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它沉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它涵养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在抑扬顿挫的心潮起伏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平平仄仄的格律声韵中反映了中华儿女的高尚品德。古诗词歌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古诗词赞颂了华夏的英雄儿女。古诗词可以反映全国各地,当然古诗里也能看到清徐。
清徐是由原清源县和徐沟县合并而成的。清源县春秋时期为梗阳县,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清源县,徐沟于金大定二年设置徐沟县。清、徐两县相挨,历代曾几经分合也曾几经互为依属。1952年合并,取两县名之首,始称清徐。
清徐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环境优美之地。当今,经济发达,在县区里遥遥领先,曾荣获山西省十强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中国醋都、中国葡萄之乡,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清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地域、勤劳的人民分不开的,古代诗文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可爱故里——清徐
明朝进士、本清源城人王福写有《八景律诗》,即“汾河晚渡、净梵晨钟、中隐环青、平泉流碧、陶唐古迹、里克遗祠、白石云松、青堆烟草”。
清举人、邑人路宜中,奋笔疾书《清源风景诗十首》:“(一)汾水一方故梗阳,男耕女织总农桑。年年穑事勤于昔,想见《唐风》第一章。(二)东湖之水绿如油,半映青山半映楼。比似西湖歌舞好,荷花满池一渔舟。(三)梗阳城下涌芹泉,一水涟漪数顷田。不道秋闱文有价,年年预卜并头莲。(四)中隐山中古寺藏,棘轩胜事委沧桑。几人载酒寻花去,直把仙乡作醉乡。(五)磷磷皓皓石峨峨,白石山中白石河。河水出山分南北,南条竟比北条多。(六)无梁寺古殿无梁,鸟道崎岖达上方。每值初秋廿九日,游人共蕊佛前香。(七)葡萄叠架势绵延,屠贾沟东马峪前。行尽山村频举首,绿阴冉冉不知天。(八)沿山一带尽桃园,灼灼夭夭嫩日暄。两岸缤纷舟一叶,此身恍到武陵源。(九)石洞訇然问牧人,香岩佛像本来神。只因觉世婆心苦,不现金身现石身。(十)居民凿井复耕田,古帝遗城话昔年。不识不知忘帝力,熙熙依旧乐尧天。”
明朝李自成写了《白石照青州》:“白石照青州,汾水绕城流。民无三辈富,清官不到头”。青州,清徐的别称。李自成途经清徐时写了此诗,表达了济贫民反贪官的伟大胸怀。
民国初年,知县续思文写《清源风景诗之二》赞到:“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此诗广为流传,延续至今。
历代众诗人挥毫泼墨、激情澎湃、千真万确地赞颂了清徐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地域特产、乡风民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东湖宝地——清徐
数百年来,东湖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方为其倾心的县民,吸引着三晋大地上热爱她的万千男女,吸引着自古以来在清源上任卸任的大小官员,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因此,赞颂东湖的诗文俯拾皆是。
明朝贡生清源人王象极写了《清湖十景诗》,即:“湖山、湖月、湖舟、湖楼、湖鱼、湖雨、湖城、湖树、湖草、湖鸟”。诗人从山、月、舟、楼等十个方面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东湖美景。
清朝嘉庆年间进士、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寯藻观赏了东湖后,写出了28行激情澎湃的长诗《清源东湖》,字字句句,盛赞东湖:“东湖浩淼城东隅,城十里湖五里余……王曰此湖信可娱,琴书一船酒一壶”, 然而末尾写到“作诗径欲袖此湖,情景一失难追逋”,他意味深藏地告诫后人东湖很好,但要保护好,此景一失,就难以追回。
历代清徐人民没有辜负前人的期望,围绕东湖逐渐开发了东湖体育场、重建了玉皇阁、三次改建了文源楼、开通了南邻东湖的文源路、新辟了湖北绿地公园,等等。特别是本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委创城工作部署,他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实施了一个中心四大亮点的战略。一个中心,即以东湖为中心,开辟了环湖跑道,新建了音乐喷泉等。四个亮点:一是沿东湖东岸建起一个长一千米、宽近百米的高标准的人民广场;二是沿东湖南岸依文源路新建了四百多米长的水上木桥和观景台;三是沿东湖西岸筹建了梗阳水城,开创了酒吧一条街、非遗文化一条街、中华老字号一条街等,将旧城的四个莲花池与东湖相连,实现五湖一体,形成了新的大的美的旅游景点;四是将东湖北岸的陆地公园进一步扩建完善。在古代诗词的映照下,东湖变得更加美丽。
葡萄之乡——清徐
俗话说清源有葡萄,相传自汉朝。清徐种植葡萄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产区马峪乡被评为中国葡萄之乡。盛赞清徐葡萄的古诗多之又多,现择其几首。
民国清源县知事续思文诗曰:“边山无处不摇钱,更有葡萄架满园。六月不知炎日苦,人人都是小神仙。”
唐朝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葡萄》诗曰:“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桨。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渐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
唐朝刘禹锡又作诗《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蒿……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宋朝司马光《送裴中舍杰赴太原幕府》诗曰:“元戍台鼎旧,大府节旄新。边侯正无事,宾宴况待人。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葡萄熟,飞觞不厌频”。
寥寥数诗赞颂了“六月不知炎日苦”的葡萄园、“满喉甘露香”的葡萄干、“令人饮不足”的葡萄酒。每当金秋季节,放眼云梦山区,铺天盖地的葡萄架,象无数把撑开的翠绸伞,把整个山区遮盖得严严实实。葡萄架下,我们品尝五颜六色的串串珍珠,怎不令人心醉,人人不都是小神仙了吗?
