年暑假,我们游玩了烟台神雕山野生动物园,动物园很大,动物真正放养在海岸边,游客走在高高的城墙似的游览带上参观,体验感不错。园里有不少珍稀动物,也有一些另类动物,为什么叫另类呢?因为不是正常的,比如金虎、雪虎,是孟加拉虎的变异种,比如狮虎兽,是雄狮与母虎的后代,因为狮子与老虎交配怀孕的概率极低,又因为幼兽成活率低,据说全世界只有千只左右,这样看来,能看到这些另类动物,也算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了。

07

好的展品值得一看再看。这一点不用多说,就像好的、喜欢的事值得一做再做一样,好的展品也值得一看再看。

前面文章里我一再提到的晋公盘,是山西青铜博物馆的门面担当,也是我最喜欢的青铜器,每次去青铜馆,我都要特意去看它,就像看望一位老朋友一样。听说山西博物院跨年展推出了《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晋公盘将是这次特展的重点展品,还听说这次特展将揭秘晋公盘上动物旋转的奥秘,这可是我查阅了好多资料都不得解的问题,这回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08

当作地标来看。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一时想不出该去哪玩的话,不妨将博物馆作为首选。我说这话,可不只因为在博物馆里能见着新奇玩意儿,还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比较新奇,各有千秋,有的还能体现所在城市的特色,比如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式的云南省博物馆、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仿楚国建筑湖北省博物馆、雄浑庄重的唐风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有的博物馆,建筑原本就是历史遗存,比如故宫博物院,比如我们太原的晋祠博物馆,它们本身就是城市名片,是地标。所以参观博物馆,不光要看里面的展品,外面的建筑也是要看的。

我喜欢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砖混结构建筑,庄重而不古板,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都是这样的建筑,尤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主楼为佳,红墙红瓦,采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形式,风格典雅。2016年我们曾用两个半天分别游览了这两个纪念馆,一半时间看展览,一半时间看建筑,感觉十分美好。

09

什么天气都可以看。外出游玩,难免遇上坏天气,而博物馆里有空调,环境舒适,夏不怕酷暑,冬不惧严寒,真是个避风挡雨的好地方。

通常是天气不太好的日子,我们便安排去博物馆,管它外面是大中小雨还是东南西北风,早饭后一头扎进去就不出来了。不过小风小雨的早忘了,印象深刻的是经历的三次大风大雨大太阳:一次是2012年寒假在北京,风很大,寒气袭人,我们便去了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外面寒风刺骨,温室里却温暖如春;又一次是2015年暑假,也是在北京,入伏第一天,气温高达40度,头皮都快晒化了,我们躲进了国家博物馆,凉丝丝的,真惬意;还有一次是2019年腊月在南昌,赶上了来势汹汹的雨夹雪,冻得人嘴唇都打哆嗦,我们去了江西省博物馆,参观了《惊世大发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完了我试图去往别的展厅,结果被保安告知别的展厅不开放,那一刻,我差点哭出来……

10

吃饱睡足再去看。这一点真不是用来凑数的,的的确确是经验之谈。参观博物馆不光需要脑力和眼力,体力也得跟上,吃不饱饿得心慌不行,睡不足哈欠连连也不行,必须吃饱睡足再去看。

吃饱睡足是我们一贯的作派,通常还要带点干粮和水,然后便看到博物馆清场才出来。2017年春节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光排队进馆就等了70分钟,这要是吃不饱睡不足,排队的功夫就败下阵来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展示了许多奇珍异宝,尤以唐代金银器最为耀眼,做工精细,奢华之至,反映了唐代金银器高超的制作技艺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

想到的就这些了,一些经历而已,算不得攻略,还有,我们的博物馆之旅多数时候还停留在省会城市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阶段,在“入门——进阶——资深”赛段中还处于入门阶段,承蒙不弃,自愿以身一试的,拿走不谢。

 

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看,看,看 图2

    胡人骑驼吃饼俑,隋,长30厘米,高45.7厘米。茫茫戈壁间,一只骆驼昂首嘶鸣,双峰间驮着沉重的皮囊,一位深目高鼻、头戴圆毡帽的胡人,坐在皮囊上,手中拿着饼子,一边赶路一边吃,反映了丝绸之路上贸易繁忙的景象。

 


上一篇:《又见平遥》观后记
下一篇:桃花梦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