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穿上军装,我就将梦想打进了背囊,带进了直线加方块的行列。” 如果说部队是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老兵就是永不熄灭的火种。正因为有了他们,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得以薪火相传、永放光芒。
清徐应急管理局的姚兵就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兵对革命精神深刻的阐释。生活中的姚兵总是面带微笑,常常保持着和声细语的沟通语调;工作上更是任劳任怨,把敬业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但就是这个看起来“可爱”的人,业务上确是一个狠角色。都说十年磨一剑,老姚这把剑每十年换一个打磨厂,几度锤炼,俨然已经成为清徐应急的“镇山之宝”。
军旅熔炉,甄选利刃好钢
姚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的退伍老兵。1985年响应祖国的号召,毅然应征入伍。在部队上,从事无线维修技术工作,从小就被好奇心包围的姚兵被部队琳琅满目的各种电子设备和机械所深深吸引。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全团唯一考入师技工教导大队进行通讯和器械学习的新兵。在此期间,姚兵废寝忘食地学习,肯钻研、能吃苦,加上他扎实的物理功底和过人的天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课下又很乐于帮助同学,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技术“大拿”。在1987年某集团军的一次大型军演中,姚兵一人顶八岗,每天只能休息三个小时,他硬是一口气坚持了七天。姚兵这把利剑的坚韧,就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一步步“硬”了起来。
利剑首出鞘,锋芒初显露
1989年,姚兵退役后进入清徐县煤炭局。2002年正值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当时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差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安全成为最棘手的难题。推动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在此关键时刻,姚兵勇担大任,主持筹建清徐安泰矿山技术服务部。他引进了产量监控、人员定位、新式矿灯等多种先进设备,走在了全市前列。他协同全县各部门重点打造的“碾底煤矿”模式在全市得到了推广,时任国务院分管安全的领导同志和国家矿山监管局的相关领导亲临视察,碾底煤矿被也评为全国中小煤矿的“样板矿”。取得如此成绩,姚兵却选择了功成身退。他说:“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年轻人也不断涌现,现在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了,还是交给年轻人吧!”。姚兵总是能站在大局出发,通盘考虑,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位老兵极高的政治素养。
异域打磨,利剑丰富作战技能
2009年,局里新增了地面八大行业的安全监管职能。面对这一空白领域,领导又想到了姚兵。他与同事刘建强一道主持完成了行业监管体系的建设,对全县的地面企业进行摸排,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区分。他们钻研部门规章和法律法规,建立起一套具有清徐特色的监管体系。如今八大行业的监管队伍日益兵强马壮,这都离不开姚兵他们当年的开山辟路。
几度回炉,利剑进阶“镇山之宝”
又是十年。2019年机构改革后,应急局应运而生,在安全生产业务的基础上,又承担了综合应急救援的任务。急需建立一支能战必胜的综合应急队伍。这就需要一名政治觉悟高,心理素质硬,技术能力强的人“压盘”。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54岁的老姚是不二人选,既是精神指引又是技术专家。这支队伍中大多是退伍军人,都非常崇拜老姚的军旅生涯,他们很快便打成了一片,退伍后的这些小兵们仿佛找到了生活中的“老班长”,大家都亲切的称其为“姚总”,也称为“黑总”(常年累月的野外作业导致)。老姚过人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也配得上大家对他的尊称。救援大队种类繁多的救援设备,“姚总”全部钻研学习掌握了使用方法,堪称“活体说明书”,亲自传授、包教包会,出色地完成各类培训和演练。
2021年国庆假期,突如其来的洪水打断了假日的宁静,老姚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入董家营齐腰的洪水中救出了一名儿童。衣服尚未干透,又率队赶往乌马河的一处决口。湍急的洪水嘶吼着涌入村民还未收割的玉米地里,作为清徐粮食主产区的主要作物,玉米既是农民辛苦一年的全部收成,又关系到全县的粮食丰收大局,而且一旦缺口继续变大,用不了多久便会吞噬后面的整个村庄。在这危急的关头,姚兵沉着冷静,通盘考虑,迅速确定了既能搭建操作平台又能平稳延伸过水的“十字桩+木横梁”堵水方法。从铁丝捆扎到木桩摆放角度再到绳索的使用,姚兵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带领队员架起了横跨决口的“人肉运输机”,一时间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好评。队员们橘色的队服成为了灾区的希望灯塔。36个小时的奋战,决口堵上了,队员们也累倒了。“应急橘”就是抵挡在灾难前的第一道堡垒。他们的英勇表现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清徐县应急综合救援大队被评为“山西省防汛抢险救灾先进集体”。
“老兵不老,更不会凋零”,因为精神长存。像姚兵这样的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最可爱的人”,如同所有的宝剑一般,经历过江湖的沧桑变化,必然会被奉进藏宝阁,转变为精神图腾,受人们敬仰,虽然时代在变化,但他们的精神永不褪色,反而被时代赋予了更深远的含义。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