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东北部,武烈河西畔的松涛碧海中,簇拥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那就是普宁寺。由于寺内有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俗称大佛寺。普宁寺位于12座寺庙中间,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占地49.5亩,是外八庙中最为完整、壮观的寺庙建筑群。1961年,普宁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2007年,被评为中国首批5A级佛教圣地。2021年6月26日,是我们在承德游玩的最后一天。早饭后,在吴导游的带领下,8点整,便来到了目的地。
普宁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新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冬10月,厄鲁特蒙古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清政府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加官进爵。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寺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喇嘛寺。历时4年,于乾隆二十四年竣工。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远普宁”,故称之为“普宁寺”。该庙是乾隆时代修建的第一座寺庙,也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的形制。整座寺庙平面布局严谨,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置,南北长250米,东西宽约130米。以大雄宝殿为界,南半部是汉族“伽蓝七堂”式寺庙布局,依次分布着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两座配殿。北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庙建曼陀罗。沿山坡台地逐层叠起,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的碉房建筑以及4座喇嘛塔,后为两排朝房、妙严室、讲经堂。寺里僧侣云集,香火旺盛,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
普宁寺的山门为5间宽的门殿,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正中拱门的前檐下,悬挂有乾隆御题“普宁寺”的云龙陡匾。山门内左右设有两尊护法神,俗称“哼哈”二将。山门前原有的3座木牌坊已无存,变成了宽阔的广场。进入山门,迎面便是正方形的碑亭。亭内置石碑3通,中间高,两侧次之。碑的四面分别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写得碑文。正中的《普宁寺碑》通高6.5米,说明了建立这座寺庙的政治和宗教两方面的原因。东侧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叙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叛乱的经过。西侧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了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始末,及统一天山南北的经过和意义,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碑亭后面的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背后供金甲武士韦陀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前左右为钟、鼓二楼。天王殿北面是此寺前半部分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顶绿边的琉璃瓦,大脊上置一铜制鎏金喇嘛塔。我们去时,大殿一层的前檐下,悬挂着鲜艳的红底黄字“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条幅,看来该寺的政治宣传工作搞得不错。殿前香烟袅袅,我真正见识了“烧高香,拜大佛”。这里香火很旺盛,一些人专门来烧香拜佛,高香将近1米,整个寺院弥漫着香火气息。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两侧则为18罗汉塑像,殿内墙上绘有彩色佛教壁画,工笔细腻,形象逼真。此殿现为驻寺喇嘛诵经、举行宗教法会的活动场所。届时,殿内乐器轰鸣,经声入耳,香烟绕梁,一派佛国氛围!
大雄宝殿后面的高台(42个台阶)之上,是该寺的后半部分,富丽堂皇的高大楼阁,就是大佛所在的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全阁构筑奇特,从外面看,正面6层重檐,背面4层,两侧5层,逐层向内收进。5个攒尖屋顶,均铺黄色琉璃瓦,上置5个鎏金铜宝顶,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四角簇拥着中央,形成众星拱月,构成一个立体的曼陀罗,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特有形式。正面檐下悬挂的“大乘之阁”“鸿庥普荫”云龙匾额为乾隆御笔。阁外的层数不同,阁内只有3层,二三层均为回廊,中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空间,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东西墙壁为“万佛龛”,共有15厘米高的无量寿佛10090尊。
这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是西方三圣之一。通高27.21米,腰围15米,用木材120立方米,总重量为110吨(仅头部就重5.4吨)。是用松、柏、榆、杉、椴5种木材,拼结后雕刻而成的,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这尊大佛体态匀称,造型优美,表面全部饰以金箔,纹饰细腻,绘色绚丽,生动地表现了观世音菩萨的表情和神采。菩萨像站立在一个莲花座上,莲花座高2.22米。菩萨像前分别侍立着两位弟子,一位叫善财,一位叫龙女,各高15.6米。菩萨像头戴金冠,颈挂念珠,腕套珠圈,神态庄重。在金冠的上面站着一尊立佛像,像高1.4米。据说,立佛是观音的先师无量光佛,放在头顶是表示对先师的尊敬。观音菩萨像有3只眼睛,据说可以洞察过去、现在和未来。菩萨本身的两手向前合十,其余的40只手左右上举,每只手上都拿着法器,且都有一只眼睛。按佛经解释,每只手和眼代表25种因果报应,25x40=1000,故称千手千眼佛。加上胸前的2只手、3只眼,实际是42只手,43只眼。大佛为世界佛教界的千古艺术杰作,国之重宝!
大乘之阁的东西北3面,对称地构筑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4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布局巧妙灵活,造型优美。这些建筑依山就势,体现了喇嘛教的宇宙观,具有浓厚的喇嘛教色彩,构成一组立体的藏式风格建筑。大乘之阁东侧偏南的那组北方四合院的建筑,名“妙严室”,是乾隆来寺瞻礼拜佛的休息之处。西侧偏南的另一组四合院,原来是黄教活佛章嘉的讲经之所,现辟为《藏传佛教展馆》。
乾隆承袭“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祖训,实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普宁寺也就成了西藏、蒙古诸部与清王朝政府在宗教与政治方面,直接联络的主要场所。六世班禅东行朝拜皇帝时,曾下榻在普宁寺。蒙古族喇嘛教首领以及诸部王公、台吉也都定期来朝拜。普通僧侣信众,也长途跋涉到普宁寺礼佛进香。普宁寺成为民族团结的产物,清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纽带。
大殿台阶的数目,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手的数目是相同的。42,有机会你也去数一数。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