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家长篇:好好聊天,如常做事

时间:2023-06-07 09:02:17   作者:本通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高考在即,考生在此临门一脚之际,家长该给予孩子怎样的支持?减压从家长开始,语言行动可积极暗示从考前到考试期间,有哪些话是家长应该多和考生说的,有哪些话最好不要和考生说?减压要从父母...

高考在即,考生在此“临门一脚”之际,家长该给予孩子怎样的支持?

减压从家长开始,语言行动可积极暗示

从考前到考试期间,有哪些话是家长应该多和考生说的,有哪些话最好不要和考生说?

减压要从父母开始,父母首先要保持轻松愉快和平静的心态,孩子才不会受影响。如果孩子不主动提跟高考相关的话题,家长就不要主动提起。如果孩子主动聊高考,家长不要随便给建议,给出的回应以理解支持为主。

 

高考家长篇:好好聊天,如常做事 图1

例如,如果孩子说“好紧张”,家长可以问孩子觉得做什么能平静些。如果孩子说想出去走一走,或者吃点好吃的,那么家长做好陪伴就可以。另外,有的同学在高考前最后几天复习时还是会玩手机。建议家长在这个时候不要再因为手机和孩子起冲突。其实孩子学累了,玩手机也是一种放松和换脑子的方式。家长可以跟孩子沟通好玩手机的时间,并做适度提醒。

在高考备考最后阶段,家长再纠结于孩子学了多长时间,做了多少题,意义已经不大了,更重要的是尽可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让他感到舒适的环境,轻装上阵。

从考前到考试期间到考试结束以后,建议家长始终保持一种接纳孩子,支持孩子的态度。家长不一定要通过语言去激励或督促孩子,不要去想孩子努力学了3年或12年就应该考得怎么样。孩子就是“心头肉”,本着内心去接纳孩子,多多微笑。

如果真的要和孩子说一些什么,那么在考前,可以告诉孩子:淡定,找到自己的感觉,所学都在你的心中。避免和孩子说:加油、要细心、不要像以前那么粗心、不要怕、不要急、不要急躁等等这一类型的话语,就是强化孩子缺点的话不要说。

孩子十二载求学路漫漫,家长一路为他们保驾护航。在孩子即将“身披盔甲上战场”之际,家长应一如既往给予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持。考前到考试期间,家长与孩子交流方式同平时一样即可。交流内容方面,除适当提醒孩子作息时间、备齐考试用品外,不必过多和孩子讨论考试的具体内容。有时候,一个拥抱,一个微笑,简单的一句“我相信你”“尽力就行”,就能带给孩子无限力量。

家长在考试期间,多说和少说都是不应该的,就保持平常的状态和孩子相处。在这个时期,家长的一些异常,孩子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这种异常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所以以平常心去过好这几天就可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当的情感关爱与支持,保持情绪稳定,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若孩子这几天的情绪波动很大,状态很不好,家长除了耐心积极倾听外,也可以在语言上积极暗示。比如“你今天看上去状态不错。”嘴比较“笨”的家长,也可以用非语言的暗示、微笑、注视,拍拍孩子肩膀,甚至给孩子一个拥抱。这种温暖的支持可能比语言会更加有力量。

不凭主观加强物质,营造安静舒适环境

家长作为考生的“后勤保障”,在考前最后几天和高考期间,应给予孩子怎样的支持?

临考前和高考期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助力孩子的高考之旅。

首先,继续做好后勤保障。饮食清淡,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肠胃不适。同时,注重均衡饮食,按照五框搭配法(肉蛋豆、谷薯、蔬菜、水果和乳类)安排考生的餐食。如无条件在家用餐,注意选用卫生条件符合标准的餐馆或饭堂。

其次,如孩子在家午休、晚休,注意提醒孩子提前准备好下一场考试所需证件、文具。调好闹钟,按要求准时抵达考点。

最后,家人尽力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首先要保障孩子生活规律、作息规律、饮食规律,不要轻易打破他们以往的生活习惯,保持平常心。再者,给孩子创造稳定、有序、整洁的家庭环境。甚至可以有一些适当的仪式感,比如高考那天给孩子煮个红鸡蛋,给个好彩头。

在物质方面,家长不要凭自己主观想法去给孩子加强。如果孩子考试期间回家,也不要在饮食上过于加强营养,吃穿方面按平常的样子做就好。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检查证件、文具等考试用品,以及注意设置早上起床的闹钟。

闹钟这一点很重要。有些孩子可能晚上会睡不着,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的起床闹钟要调好,但你尽管放心睡,即使没听到起床闹钟,我也会叫你起床,给你做好时间保障。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