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徐沟四十八村

时间:2023-05-29 09:11:13   作者:珏山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题记每当老徐沟说起徐沟县,都会谈起徐沟四十八村,有的还会拿起纸笔或手机,细细数划。光绪徐沟志载,金大定二年(1162年),东割平晋县断金乡三十三村...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

——题记

每当老徐沟说起徐沟县,都会谈起徐沟四十八村,有的还会拿起纸笔或手机,细细数划。

光绪徐沟志载,金大定二年(1162年),“东割平晋县断金乡三十三村,西割清源县梗阳乡一十一村,南割榆次县西管乡四村置为县”。为徐沟县四十八村之始称。但到底是哪四十八村,缺乏史料详细记载。

平晋县,有点陌生,可略作说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军攻占太原,北汉灭亡。太宗赵光义遂诏命毁太原城,改为平晋县,治所置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太原市小店区一带)。明洪武四年(1371年),平晋县城被汾水冲毁,县治徙移到古晋阳城南关村,明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核准复用太原县名(此即所谓明太原城)。

刘文炳编纂的《徐沟县志》(1942年)中指出这些村庄之区位,西割之梗阳乡十一村,应在清源县所辖边村小武、尧城、碱场营等东边相连之村,以达于徐沟县城。“虽未确知其为今日何村,然如西怀远、清德铺、杜村、宁家营、里旺、高花、南北宜武、桃花营、南北丰润、南北郜村以及近城之村,确为其范围。”榆次西管乡四村,虽不能指定为今日何村,以形势言,大常应在其列。或则即大常、李青、楚王、贾村。或则为大常、小王、王坊、贾村也未可知。其余城北自东至西为平晋县断金乡各村(刘文炳《徐沟县志》为东割平晋县断金乡十三村)。

斗转星移,村庄兴替。“吾人在金元以后之暗淡过程中,多以远来之族演成蕃庶。”“洪武、弘治两朝,以江河两流域各省壮志远殖之民移来甚众”(刘文炳《徐沟县志》),换句话说,远来之族或增盈原著村庄,或可演成新的村庄。

万历徐沟志(1612年)为残本,只留有上卷不多的部分。在万历徐沟志至康熙徐沟志(1712年)的一百年间,村名发生变化的有:

西河里变为辽西村。万历《徐沟县志·里甲》中有“西河里在城东北,离城十里”的记载。清徐县地名志载,“传说(辽西村)南宋时叫西河里村”。

宜武变为南宜武、北宜武。万历《徐沟县志·堡寨》中为宜武,百年后分为南宜武、北宜武。

小营屯、逯家营消失。万历《徐沟志·庄屯》中赫然在目的小营屯、逯家营,百年后消失不见了。

西关厢,因位于徐沟城西门外得名。在明末的社会动荡中离析消散。

到康熙《徐沟县志·疆域·村屯》,才见到了所谓的四十八村:

大常村 楚王村 张楚王村 李青村 东楚王村 东贾村 西贾村 集义村 史家社 庄子村 庄子营 靳村 姚家堡 小王村 良隆村 王房村 辽西村 刘村 张花屯 同戈村 赵家堡 白树村 隆全堡 王答村 郝村 吴家堡 新庄村 黑石屯 龙家营 大寨村 常家庄 北尹村 南尹村 桃花营 李旺村 南小村 北小村 郜村 武家庄 高花村 南宜武 北宜武 南内道 北内道 清德村 怀远村 宁家营 杜村

上面所述的四十八村,是经过五个半世纪【金大定二年(1162年)至康熙徐沟志(1712年)】风风雨雨后的村名。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时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学士李有义在其毕业论文《山西徐沟县农村社会组织》中,还将徐沟县四十八村的姓氏分布作了如下描述:

大常,杂姓村,其中以秦姓、常姓为大族,约占户口百分之六十以上;楚王,单姓村,张姓; 张楚王,单姓村,张姓;李青,杂姓村,李姓占多数,约为百分之四十;东楚王,单姓村,冯姓; 东贾,单姓村,贾姓; 西贾,两姓村,贾姓与高姓;集义,杂姓村; 史家社,单姓村,史姓; 庄子,杂姓村,戴姓占多数;庄子营,杂姓村,刘姓占多数; 靳村,单姓村,靳姓; 姚家堡,单姓村,姚姓; 小王,两姓村,杜姓与庞姓; 良隆,杂姓村; 王房,杂姓村;辽西,杂姓村,杨姓王姓占多数;刘村,单姓村,刘姓; 张花屯,杂姓村,张姓占多数;同戈,杂姓村,王姓占多数;赵家堡,单姓村,赵姓; 白树,单姓村,白姓; 隆全堡,单姓村,董姓; 王答,杂姓村,杜姓占十分之六强; 郝村,单姓村,郝姓;吴家堡,单姓村,吴姓; 新庄,杂姓村; 黑石屯,两姓村,崔姓、朱姓; 龙家营,单姓村,龙姓;大寨,杂姓村,梁姓、李姓占多数;常家庄,单姓村,常姓;北尹,杂姓村,韩姓、李姓占多数;南尹,杂姓村,王姓占多数;桃花营,杂姓村; 李旺,单姓村,李姓;南小村,杂姓村; 北小村,杂姓村; 郜村,单姓村,郜姓; 武家庄,两姓村,武姓与苏姓; 高花,杂姓村,孙姓约占一半;南宜武,杂姓村,刘姓占多数;北宜武,杂姓村,李姓占多数; 南内道,杂姓村,白姓占多数; 北内道,杂姓村,张姓占多数; 清德,杂姓村;怀远,杂姓村,陈姓占多数; 宁家营,单姓村,宁姓; 杜村,单姓村,杜姓。并指出:“以上四十八个村庄中,单姓村落就有二十个,占全数村落百分之四十强,两姓村有四个,占全数百分之十弱,杂姓村有二十四个,占全数百分之五十正(整),但杂姓村中,大多都有一姓或两姓占大多数”。

上面四十八村中的此新庄村,非徐沟城外东北的彼新庄,《清徐县地名志》载,“梁家堡(赵家堡)屡受洞涡河淹没,有几户迁居此地,另建新村,取名新庄村。后因地处绿树村北,改名北绿树村。”此处出现绿树村会觉得突兀,可顺便作些解释。绿树村原称白树。光绪徐沟志(1881年)已称作绿树村了。对于此,刘文炳在徐沟志中做了记载:“光绪之初,王知县【王勋祥,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徐沟知县,光绪五年(1879年)复任】因‘白树’村名费解而以公文特改为‘绿树’。”另外还有一说,徐沟知县密昌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徐沟知县】路过该村说,“树木不能视为白的,应是绿的”,故改为绿树村。因了北绿树村,在绿树村前面又加一南字,是为南绿树(《清徐县地名志》)。然而,李有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论文仍称白树。1942年,刘文炳在杀青的徐沟志中感叹:“但六十年来,文字固‘绿’而口中仍不变其原尚之‘白’。仅其一字,恐非千百年所能磨灭也。后子视今,犹今之视昔。”

近年来,南绿树、北绿树村为了讨个彩头,改“绿”为“禄”,未能行通;为了方便,易“绿”为“录”,写作南录树、北录树,且被风行,被采用。

赵家堡原名梁家堡,《清徐县地名志》载,该村在元代叫梁家堡,后因赵姓发迹,人丁兴旺,掌管村事,将梁家堡改名赵家堡。

宁家营原名谢家营,清徐县地名志载,“到清代谢家衰败,人丁减少,姓宁的人丁盛旺,成为大族,改名宁家营。”

再对照康熙徐沟志、光绪徐沟志和相关史料,四十八村并不包括徐沟城所属的东南坊、西南坊、东北坊、西北坊以及南关、北关、新庄街四坊七街(习称七街坊)的。康熙《徐沟县志·古迹 》中载:“徐川镇,即今北关土堡也。”由此可知,置县建徐沟县城池,是在徐川镇南另行辟地建造的。关于徐川镇之隶属,光绪徐沟志在“建置”中有清晰的表述:“考府志,县在府城南八十里,本清源县之徐川镇,金大定中,因耆民言,遂东割平晋县断金乡三十三村,西割清源县梗阳乡一十一村,南割榆次县西管乡四村置为县,隶太原路。”换言之,徐沟七街坊是城池设定后的产物。

关于张花屯。该村徐沟立县时由平晋县划入,明时为徐沟五军屯之一(明万历徐沟县志),后改屯为营,1948年7月划归太原县。

关于吴家堡。明清之际分属两县,以吴姓的东半村属徐沟,以王姓大族的西半村属太原县。民国十一年(1922年),将王姓多的西半村取名王家堡,东半村仍称吴家堡。1952年,将吴家堡划归太原县,与王家堡合并,称为王吴村。

