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箴吾老兄仙逝已经三年了,然而,老兄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老兄的为人处事依然记忆犹新,老兄的真才实学依然感动人心,和老兄相处的日日夜夜依然留恋难忘。
我和常箴吾老兄都出生在原徐沟县,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工作,都是在徐沟地区当人民教师,因工作的关系交往甚多,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俩都爱好文学,都喜欢诗歌。七十年代,我因爱好写作的原因调到县教育局,后改行到县委办,八十年代初又调到宣传部任副部长,分管文化、文学等工作。当时,清徐县的各项工作大都走在全市前列,唯独没有一个文联组织,文化宣传、文艺创作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向县委提出了尽快成立县文联的建议,并建议由时任徐沟中学校长的常箴吾同志任文联主席。县委采纳了我的建议调常箴吾老兄到宣传部,任清徐县文联常务副主席(主席由宣传部长兼)。常箴吾同志任文联常务副主席后,发挥专长,大展身手,首先组建了书法、诗词、楹联、文学、摄影、音乐、舞蹈、绘画、剪纸、背铁棍、架火等十多个协会。其次是围绕五一、七一、国庆和本地地方特色的节日,以各协会为主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再次是深入下属协会进行宣传发动、宣讲辅导。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箴吾老兄的精神带动下,清徐文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文学创作尤为突出。
在改革开放之前,清徐人写书出书之事几乎等于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清徐县文联成立以来,文艺创作开新宇,著书立说,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90多名清徐籍的同志先后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戏曲、书法、美术、剪纸、摄影、村志、家谱、回忆录等书籍150余部。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中同志,退休十多年笔耕不辍,先后编辑出版了《清源古城》《清徐古寺庙》《清徐碑碣选录》《休闲漫谈》《中庸堂随笔》《集义村志》《李氏家谱》等十多本书籍。县政协原主席杨拴保同志任职期间在县文联的协助下主编了24集500多万字、反映清徐方方面面历史的《清徐历史文化丛书》。工程师高中昌同志的诗集《拾暇集》被太原市评为“九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他还担任了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主席,并受邀经常在省诗词学会课堂讲学。农民艺术家杨宗新出版了《山西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三晋名人》《清徐民间文艺》等多部剪纸集,荣获“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被选为山西省剪纸协会副主席。清徐县文联第二任主席啜希忱同志,继承前任主席的宏图大志,发扬前任主席的创作精神,在统筹好各协会工作外,突出抓了回忆历史著书立说工作,多年来先后编辑出版了《洗尘文集》(五集)《清徐东湖》《清徐县体育志》《银球情缘》等大大小小书籍36部。
我和箴吾兄相处几十年,得益最大的是鼓足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增长了我勇攀高峰的志气,鼓舞了我著书立说的精气。1993年6月,县委决定由我担任县文化局局长。当时,文化系统工作落后,箴吾兄第一时间在手机上给我发来了贺诗:
雨丝雪片怎销魂,
谁是文坛领路人。
乍暖春催华讯至,
红黄紫绿满潇汾。
(闻茂华老弟荣任文化局长而作)
随后又在电话上说:“我最了解你,凭你的人品、能力、知识,你是最适合当文化局长人选的。好好干吧,伙计等你的好消息。” 到任后,我提出了“团结争气上台阶,拼搏奋进创一流”口号,在此思想指导下,团结全系统同志捋起袖子拼命干,五年迈了四大步。文化局的考核由1993年我上任时的差;1994年评为中;1995年升为优秀;1996年获得山西省文化先进县称号,县文化局被评为太原市文化系统先进集体;1997年清徐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这是太原市第一个、且是唯一的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的县。我作为山西省文化先进县的代表参加了在酒泉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创建文化先进县会议,受到文化部领导接见并与合影。县文化局被太原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记集体一等功一次,我被清徐县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一次,光荣地参加了清徐县劳模大会。《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巡礼(山西卷)》和《改革开放中的山西(太原卷)》两本书及《太原日报》等报刊都进行了表扬宣传。现在看来箴吾兄的贺诗既是祝贺,又是预见,更是力量。
1998年我提前退休后,将我退休之前发表过的杂文、诗词、楹联、戏曲、小说、故事等编辑出版《王茂华文集》第一集,箴吾兄为我写了题为“工作创作精神可嘉 人品文品有口皆碑”的序言,首先盛赞我的工作“不遗余力的实干”“不眠之夜的劳作”,发挥了“爱乡敬业文化人的文化内力、活力和张力”,“身经百战,功绩不凡”。其次就是暗中提出了希冀,“到龄了,自然而然告老荣退了,然而他确信自己余力可贾,更不知自己老之将至……黑发如旧,风采依然……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历经的喜怒哀乐,感触的真假善恶一定要涌上笔端。”电话里也告诫我,“上班时工作精神可嘉,有口皆碑;退休了,有时间了,创作更要精神可嘉,有口皆碑呀。”