中国醋都——清徐
民谣说“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根溯源在清徐”,事实也确实如此。山西老陈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清徐老陈醋是山西老陈醋的王中之王。清徐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尧帝从河北迁来到清徐尧城,见此地广袤千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便安营作寨,建国立都,尧城便被誉为中华第一都。据有关史料记载,尧王在尧城突出办了两件载入史册的事,一件是造历,尧帝命天文官羲仲、羲叔根据蓂荚草的生长规律和天象物候制造了四季八节。另一件是制醋,尧帝在造历过程中发现了蓂荚草还可制造酸性调味品,可供人们吃食调味。东汉《风俗通义》曰:“古太平,蓂荚生于阶,其味酸,王者取之以调味”。王者是谁呀?就是尧帝。先民们,效仿尧帝利用蓂荚草制醋,发展到利用芥菜、毛白菜腌制黄菜、酸菜等,以汤当醋。由此可见,蓂荚酸汤是清徐最原始的醋,是清徐初级阶段的醋。
明清至民国初期是中国食醋酿造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清徐县食醋酿造史上的鼎盛时期。据1936年刊印的《中国实业志·山西省》载:“全年醋的总产量为23700余担,清源(清徐)多达8800余担,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多。清源县醋的产量和醋作坊的资本在全省都是遥遥领先。”明末清初思想家、医学家、内阁中书傅山先生盛赞清徐醋:“宫廷御醋、世代相酌”,言外之意远在明代清徐醋已成为贡品。
清朝诗人王小初《咏醋》曰:“偶从气味辨津津,直道何妨暂乞邻。说到秀才眉欲蹙,酸心人是热心人”。短短数语,形象逼真地反映了清徐醋色香味的本质和以醋待人的热情。
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作《长老无疾》:“长老殿上竞争传,老来齿衰嫌茶淡,无契之时谁相依,疾酢倍觉酸胜甜”。这是一首“长老无疾”的藏头诗,盛赞了神秀长老经常吃醋而酢酸胜甜、健康长寿的神例,告诉了人们经常吃醋,可健康长寿的道理 。
徐沟
清代教谕王荩臣作诗《金河书院和韵》:“百尺层台四望山,登临疑上翠微间。顿开眼界峰千叠,堪豁心期水一湾。行见地灵钟玉燕,伫看人杰识金环。九天开化斯文起,应傍螭头拜圣颜”。金河书院成立于1862年,1927年被评为全省教育质量第一名,曾荣获国家颁发的大总统银质奖章。根据史料记载徐沟县明代中举人者17人,进士2人,清代中举人者126人,进士14人。徐沟所以有“县小人才多”的荣誉,名闻三晋,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有金河书院。
明朝御史杨美益《五过徐沟有感》:“此邑经行五,飞舆忽两秋。民风虽易治,地利岂全收。尽有城池设,难夸鸡犬稠。冲疲真可虑,大道已成沟”。
明代户科给事中王建中诗作《己酉新秋日宿徐沟公署迂旱》:“新蝉咽柳渡徐沟,古驿衔杯月满瓯。路夹黄槐霜鹗健,云来紫塞冥鸿秋。晋阳犹睹唐分旧,保障还思尹铎留。却讶周余梦鲁冠,愿需霖雨济神州。”明代副使麓原人还作《驻徐沟》、明代二江居士按还作《偶憩徐沟行宫》,等等。
所有这些诗文足以说明徐沟是一个文化古县、晋商重地,是一个交通要道,游客云集,古诗真好啊!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