关于贾村堡。不在四十八村名单中。相传东贾、西贾原是一个村,清乾隆年间遭受水灾,部分村民迁居于此,形成“新贾”村,得名贾村堡。

关于桃园堡。不在四十八村名单中,原在洞涡河北岸,属太原县。后在洞涡南岸,1948年7月划入徐沟县。

关于邓桥,也不在四十八村名单中。该村原属榆次管辖,晚清时划入徐沟县。

关于刘村庄,也不在四十八村名单中。传说刘村北邻着潇河,河之北岸还有耕地,农忙季节过河种地,往返多有不便,随即搭棚暂住,日久索性定居下来,形成村庄,故名刘村庄。

对照康熙徐沟县志,增加的村还有:阎南营、黑城(文革中改为红城)、马家庄。

一村变多村的有:

辽西村分为东、中、西三辽西村,李青分为温、代(光绪徐沟志为戴,后易换为代)、杨三李青,郜村分为南、北郜村,李旺村分为南、北李(后易换为里)旺。

时光流转,村名发生变化的还有:

王房变为王坊。怀远变为西怀远。黑石屯变为黑城营。南、北小村变为南、北丰润。清德变为清德里,又变为清德铺。

隆全堡变为董家营。光绪徐沟志(1881年)载名隆全堡,因遭受洞涡河水患,部分村民迁走,留下的大部姓董,改名董家营。

楚王为冯郭楚王又变为西楚王。

白树更名为绿树又变为南绿(录)树。

清末,自河北迁徙而来的人,在徐沟县城东南,择价低之旱田,形成一新村,名周家园。而盈宁堡因嶑水田干涸,人丁日减。到日寇侵略,徐沟沦陷,周家园、盈宁堡这两个村渐毁。布德东村、崇义里村这两个有百年历史的村庄也在清中期退出舞台。

里坊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徐沟置县来,施行过这一制度。被后缀以里的村有:王答里、郝村里、清德里、布德东里、崇义里、宜武里、西河里、贾村里、王房里等,到清中后期,后缀之“里”被去掉。后缀以坊的有:东南坊、西南坊、东北坊、西北坊。叫做坊的,被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来,直到如今仍然称作东南坊、西南坊、东北坊、西北坊。

1952年徐沟与清源两县合并,人称徐沟四十八村,清源七十二村。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徐沟县,四十八村啊。可见,徐沟县四十八村是约定俗成的俗称、惯称。

这四十八村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值得玩味,就是不少村名成双捉对连串:

庄子、庄子营,刘村、刘村庄,黑(后为红)城、黑城营,东贾、西贾,南尹、北尹,南郜、北郜,南绿树、北绿树,南内道、北内道,南宜武、北宜武,南里旺、北里旺,南丰润、北丰润,张楚王、西楚王、东楚王,杨李青、温李青、代李青,东辽西、中辽西、西辽西。

徐沟城七街坊除新庄外亦是如此:

东南坊、西南坊,东北坊、西北坊,南关、北关。

四季更迭,桑田变换。徐沟县号称洞涡、金水、嶑峪三河环绕。村庄的增减,村名的变换,大多与此三河涨冲、河道迁徙相关联。仅从明正德十一年至清咸丰年间,桀骜不驯的洞涡河就有七次改道(《汾东乡吟》)。洞涡河也由小河、同过等叫法演变为潇河。金、嶑二河同样放荡不羁,令人不由得细细品味“涨冲为沟”( 徐沟万历、康熙、光绪志都这么说)的含义。金水河到清朝末期,却不见了踪影。嶑峪河之嶑失却了山字旁。一滴水可以透视太阳的光。真实的过往,往往就藏匿在这些盘根错节的细节之中。

岁月流金,华章日新。潇河产业园区项目的建设,许会合并或增减变换一些村名、地名,然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家园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每当说起徐沟县时,还是会说,徐沟县四十八村。四十八村,已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数字指称,它是一种文化记忆符号,一场细腻而真切的情与梦,一段挥之不去的悠悠乡愁。

 

话说徐沟四十八村 图1

话说徐沟四十八村 图2

 

 


上一篇:令人不解的海阳
下一篇:桃花梦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