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本届清徐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带领清徐人民苦干、实干下,清徐县城面貌正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记得在西关大街南延时,就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形成特色、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这是县委、县政府荣获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后的动员令。
在市政道路设施建设方面:首先改造维修了美锦大街,将原来照明电线、通讯电话线等全部改为入地。道路分车、人各行其道,并对该路街两侧楼房门面进行了美化改造;将通湖路等多处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接着马不停路,先后对文源路、紫林路、凤仪街、湖东二街也都进行了维修改造。紧接着开工新修建森泰大街南段现已通车,并进行道路两侧的植树绿化。同时还在县城南修通至八一路的育青路;城北拓宽维修了县城段的榆古路。人们都高兴地说:现在的道路真是四通八达。在东湖公园、双湖城处的紫林路段,架设修建了人行天桥。还有在西关大街北端白石河改修建了现代景观的西关大桥,大大方便北城居民、清中学校师生的通行。所有这些有目共睹。
本届县委县政府对我县的体育工作也非常重视,于2020年在我县城北建设了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城北体育公园,满足了广大儿童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王剑峰身体力行,兴调查研究之风,他亲自主持召开东湖西岸改造座谈会。由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和西关、迎宪工贸公司董事长和老者等同志参加,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大家的发言后,他才发表了原则性、符合客观实际的讲话。
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保护文物古迹,传承华夏文明,为恢复清源古城本来面貌特色的清源水城,恢复水系的莲花池、景观桥等相关配套工程,古建修复都开工建设,东西走向通往西关村西城门,现已建起城门洞台,门额书金黄色的“丰乐”二字,意为秋季万物成熟,古以“西方者秋”之寓意”。西城门洞是我县唯一难得的宝贵文化遗产。西城砖包城墙已修复,原清中学校、盖建明亮的砖砌窑洞也都重新修复。
古建方面:清源县衙已重新修建起,中山公园(城隍庙)、武庙(火神庙)都在修复中,文庙早几年就已修缮,但庙门面和原来的不太一样,修缮文物古迹,应修旧如旧。位于市楼北街的西关龙王亩,计划经济时,县粮食局改建市民供应粮油门市部,使得该庙前的山门、钟鼓楼面目全非,现在将山门、钟鼓楼重新修建。位于市楼西街的清徐历史名人乔万选旧居—明楼,因县粮食局曾占用开设为面粉加工厂等,本着修旧如旧,县委县政府“清源水城”项目建设中,乔万选旧居—明楼一定会修复得更加灿烂辉煌。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位于文源路中段、永定街北端,座落在原清源古城南城墙上的财神庙,和西关关帝庙,相继于2012年前,在全县机关、厂矿等各界有识之士、乡人百姓踊跃捐款的大力支持下,已进行了落架翻修。
清源西关市楼(太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当今清源地区唯一的城楼式古建筑,矗立在西关厢十字街中央。登楼西望,城外青山起伏连绵,侧身东俯,城内荷湖互为相连,县城美景尽收眼底。真可谓“唯有清源入画图”。西关市楼于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2012年先后两次,也是在全县机关、厂矿等各界有识之士、乡人百姓、清徐父老乡亲的鼎力相助下,进行了落架翻修、适时修缮,为发展和传承我县民族文化做出了新的历史性的贡献。
顺乎民心的人民广场,是清源水城东湖四周统一战的组成部分,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笔者记得可能是在早30年,曾在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中说,大意是清徐新城发展没规划好,将华北地区唯一县城有的湖泊(即东湖),新建的楼房等遮堵在背后。而现在新建的人民广场,让人民群众一眼就既能看得见东湖,又能远望到中隐山脉及清源西城的文物古迹。正如三晋名士、民国清源知事续思文的诗中描绘道: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还未建成的人民广场上,清徐的父老乡亲已先后观看了2019年国庆70周年和今年2023年元宵节两次燃放的焰火,饱享了眼福。
清源水城的在建项目,位于东湖公园西面的东湖国际大酒店已拔地而起,还有清徐阳光国际商务中心项目、国际酒店项目和清源水城企业文化交流中心项目也都先后奠基开工。
一个“国际休闲慢城,中华醋都葡乡、三晋文化水镇、太原花园客厅”的清徐县,即将更加完美地呈现在36万清徐人民面前。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