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东于村插队的知识青年,由原来的集中住宿、集体劳动分散到西、南、北截,归各生产队管理。
这些“知青”大部分来自太原市环卫系统,多数为环卫工人子女。我们队分了一男一女两个“知青”,男的是瘦小的刘长顺,女的叫张国英。
张国英身高约一米五五、五六,梳两条齐肩麻花辫,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很讨人喜欢,嘴角上翘脸上自带喜气。她上身穿一件半新格子外套,下身是一条洗得泛白的学生蓝长裤,脚上穿一双黑里泛白的松紧口鞋。
也许是缘吧,一见面,我们这群姑娘、年轻媳妇就喜欢上国英,大家七嘴八舌问这问那。也难怪,国英说是城里姑娘,但在她身上却看不到一丁点“娇骄”之气,有的是与大家相似的淳朴和实在,倒像隔壁大娘家的闺女。
国英很快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每天和我们一块早出晚归。姐妹们手把手地教国英春种、夏摘、秋收、冬翻菜、打草帘子。国英吃苦舍力,虚心好学,各种农活一教很快就能上手。干活时,姐妹们都抢着和国英搭档;收工了,姐妹们都希望国英到自己家坐坐。
东于村以种植蔬菜为主,一年到头没有农闲季节。无论是夏夜通宵浇地,还是冬季夜里打井,国英都争着报名参加,白天照常不误出工。手上磨起泡结了茧,她从没喊过一声疼,整天乐呵呵的。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着周围的人。她就像一束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
说起冬季夜里打井,那是我们和国英一天24小时相处的时光。打锅锅井,实际是半机械化半人力。一个近 1.5米的铁锅,底部有类似刀片的装置和开合口,两边绑杆,人要随着机器的开动,推杆助力转。机开人推共转,离合器合上,刀片下旋泥沙就装人锅中。机停人站,上来将锅锅打开,大家就用铁锹从锅里往外挖泥沙。就这样一圈圈地推,一锅锅地挖,一层层地下。有时遇到大石头,感觉锅锅空打转不往下走,一会儿又感觉每前进一步都十分沉重费劲,这是抠住大石头了。所有人都很默契,个个弯下腰,埋着头,前腿弓,后腿蹬,把全身的气力都使在两胳膊及两手上,那真是“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恨不得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推着转着感觉“咯噔”一下,石头进锅锅了,并又往下钻了,小帐篷里马上飞出欢笑声……
推锅锅七个人一组,老队长亲自挂帅,一个本土技术员,四个姑娘分两边推杆,一个半大小子在前头拉杆。
推锅锅是力气活,晚上要干通宵,因此大家都带饭,饭盒在冒着火焰的塔塔火上围了一圈。国英与我一个组,记得我们铝饭盒里都是一色的红面剔扒股,而国英铝饭盒里是从知青灶上打的包皮面。
后半夜,人累了也饿了,我们便围住火坐下来休息吃饭。国英的伙食最好,大家你一口,我一筷,一会儿就见底了。不过很快她饭盒里的剔扒股就又满起来了,急的她直叫:好了好了,吃不了啦!"大伙儿开心得哈哈大笑。数九寒天,帐篷外北风呼呼,帐篷内热气腾腾,笑声不断。
国英在家排行老大,两弟妹年幼都在读书。插队以来,国英极少请假回家,但只要听说队里谁家有病人需要去市医院,她便请假帮忙,而且一帮到底。领着到医院看病,看完领到她家吃饭,有时还住夜。
我曾去过国英家几次,并有幸结识了她的父母。国英的父亲是市中心医院的一名老洗衣工,几十年勤勤恳恩,爱岗敬业,是多年的先进工作者;国英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慈祥亲和的家庭主妇。忠实厚道,淳朴善良,这是二老给我的印象。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国英,成就了她朴实真诚吃苦耐劳的品格。
1975年,东于村的“知青”陆续返城了。而倍受我队干群一致好评的国英却没任何返城的迹象,众人纷纷为她鸣不平。但国英只是默默地笑笑,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和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直到1976年,国英才作为最后一批返城“知青”回城,安置到市中心医院工作。
国英返城后,回来过几次。每次回来她总带着一个塞得满满糕点的人造革大提包,走家串户去看望昔日的好姐妹。姐妹们有事也会一如既往地去找国英。
随着我俩都结婚,生女,各自忙工作,忙家务,多年再没联系了。但我仍会时不时地想起这个令我今生难以忘怀的特殊而平凡的好姐妹,时间越久,年龄越大,这种思念愈强烈。从2020年开始,我便想方设法打听。2021年在朋友与老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获得了与国英联系的信息。
当我在视频里看到40多年未见面的国英时,真是感慨万千。昔日姐妹,相隔40余载;虽彼此青春不再,但姐妹情谊永存。
愿世界所有的相遇,都溢满温暖美好的回忆!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