在箴吾老兄的精神鼓舞和衷言劝说下,我退休后确实在文学创作上进行大胆尝试,出了力,流了汗。刚刚退休就应邀作为副总编日夜苦战二年多,编辑出版了150多万字的《清徐县志》,紧接着又参加了《清徐历史文化丛书》编写工作,与人合作出版了《清徐民俗》《清徐食醋》二书,此后,应全国葡萄之乡——马峪乡党委书记的邀请合作出版了《马峪葡萄》一书,又应中国老陈醋之乡——清徐老陈醋的骨干企业山西水塔老陈醋有限公司之邀合作出版了《清徐老陈醋史话》,还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员的楷模——段毓虎》等书,个人又出版了《王茂华文集》一二三四集。退休后我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楹联研究院。荣获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终身成就奖、第十五届天籁杯诗词大赛金奖等。书法方面曾荣获首届中华国粹论坛暨《兰亭序》问世一千六百六十周年中华诗书画大赛书法创作一等奖、 “中华颂竹诗书画大赛”书法一等奖、“爱我中华 弘扬国粹”大赛荣获老年组特别荣誉奖。被授予中华诗词著作家、德艺双馨中华诗词家、时代艺术人物、国魂艺术家、先锋诗人等,入编《新中国诗人档案》《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散曲大典》等书。
上述点点滴滴的成绩,都是在箴吾兄的激励上取得的。我在《王茂华文集》第三集中开设了联谊篇,篇中我针对箴吾兄赠给我的诗,回敬一副嵌名联:
箴言给热三冬暖,全凭众力;
吾志精忠四季春,不忘常言。
上联是说箴吾兄赠我诗的热量、能量、力量热度是无穷的,但获取全国文化先进县等成绩凭的是群众的力量;下联是说箴吾兄繁荣中华文化、精忠报国之志很值得我们效仿,应该常记牢记。
箴吾兄不仅给了我一个人力量,更主要的是给了他的故乡——清徐的文朋墨友巨大的力量。在他的宣传鼓励下,清徐县成立了6个散曲协会,在他的亲自辅导、座谈交流下,清徐散曲创作同其他文学创作一样,十分活跃,入编《中国当代散曲大典》一书就是一例。全县有33人的120多首散曲作品入编《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这在县区里恐怕也是为数不多的。观其作者和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作者人多面广,入编者中有干部、职工、教师、学生、工人、记者、工程师、退伍军人等,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年龄上看有九十高龄的耄耋老翁,也有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学生,老中青都有。二是作品内容丰富,会员们紧紧围绕党的文艺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繁荣文艺的讲话精神,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散曲武器,抒发各自的真情实感。如:清徐籍老同志折电川写了《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党旗颂》,高中昌写了《中吕·满庭芳·咏中国共产党八十华诞》。清徐被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老陈醋之乡”,焦琛写了《中吕·山坡羊·赏葡萄长廊》,石履山写了《南吕·干荷叶·东湖小景》,焦树志写了《越调·天净沙·山村夕照》,我自己写了《南吕·干荷叶·醋都抒怀》,都充分表达了醋都葡乡儿女的一片爱乡之情。庞继红、刘小云老师紧密联系本职工作,写了《双调·驻马听·有感徐中成长》《中吕·山坡羊·寄语高三学子》,表达了人民教师教学育人的博大心怀。王保玉写了《正宫·双鸳鸯·贺清徐白石散曲社成立》,张卯春写了《中吕·山坡羊·听散曲讲座》,张见素写了《越调·天净沙·黄河散曲社前辈讲学徐中有感》,他们一个个满腔热情地记述了散曲协会的活动情况。李永红喜迁新居,感动地写了《大石调·初生月儿·新居》,李润开看了元宵节晚会激动地写了《双调·蟾宫曲·元夜欢》。赵维龙同志,曾任太原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一生从事戏剧工作,他亲手创编过《寇准外传》等五个剧本,写过《丁果仙》等数篇传记或论文,退休还乡后一口气写了九煞《股涉调·耍孩儿·复兴梨园》,概述了戏剧的兴衰历史。
总之,清徐曲友在神州大地散曲的老师、当代散曲作者的引路人箴吾兄的影响下,作品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感情充沛扣人心弦。感动之下,我写的“《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出版,清徐三十三入编”的杂文,被《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贺曲集锦·欢歌集》一书选用,更增加了清徐人喜欢散曲、书写散曲的热情。
三年前,箴吾兄仙逝的噩耗传来清徐,故乡的诗朋曲友眼泪汪汪,痛心疾首,有的人写悼诗,有的人写挽联,表达思念之情。我写的挽联是“清文泰斗,常兄乘鹤飞天去;故里文朋,众弟咽泪痛心中”;高中昌的挽联是:“一秋汾水挽词长,恸书大德文馨百代;千里太行霜月冷,悲忆先生曲唱五湖”;时新的挽联是:“驾鹤西去情留散曲音容常在;吟诗曾来思念不绝汾水停留”……《清徐报导》还刊发了沉痛悼念常箴吾先生专版。
箴吾兄从清徐县文联退休后便移居太原,开始了散曲的创作与研究,扛起了复兴散曲的大旗。十多年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创作散曲数百首,撰写论文几十篇,创刊了《当代散曲》《中国当代散曲》,并担任总编,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为散曲之花的盛开立下了汗马功劳。常箴吾先生对中国散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存史册,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